第137章 广东战局推想

苏利,苏利,朱永兴摸着下巴,在脑海中搜索着有用的资料。可惜,除了目前手头的情报外,他并没有在自己的记忆中得到有用的东西。

这个海寇出身的家伙确实有些狂妄,或者说是愚蠢。如果他同清军已经势如水火,自然要软语相求,以期得到明军的援助。可这家伙却狮子大开口,实在有些不可理喻。

凭什么?就凭碣石负山阻海的险要,凭其为了抵挡郑家进攻而屡次加固整修的碣石卫城、龙牙营寨和狮地山营寨?凭他的手下的那点兵将?

或者——朱永兴似乎想到了什么。苏利固然是因为清廷的沿海迁界涉及到了他自身的利益,但饱受迁界之苦的百姓难道不会因为有了反抗暴政的领头人而纷纷投靠,甚至于爱戴他吗?

历史上也确实如此,善良的百姓因为苏利反对迁界而投靠拥戴他,称他和他的党徒为“老苏兵”,选择性地遗忘了他加大税赋所造成的痛苦。

苏利虽然实力不大,但在目前,却能够策应东征的明军,在尚可喜的后背插上一刀。形同割据,不过是碣石一地,最大也不过海陆丰地区这两三县。眼皮子如此之浅,朱永兴不由得鄙夷而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苏利此人。

“殿下,苏利狂妄,此例不可轻开。”长史易成偷偷观察着朱永兴,见他似乎有松动迹象,赶忙出言提醒。

朱永兴望着易成。模棱两可地笑了笑。易成、张维翰虽然足智多谋,但还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皇权思想。对苏利这种做法深恶痛绝。而朱永兴首先考虑的是结果,虽然还称不上是不择手段,但变通的思维却不是二人可以相比的。

碣石自宋代起,历代皆为粤东海防军事重镇,潮惠两州枢纽;明洪武二十二年设卫,辖海丰、平海、甲子、捷胜等九所,洪武二十七年建碣石卫城,为明清三十六卫之一。广东海防七镇之一,与天津卫、沈阳卫及威海卫合称中国明清四大卫。

如果苏利反清,那不仅会分薄广东清军的力量,更给明军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登陆点,可以前后夹击,使尚可喜难以应付。

当然,这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南海舰队能够击败清军水师。夺取广东海面的制海权;二是苏利是真心反清,且不残民以逞,暴虐肆行。

“名义上当然不能开此先例,但却可给苏利类似的待遇。”朱永兴沉吟半晌,终于还是不肯放弃这个极好的机会,“比如可以答应他永镇碣石。或者再给其海丰之地,官员由其任命,朝廷批准,且只派员监督。当然,我们也有条件要其遵守。比如赋税征收的限度,刑罚的依据。不可作恶害民等等。”

“如果他违反了呢?”易成似有所悟,试探着问道。

“孤只是给他比较宽松的自治之权,却不是让他建立一个独立王国。”朱永兴冷笑起来,“若是他不自珍自爱,违反协议,朝廷征剿不仅师出有名,且不会留情。”

原来是权宜之计,易成和张维翰对视一眼,心中了然。碣石区区之地,翻不起大风浪,但在目前来说,对广东战局却有很大的影响,不加利用,也确实可惜。

“殿下既已决定,我二人这便下去商讨拟议。”张维翰笑着起身,和易成告辞而出。

朱永兴又拿过广西的战报,就着地图研究起来。

东征作战目前来看还是很顺利,汝阳王马宝率军占领钦州后,正向廉州府(今广西合浦)进攻;晋世子李嗣兴率援军抵达南宁后,和吴三省所部合军东进,攻取了横县、灵山县,然后按计划南下,准备与马宝大军会合,主攻高、雷、廉州地区。

攻势之所以顺利,主要原因还是和广东清军的布署有关。尚可喜吸取了孔有德分兵镇守导致覆亡的教训,几乎将本藩兵力全部集中于广州,其他各府、州则由绿营兵驻守。南方绿营兵多不堪战,明军装备好、人数多,在清军主力来援前,攻势顺利也就并不是很奇怪了。

虽然朱永兴并没有奢望一举占领广东,但从前线的通报来看,东征的势头很猛,马宝等将领的信心也很足。而从朱永兴和参谋部的分析来看,东征明军如果与清军主力对碰,也未必没有大胜的可能。

当年,晋王李定国两入广东时,肇庆、新会两次大战,虽无功而返,却使尚耿二藩手下的经战老兵损失很大。也就是说,尚可喜的藩兵尽管经过了扩充,但也只是人数上的体现,实力却已经大打折扣。

从双方的总兵力考虑,广西孙延龄和马雄暂时旁观,则两广清军只剩下广东一家,除去分守各地的驻军,清军主力便是聚集在广州的藩下、督标、抚标总计不过两万多人马。

而东征的明军在攻城掠地的过程中,不仅俘虏了很多绿营官兵,还得到了沿海百姓的拥戴和欢迎。大量青壮踊跃参军,并在委任的地方官组织下,在少量明军军官的训练指挥下,已经承担起维护治安、防守占领地的任务。这使得东征明军在推进过程中兵力的分薄很小,能够继续保持着一定的兵力优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东征以解民倒悬、救迁民之苦为口号,人心所向,当然是一个很大的助力。而明军越是势大,越是胜利不断,广东全省的人心也将越来越不稳。随着清军的调动,地方的防卫必然空虚,不说隐藏在山中的“土寇”会乘机煽乱,反抗清朝及地方官吏残暴统治的起义也会趁机发动。

对战广东清军的另一个有利之处便是明军的后方支援比较容易,而清军则正好相反,从外省赴援往返动辄数月。例如当年的肇庆之役,尚、耿紧急呼救,三月明军已败,五月清廷才令江宁驻防满军赴援,抵粤时只赶上收拾残局。

当时李定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在致郑成功的信中谆谆劝告万勿“愆期”。现在明军独立行动,不指望不确定的外力,成功的把握应该更大。

第84章 后中先,大海战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98章 有后之喜,酒后之语第76章 海外蚕食,文武相制第60章 水师安排,根除“太监”第126章 无题第143章 移外充内,以内实外第150章 变革大潮第11章 众采所长的文治第90章 光复京师第102章 轰击第254章 知进退,入贵州第217章 困局第34章 盏达土司的难题第132章 名人阴影第153章 内讧分裂第47章 初胜第93章 弃城集军第33章 与敌一战的想法第58章 明智,千秋节第149章 再战新会(二)第104章 报应第93章 三马来会第45章 大反攻第113章 君臣闲谈第108章 安步当车第204章 胜后的思考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201章 总攻(一)第226章 志在天下,吴、孙反应第53章 变革的缩影第212章 郑经的决定第115章 穷途末路第32章 鱼龙白服第159章 中华辉煌第64章 计议第99章 定都之虑,拍卖逆产第82章 燧发枪第83章 北望九十六章 进口机晋王决定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筹划第266章 重庆,武昌第28章 封官儿第65章 布署第203章 总攻(三)第114章 基础——制度建设第140章 战局急转第62章 论势振人心第2章 无题第91章 外交,内政九十六章 进口机晋王决定第43章 巩昌王的选择第101章 夜谈第202章 总攻(二)第37章 龙尾关,献策第244章 召见,山东于七第199章 接战第71章 流寇战术第65章 布署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122章 大难临头几人“忠”第81章 书院第102章 退守宁锦第167章 郑家来人第39章 三鬼与成丑第47章 大战(一)第153章 内讧分裂第68章 以诚待人,执着进谏第115章 缅甸的条件第107章 拥立,会晤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91章 川滇呼应第52章 苍水脱险,修约之议第141章 败局已定第151章 有借无还第21章 柔情蜜意第30章 无题第33章 无题第138章 广国公第86章 复台建议第91章 川滇呼应第52章 血战厮杀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52章 破城攻击,向前向前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92章 举棋不定第34章 石屏扰袭第250章 甘陕来攻,打击土酋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173章 琉球,吕宋第49章 烽火燎原第102章 退守宁锦第30章 无题第262章 辽东攻略第31章 未闻驼铃马帮来第152章 为皇除“奸”第74章 贪心不足第143章 移外充内,以内实外第142章 悲观,惨淡第147章 隐晦密信,纠结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