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花样年华”

吃的浑身热乎乎的,意犹未尽。熏黑的烟囱,四处散落的木柴,馄饨汤里淡淡的柴火香。

阿爹再要了一碗中混沌。父子俩分着吃完,这才心满意足的结完账回家走。

这时候虽然已立春,但是晚上气温很低。

阿爹搓搓脸,打了一个哈欠,说道:“寒冬之下,一碗柴火馄饨还真就是上海人的慰藉。”

一边走,阿爹一边说道:“侬晓得伐,中国人吃馄饨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甚至比吃饺子的历史还要早。”

他说,不过,关于馄饨的来历,倒是有点“混沌”的。

馄饨源自北方,“馄饨”两字的来历,据说与“油贼桧”异曲同工。当年北方匈奴常来骚扰,名为浑氏和屯氏的两首领凶残而令人恨之入骨。百姓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以食之解恨,于是有了“馄饨”之称。

又比如,冬至馄饨的习俗始于南宋,相传馄饨之形犹如鸡卵,有天地混沌之象,而“馄饨”与“混沌”谐音,人们以打破混沌清朗天地来**。

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到底是谁最早发明了这种用面皮裹上肉馅,煮熟后连汤食之的食物。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吃食一经出现,就很快流行起来,成为一种普罗大众的小吃。

南北朝时,《颜氏家训》就有“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的说法。除了文学的记载外,新疆出土的唐代墓葬文物中,也发现了四只馄饨和一只饺子被放在木碗中的遗迹,形状和现在的馄饨与饺子相同。

再比如讲,馄饨的花名很多,南北方馄饨叫法差异大,又以馄饨、云吞、抄手三种最为流行。

四川叫抄手,广东叫云吞,福建和台湾称扁食、扁肉,武汉一地有叫水饺,湖北其他地又称包面,皖南呼为“包袱”,上海等江南地区统称为“馄饨”。

这些叫法,大约是从吃相上着眼。云吞者,如云吞日月,形容吃馄饨连汤带水一起吃下是极形象的;抄手者,汤中有辣椒,吃起来如冬围炉火,袖起双手,唇触碗边,不必用筷箸,亦不必执羹匙,就可风卷残云。

上海人爱馄饨是出了名的,馄饨可以讲是不少上海人的“心头好”。

每天在喧闹的早市一角里吃碗柴爿馄饨,似乎那才是最圆满的早晨。到了冬天的夜晚,更是欢喜在路边摊寻觅一碗柴爿馄饨。

小巧、精致、简约。馄饨可大可小,而“中馄饨”也许只有上海人包得出、叫得响、卖得动。它浸润着海派商业经营之道,大有大的价格,小有小的价钿,而中馄饨的出现,又多了一道标价。

上海人的馄饨,馅子多种多样,素的荤的荤素搭配,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尽可满足不同口味;馄饨可作早餐,也能当正餐,能配角能主角,甚至当作营养餐,完全由食客做主了,而且价格低廉。

而无论是大馄饨,还是中小馄饨;无论在家里自煮吃,还是店内堂吃;无论是家常便饭,还是假日打牙祭,都很简洁、便利而快捷。当然在一些考究的店家,如果还配有紫菜、蛋皮、开洋等,那么这碗馄饨的味道,肯定就是小辰光的最爱了。

小毛听的似懂非懂,把两只手放在耳朵上,跺脚赶路。不响。

阿爹又说道:“当然了,馄饨衍生的许许多多的故事,也让人难以忘怀的。”

小毛抬头笑笑,说道:“故事我欢喜听的。”

阿爹摸摸头,整理了一下思绪,说道,说的是有一个小囡,因为被妈妈责罚离家出走大半天,尽管肚子早已前肚贴后背,但不想回家。

前弄堂卖柴爿馄饨的李家老爹在路旁发现了小囡,他没有将小囡直接送回去而是先带回自己家里。端上一碗油花飘香的馄饨,看着十分委屈的小囡咽着口水欲说什么,老爹慈祥地说,吃吧!

小囡狼吞虎咽一碗馄饨入了肚,连声说道,老爹侬真好,老爹侬真好。

老爹讲,阿囡今年12岁了吧?小囡点头。

老爹又讲,给老爹算算账。哦,一日三顿饭,一年365天有几顿?1095顿!那么12年多少顿?13140顿。阿囡的心算不错!你想想,吃了一碗馄饨,就说老爹是好人!那么,你爸妈12年给阿囡吃了多少顿饭?13140顿!一万多倍啊!

小囡听着听着明白了老爹的用意,赶紧回了家。一碗馄饨让小囡从此领悟了养育之恩。

“我小辰光,老师教我们敬重父母的教诲,往往讲的就是这样一碗馄饨的故事。”

阿爹看看小毛,说道:“再给你讲一个我小辰光的故事好了。”

那时候我们一家人,你爷爷奶奶,还有你大伯都还住在塘桥那边。那时候年纪小,爷爷奶奶上班,放学后晚上没人管我们,有时候会去同一个弄堂的邻居家玩耍。

邻居太太是个谨小慎微的旧军官夫人,当时低调安分地在街道生产组绣花。但每每我们去玩,那夫人就叮嘱我们兄弟俩拿一只保温桶出去,打上两碗“柴爿馄饨”来解馋。一碗她自己吃,一碗给我们俩。

在军官太太红木家具环绕的房间里,换上旗袍的夫人用镶金丝的陶瓷勺子,一个个地把小混沌舀出来,慢吞吞优雅地放进口中,抿着嘴吃,然后露出来极大满足地表情。

从此兄弟俩心里晓得,原来纵使在大时代的夹缝里,人还会为了吃一口好菜而费尽心思。那就是生活的韧劲,也是这个市民社会教会他们的永恒乐趣。

小毛冷不丁问:“我们家有在塘桥住过的吗?”

阿爹脚步停顿了一下,靠近小毛,搂住他瘦小的肩膀。但是终归最后什么也没有再往下说。

很多年以后,小毛看到《花样年华》这部电影。

对上海有着很浓情结的王家卫,在《花样年华》里面有一个情节:深夜,灯光昏暗的弄堂里,蒸汽腾腾的馄饨摊子,沁人心脾的味道,身穿华丽旗袍的摩登女子,神情愁苦的西装男子……

“苏太太”每晚换一件旗袍,穿了登登样样,拎着个保温桶出去,没成想她精心打扮就为出门买一碗馄饨。

足可以想见“柴爿馄饨”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小毛突然间就想起来自己小时候吃过的这种正宗的街头“柴爿馄饨”。

他觉得,“柴爿馄饨”的一拿一捏,尽管五根手指软硬劲不同,用力的角度也有区别,但是不用过多的言语,演绎的其实更像是一种骨子里就透着暧昧的食物,而且伴着时间的发酵,回忆起来似乎更加美味。

第164章 校长相请第20章 吃生活第346章 恻隐第318章 第三“喜”第264章 “狠”第48章 荷叶田田第105章 课题增加第11章 高强螺栓第300章 “四眼”失踪(1984年)第318章 第三“喜”第102章 灵活变通第243章 宣讲会第129章 柴爿馄饨第143章 洋辣子第275章 轴线大道样板段辟建第347章 赌?第1章 陆家嘴小巷第202张 斗地主第360章 嘱咐第252章 “了不得呀!”第337章 罪过的啊第229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198章 “猴”第244章 再卖棒冰第67章 借宿敬老院第33章 所谓青春第100章 考好反而才奇怪第106章 东昌路消防瞭望塔第322章 伤脑筋的养猪场第202张 斗地主第53章 粢饭豆浆第155章 杨高路的动拆迁第279章 丰收在望第45章 围城第246章 三林老街第43章 菱角第167章 老小孩第259章 排队买“好书”第113章 清晨的黄浦江第54章 能思想的苇草第285章 天地良心第41章 “波将金村”第227章 这么多猪肉?第43章 菱角第182章 包饺子(元旦快乐)第115章 哭嫁歌第116章 “三转一响”第58章 爆米花第174章 政策桎梏第195章 虎头奔第257章 小花从东北回来第58章 爆米花第326章 小绍兴白斩鸡第207章 盾构第158章 盛夏的江南水乡第157章 热天第297章 念想第78章 碗对碗第176章 浦东的眼睛第230章 川沙干部分流安置第328章 种植蘑菇?第320章 不要总心很累第24章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第33章 所谓青春第100章 考好反而才奇怪第103章 意外第244章 再卖棒冰第109章 宿舍火锅第193章 王埭庄第209章 最后一桩第328章 种植蘑菇?第350章 半个知识分子第203章 上海丈母娘第51章 老何第64章 担心第133章 自己领会第93章 惶恐第78章 碗对碗第283章 “ 微缩版的山东”第287章 纸上觉来终觉浅第186章 众怒第344章 黄浦江的味道第176章 浦东的眼睛第209章 最后一桩第148章 开诚布公第109章 波光粼粼(新)第235章 哪来的”阿飞“?第114章 说来话长第86章 出师大捷第285章 天地良心第325章 过年的讲究第241章 元旦致辞第239章 主敬涵养第111章 委屈与隐忍第363章 门当户对第129章 柴爿馄饨第322章 伤脑筋的养猪场第253章 谢路得辞职第156章 一言难尽第293章 临江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