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突破方向

计划再好,也是纸面上的谋划,老天却是不会按照谁的意思出牌。这对于所有人都是一样,缅甸如此,满清如此,明廷也是。

与缅甸的战争并不是现在的主题,朱永兴也不想把宝贵的资源用在那里。虽然计划在实行中出现了变动,但从实际上的影响来看,却并不是那么重大。明军还无暇与缅甸进行一场大规模战争,缅甸也同样没有充分的准备。

也就是说,过程显得并不是太过重要,重要的是结果。只要缅甸构不成威胁,只要贺九义所部能够抵挡或者压制住缅甸,他的精力还是主要放在明清的国战上。至于永历君臣的安危,在他顺利登基后,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现在还有人惦记永历君臣吗?有,也是极少数,且不会动摇他的根基。现在还有人想让永历重新掌权吗?有吧,但更是少之又少。一些在新政权中失意者,无职无权,无兵无将,又能掀起多大的风浪?

基于这样的考虑,朱永兴下旨褒奖了贺九义,将其晋为侯爵,并指示他稳步求进,继续给缅甸施加压力。同时,他又命令国安部派出密谍,煽动缅甸境内土酋部落作乱。

缅甸的民族问题由来已久,缅族人口众多,缅王也出此族,但孟族、掸族等并不十分归服,在东部和南部的势力很大。等到百余年后,东吁王朝没落,阿瓦城便是被孟族占领的。所以,充分利用缅甸内部的各族矛盾,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这也是朱永兴抄袭后世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的策略。

一个正在没落的缅甸东吁王朝。朱永兴对于莽达敢与明朝强硬的理解,就只能认为这个家伙脑袋有问题,妄自尊大的过了头。试想,一个国家的首都的防御如此薄弱,还敢对外叫板。不是有病是什么。

而所谓的议和,一直是在秘密的状态下进行。明廷敷衍的态度很明显,连个有官身的使者都没派,给张维翰的名义美其名曰“布衣相”。清廷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议和还在讨价还价的同时,已经开始了战略收缩的准备。从西面的保宁。到东边的大海,战线实在太长,凭满清的人力、物力,实在是难以支撑。

但议和不停战,且明军的突破方向的选择。显然出乎了满清的意料。不是在新开辟的山东战场,也不是中腹的荆襄,而是在保宁。从战略上看,明军似乎要囊括全川,然后进逼汉中,出营商、洛。

甘陕出精兵,江南多财赋。这似乎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明军已占江南,再夺西北。便是握有两利,胜利可期。但这却是外行人的看法。现在的甘陕几经战乱,社会、生产未能恢复。可谓是地方疲弊。而且甘陕人口大量减少,又经过清廷数次抽调绿营,早已不复老秦出精卒的传统。

况且,四川巡抚高明瞻率部退到保宁后,已经屡次上奏,陈述当面明军之盛。讲说后勤保障的艰难,再三请求放弃四川。退入陕西汉中固守。

也就是说,明军选择的突破方向对于满清来说。并不是要倾力争夺的地方。能守则守,不能守则退,对于四川,满清已经是作好了放弃的准备。但准备是准备,满清并没有马上弃守。显然,他们是想尽量多撑些时候,或者是想把这些将要放弃的地方当作筹码,尽可能得到其他地方有利的交换。

这就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也是明清双方目前所处的立场决定的。朱永兴并不是需要甘陕的士卒,因为他已经不相信所谓的地域歧视,但他视甘陕为自己要光复的失地,不管它是否凋弊。

而敢于出营商、洛,在另一方面也表示明廷渡过了困难时期,或者至少说是困难已经大大缓解。在粮草物资方面,明军可以采取主动的进攻计划,而不必再担心光复地区的民生困顿。

江南、湖广收获了一季粮食,而湄、仙地区早已经把收获的第一季粮食运到了各个需要的地方。筹措来的款项从占城、真腊、暹罗买到了大批物资,足以支撑明军在一个或两个方向上采取战略性的作战行动。

而从战局上看,进攻保宁(现阆中)的态势是非常有利的。晋王李定国在重庆的镇朔军,以及由夔东十三家扩充改编的讨朔、伐朔两军,已经形成了战略上的包夹之势。借助于长江航路的畅通和充足的船只,机动调兵,足以在进攻方向上形成压倒性的数量优势。

…………..

人马浩浩荡荡,在旌旗招展中昂然行进。不时有斥候纵马驰过,通报着前方的消息。

晋王李定国在队伍中骑马而行,不断地给斥候们下达着命令,而身前身后则是马蹄声杂沓,无数铁骑正滚滚向前。

作为最先组建的骑兵部队,镇朔军已经拥有了五千骠骑,三千龙骑,以及一万五千名的步兵。从这个比例上来看,镇朔军是明军中机动能力最强的部队。

作为此次作战行动的主力,李定国率领本部在嘉陵江西岸向北攻击,郑王刘体纯统讨朔军的两个师在东岸推进。参谋总部的计划不仅是攻占保宁,而是要尽复川北,兵逼汉中。

“川北为汉中门户,有川北后得有汉中,无川北不第无汉中。至保宁一隅屯聚清廷粮饷,又兼设文武,为西南地区满清唯一立足点,破之乃为重要。”

对于总参谋部的布署,晋王李定国深以为然。当初蜀王刘文秀虽然有些操之过急,但也是看到了川北和保宁的重要性,清军倚以为全川、收云贵之大镇。所以,他才要趁胜消除这个威胁。

尽管刘文秀兵败保宁,却不可否认在当时来说,他的大策略并没有多大问题。只不过是在攻打保宁的具体布置上,犯了轻敌分兵的错误。

而现在总参谋部作出收复保宁的计划,情形与当年又是大不一样。明军已收复了四川绝大部分地区,且采取了有力措施经营四川。比如设官安民,组织移民,联络土司,加紧屯田,已经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第141章 宗室留守与假黄铖第5章 破城第24章 海外助力第19章 蛊神之誓第190章 谨小慎微第4章 攻城第65章 骑兵墙浪潮第104章 二破营寨第9章 武圣定论,帝王痼疾第83章 水西之变第261章 截击,展望第177章 当兵吃粮?第110章 宗室临阵第74章 东逃,后路第123章 光复昆明第126章 一年两三岁第85章 无题第67章 梆子腔第136章 缅甸“行宫”,决战之前第155章 无题第22章 血溅跳花节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79章 三鬼之忧,皮熊筹谋第6章 暹罗来使第143章 枪枝合法,移边实边第119章 不动如山?第238章 萨摩藩,绑架成功第4章 有女名梦珠第104章 报应第23章 综合实力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206章 降明不降郑,决战第46章 合击之前第151章 再战新会(四)第112章 兵溃第117章 断臂?第254章 知进退,入贵州第84章 失败之源第167章 郑家来人第99章 定都之虑,拍卖逆产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阴谋第103章 骑兵追击第61章 以人换人,死战到底第106章 不负第101章 夜谈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变第52章 苍水脱险,修约之议第103章 骑兵追击第46章 火箭列装第256章 威慑重庆,王旗所至第186章 疍家女第179章 荣誉之争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满城第88章 鲁王移骅,三桂调兵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后点透第103章 产马之地——河套第152章 为皇除“奸”第68章 以诚待人,执着进谏第246章 江浙内乱,朱三太子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185章 情动第242章 莽女冲撞,宪政之思第65章 骑兵墙浪潮第18章 天马行空的设想第95章 难以逾越第223章 军制改革,拉拢分化第124章 授课第25章 静夜思,眼中泪第6章 诡异的族长第4章 封赏,台湾第197章 先挫锐气第77章 意外之功第153章 内讧分裂第252章 三桂低头第111章 轰击,破阵第231章 荆襄剧变第63章 求助他国第236章 旗奴家丁、内政外交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56章 拒诏第53章 绝胜之击—土炸弹第87章 潜入袭城第177章 当兵吃粮?第271章 阻击第142章 川中形势第146章 暗室阴谋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32章 赐名白族第133章 灭国,破局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军陆战队第93章 弃城集军第102章 轰击第206章 降明不降郑,决战第53章 变革的缩影第76章 海外蚕食,文武相制第32章 赐名白族第235章 郑军投靠,清廷退缩第219章 名士硕儒不尽可用第6章 暹罗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