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收获满满

第141章 收获满满

关于柴油机厂,格里希实在是有太多话要说了,李耒都没怎么引导,他就滔滔不绝的说了起来,“政府不应该像慈父爱护还在一样对待工厂,如果工厂做得不好,就应该让市场惩罚他们,而不是一味的回护。”

“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实在是太惊人了,这是不可原谅的,要节俭过日子.工厂对青年工人的培训很粗放,我们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做得很好,你们可以学习国家应该成立设备调配中心,把那些闲置的设备交给需要的企业”

他甚至把在工厂和工人们的吐槽也说了出来,“你们有人可能认为我是发疯了,每天不知道享受,天天到车间去吹零部件,累得满身是汗……我六七十岁的老人了,我拼命干,不是为自己,是为了你们,为了伱们的老婆孩子!”

现如今有些媒体将格里希和白求恩相提并论,认为他是怀着崇高理想来援助我们的;李耒却不这么看,通过和格里希的交谈,他认为格里希更像是一个闲不住的老工程师。

他在机械加工领域干了一辈子,深深热爱这个行业;退休闲下来之后就像是失去了灵魂一样,而到了中国,到了武汉柴油机厂,他又重新焕发了活力,找到了昔日在德国工厂里心情工作时候的激情。

这样,李耒就知道该怎么和他打交道了,到明年的时候,格里希就会离开武汉柴油机厂,之后也没有马上回到德国,而是去了其它企业担任技术顾问。

相信对格里希来说,顾问终究没有厂长能发挥他的长处,这样的话,李耒觉得明年把格里希拉到自家工厂就更有把握了。

“我很赞成您的理想,我也希望能让中国农民花同样多的钱,买到更好的农业机械,所以我打算成立一家农机工厂!”李耒适时的透露了一点风声。

而且说起了自己对这家工厂的规划,“您知道,中国的农业政策刚刚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土地重新被划分成一小块一小块,所以很多原来生产大型农机的企业就陷入了困境,因为普通农户可没钱购买这些设备。”

“但是相应的,农民的收入比以前有所增加,他们有能力也有需求购买小型农机,所以我打算一开始的时候,生产一些供这些农民使用的小型拖拉机,他们把这些小型拖拉机买回去,既可以耕种自家的土地,也可以收费为其它农户耕种土地,其他时候还可以用来拉货、运货!”

李耒的鸡蛋已经卖到了洛京,而洛京拥有全国最大的拖拉机企业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一拖是中国机械工业、农机工业的长子,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建的“一五六”重点项目之一。

七十年代,一拖年产1.5万台东方红75型履带拖拉机,中国70%以上机耕任务是由东方红拖拉机完成的,极大地支援了我国的农业建设,北大荒等大型农场的开垦,离不开一拖的贡献。

国家也对一拖十分重视,伍豪同志就亲自来洛京视察过,并叮嘱他们,“你们要记着,你们是‘中国第一’啊!要出‘中国第一’的产品,出‘中国第一’的人才,创造‘中国第一’的业绩!”

现如今,一拖在洛京就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小社会,方圆十里的家属区里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体育馆,一应俱全;可以说,十几万职工及家属不用出厂,就能解决衣食住行、健康、教育等问题,在厂区待一辈子不出去都可以。

但是随着包产到户的实施,一拖昔日引以为傲的大型拖拉机失去了市场,只剩下少数大型国有农场依旧会向他们订购拖拉机之外,销量也从一年几万辆锐减到一万辆、几千辆。

好在一拖的领导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等死,而是在农机行业内率先进行市场调研,针对农民包产到户后的新需求,为农民量身定做15马力轮式拖拉机,俗称“小四轮”。

1982年试制成功,1983年批量生产,小四轮销售非常火爆,销售处门口整天排着长龙;东方红小轮拖不但让一拖重新红火起来,也带领整个农机工业走出了低谷。

1982年以来,共有200万台小四轮在中国一拖下线,使之成为国内生产小四轮最多的企业,许多中国农民也开着东方红小四轮走上了富裕道路。

“我们的柴油机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供应一拖的,一拖是我们最大的客户,这家企业很不错。”听李耒说起一拖的光辉事迹,格里希也很高兴。

“但是现在一拖的小型拖拉机产量有所下降,很多农户想买小型拖拉机却买不到,所以我就萌生了开办这样一家工厂的想法!”产量下降并不是一拖自身的问题,而是他们有更重要的生产任务。

拖拉机厂除了生产拖拉机之外,还能生产什么?这个答案很多军迷都知道,一拖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减少了小型拖拉机的生产,而是把腾出来的生产能力用在了59改进型的生产上,这个任务肯定比生产小型拖拉机更重要。

“您能发现市场空白就已经具备了成为优秀企业家的潜质,不过生产拖拉机可没那么容易,您需要出色的机械设计师、工程师,优秀的管理者,技术高超、尽职尽责的技术工人,这些您都有了么?”格里希对这件事很有兴趣。

他甚至还给李耒推荐起了自家工厂的产品,“我们工厂也有十五马力的小型柴油机,完全可以给您供货,甚至可以根据您的需求进行修改。”

“只好质量和价格合适,我肯定会购买您工厂的产品!”格里希还在的时候,武汉柴油机厂的产品质量是有保证的,但是等他离开之后,这家厂很快就会恢复原样,别说对小企业了,就连给一拖的供货,也出现了大批质量不合格的情况。

“机械设计师和工程师我准备联系一拖的退休职工,他们的技术水平在中国绝对是最顶尖的!而且很多人都还不算老,依旧拥有充沛的创造力。”李耒可不是啥准备都没有。

一拖现在也是李耒的大客户,他们工厂每天都要从李耒这购买大量的海兰鸡蛋;李新安给他们送鸡蛋的时候,也在留意着厂里的人事情况,打听到了很多退休职工的信息。

当然,这些都是不涉密的技术人员,那些和造坦克有关的工程师,可不会去他的小厂子上班。

格里希当了大半年厂长,自然知道李耒说的是什么,他忍不住皱眉摇头,“我很理解那些老工人解决孩子就业问题的迫切心情,但是不得不说,让孩子顶班对工厂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工厂失去了大量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工人,他们在最好的年纪却只能在家里闲着,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极大的浪费!”

“您能让这些优秀的工人重新走进车间,确实是件好事;不过一家合格的企业,不能只有老年和中生代的员工,同样也要注意对年轻人的培养,没有年轻人的工厂是没有希望的!”

“这一点我也有准备,现在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裁军,许多汽车兵、装甲兵都退伍回家了,这些人懂技术、纪律性强,绝对是最好的工人,只需要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上岗!”李耒也早就开始让王峰、梁天胜他们去联系了。

“另外,如今中国的大学录取名额依旧很少,有很多不错的年轻人都得不到读大学的机会;他们之中有很多都是运气不好,而不是智商不够,这些人也可以成为优秀的工人!”

招募这批人就更简单了,高中生可不包分配,很多人高中毕业就回家了,只要厂里放出招工的消息,保准全县、甚至外县的高中生都会赶过来。

“那就没有问题了,有市场、有工程师、有工人,而且您看样子也不缺资金,这家工厂必然拥有光明的前景!”格里希对李耒的计划很是赞赏。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我的工厂还缺乏一名优秀的管理者,我懂商业,也懂客户的需求,唯独不懂如何管理好一家工厂、如何组织生产!可惜您已经是武柴的厂长了,不然我一定会高薪聘请您来当厂长的!”李耒先在格里希心里埋下一颗种子,等合适的时候,说不定这颗种子就会开花结果。

“哈哈!我将您的话视为对我最大的称赞。”格里希笑了,德国工程师的待遇很好,他现在不缺钱,但是能获得他人的认可,依旧让他感到骄傲。

“不过我来中国,可不是为了钱,我无意冒犯,但是现在中国的收入水平和德国确实有很大差距!我当厂长的工资还没有退休金的零头多!”

“恰当的薪酬也是对您技术和经验的尊敬!至于您现在的工资,这并不是武柴对您不尊敬,而是国有企业对薪酬限定的很死!而我是民营企业,并没有这方面的限制。”李耒现在把格里希的性子摸透了,说的都是他喜欢听的。

“您真是一位优秀的谈判家,如果不是我已经有了工作,我肯定会心动的!”格里希现在正是干劲满满的时候,并不会因为几句好话就放弃武柴的工作,这也不符合他的性格。

“没关系,要成为一位优秀的企业家,不仅需要眼光,更需要耐心,我有耐心等待时机发生变化!”接下来李耒就不提挖人这事儿了,而是和格里希聊起了发动机在农用机械上的使用。

最后,他还和格里希交换了通信地址,这样以后还能继续通过书信进行交流,以方便继续潜移默化的进行挖人工作。

这次来武汉,见到了熊教授,说服了他试用自己的饲料,接收何占海、雷毅等人跟在他身边学习;也联系上了格里希,李耒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他便前往育种场向熊教授告辞,同时叮嘱雷毅、何占海在好好学习的同时,也别忘了积极推销饲料。

熊教授的名气不是盖的,他刚给周围养猪户说了使用惠农饲料的效果,马上就有人找过来提出购买了,就这几天的功夫,徐正阳拉过来的饲料就卖出去了一半儿,李耒赶紧打电话让厂里补货。

“知道,我已经和人商量好了,尽快在周围村里打墙体广告,再加上熊教授帮忙,接下来的销量肯定没问题!”雷毅显得信心十足。

“嗯,我等你的好消息!在这边遇到问题,随时打电话找我。”

和手下员工说完,李耒又握着熊教授的手说道,“您这边有任何需求,都可以跟雷毅、何占海他们说。”

“你帮了我这么多,我已经很不好意思了!这么快就走了?不再多待几天?”熊教授有点舍不得他走。

“看您说的,您帮我的更多,光这几天卖出去多少饲料啊?而且要不是您帮忙,我哪能买到这么多种猪?”李耒这次来武汉的收获,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之外,还在熊教授的帮助下,购买了不少湖北本土优质种猪、种鸡。

这帮他节省了大量时间和金钱,要是没有熊教授帮忙,光靠他自己,还不知道啥时候才能收集齐呢。

另外,熊教授还帮他写了几封信,请和他一起编纂《中国猪品种志》的同事为李耒手下的员工购买种猪提供便利。

全中国就数这群人最清楚国内有那些猪种、都有什么特性,有了他们帮忙,可比自己跑方便多了。

这次武汉之行可谓收获满满,离开武汉后,李耒没有马上回家,而是去了AH,先看了看AH养殖场和饲料厂的建设进度,又去找到史玉柱,把自己这段时间和熊教授商量的结果告诉他,请他帮忙编写软件。

熊教授养猪、育种的经验无比丰富,再结合李耒对未来的了解,所提出来的需求肯定的最适合当下的,相信这几款软件出来之后,养猪场和育种基地的工作效率又会提升一个台阶。

就是有点对不住史玉柱啊,估计他的发际线又该后移了。

啊不好意思,昨天定时更新没发出来,群里提醒才发现。

(本章完)

第195章 宗字辈第450章 拿下第43章 鸡蛋托第172章 出口标准第348章 职业化打假第377章第334章 民生副董第137章 快车道第347章 大海商业顾问公司第148章 数量遗传学和分子育种第447章 西湖论剑第428章 保险公司筹备第324章 合作第215章 达沃斯第271章 缓释肥的好处第174章 叫叔叔第432章 循环产业链第377章第137章 快车道第482章 三十年第336章 辣条第303章 一路向西第282章 意外收获第41章 倒计时宣传第88章 有人送礼第57章 杀年猪第69章 盗嫂受金第48章 小婢养的第291章 稻花香第180章 这个人很刑第315章 麦神归位第264章 方便面大王第50章 供不应求第67章 人才缺口第159章 多用拖拉机第457章 曝光第270章 统战价值第324章 合作第351章 初见成效第288章 降维打击第246章 入股鲁花第101章 接手第222章 降价第269章 集团公司第183章 外企来袭第282章 意外收获第266章 新产品第43章 鸡蛋托第438章 香蕉战争第158章 小型拖拉机第440章 巴西第61章 再回特区第340章 孟山都第259章 东方风来满眼春第428章 保险公司筹备第439章 网络舆论第399章 贷款流程第112章 女婿登门第30章 交粮第264章 方便面大王第60章 BOT模式第108章 熟人推介第265章 又一个人才纳入麾下第70章 苦命鸳鸯第427章 工作做在前面第123章 交换渠道(二合一)第142章 房子换学生第309章 民族品牌大溃败第425章 杜老师第139章 连送大礼第202章 国库券第120章 打架?我这儿有专业的第451章 入世前夕第41章 倒计时宣传第383章 试用第371章 互联网的曙光第305章 包地第42章 美国鸡蛋就是好第199章 联营第362章 炸开喜马拉雅山第140章 格里希第243章 诸城第340章 孟山都第122章 超哥来了第211章 巨人起步第222章 降价第277章 泰山产业研究院第152章 父子双院士第116章 年终盘点(今晚上架)第58章第202章 国库券第356章 东西部协作第122章 超哥来了第202章 国库券第5章 送给永好第238章 登海种业第82章 阶层跃迁第188章 炒作第102章 新官上任第437章 时间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