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王埭庄

周围都是王家的坟头。爷爷奶奶的坟头烧完,然后小毛他们挨个给旁边的坟头烧纸。

虽然说香、酒、果品都没有了,但是半圈还是要划的。烧纸似乎是个无形的规矩,也是教育后代不忘祖恩、牢记勤俭持家、忠厚处世的优良家风的一种方式。

“坟上烧纸,是对先人的一种缅怀。”每烧一个坟,王国良都会和小毛他们仨大致讲讲这是谁的坟头,以及他生前的一些故事。

大伯说:“要是以前过年辰光烧纸,家族中的男丁都得参加,除非老弱病残。无论你走到那里,只要回家都得要上坟。谁不到场,都会说他今年怎么怎么了的。”

“以前,你们爷爷目不识丁,大字不认识几个,但记忆力超人。从小跟着你们爷爷奶奶回老家上坟烧纸,爷爷总要在烧纸前要讲明每个坟里都是谁,还要讲一遍先人的故事。”

王国良说:“你们爷爷把先人们的故事讲的绘声绘色,如临其境,很吸引人,所以我们都愿意听。这个时候,我就能记住了先人的名字和他们勤俭持家,忠厚处世的故事。”

小毛这时候听了父亲的讲解才知道,自己的老家,最早是在山东省临沂,大约是清代末年,由于老家地处湖区,连年发大水,十五世祖迁居于此地,至今一百余年。

王国良笑了笑,又说:“只是那时候还小,并不在意这些故事,所以也记不得多少,只是跟着大人们后面磕头,能在烧完纸后分得供品吃。”

小毛他们仨忍不住笑出声来。

“现在我成了接班人,我也把这些记忆中的故事,给不知道的你们这些晚辈们讲讲。虽然这些故事的先人们我们从没见过,但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先人们忠厚传家,勤俭本份的传统美德。”

王国良说:“当然了,也希望你们也像我们当年一样默默的听着,记在心里,以后再一代一代去传承。”

就这样,小毛他们一边听着故事,一边给先人烧纸,还要不时燃放鞭炮,最后所有人一起给每位先人磕头。

伯母说:“虽然讲,如今爷爷奶奶都已离开了你们。现在到坟上烧纸,给你们介绍先人的名字和他们的故事,让你们这些后人知其先人是谁。血脉相连的亲情更要代代相承。”

大人们说得条条是道,小毛一边听着,但这时候的心思,却在心想默默的想着:赶哪天自己工作有钱了,一定要抽出时间带着父亲给爷爷立一块真正的石碑吧!

小毛想了想,说道:“阿爹,你和我们讲讲爷爷奶奶他们的一些故事吧?”

大伯笑道:“会讲的,不过不是现在,地方不对,好伐?”

全部坟上完,姨婆婆说道:“国贤国良,你们家家风管得好的。”

正准备回家,姨婆婆却又说道:“你们注意看看自己的身上,有没有无意粘到身上的树枝,纸钱片等等东西。”

伯母也跟着吩咐:“如果有的话,就要打扫下去。我们这里有个习俗,就是拿了去世者的东西,他们会不高兴,会来索回的。不能带走坟墓上的一草一木,把属于去世者的东西,都留下。”

检查完,一行人往回走。

这里是一片高岗起伏的地带,但对于周边来说地势还是很低的,被视为泄洪区。皮岔河和蟒蛇河在这里附近交汇,这方圆几十里的地带如同被两个胳膊套住,更如同漂在两道河口的葫芦,因此该地又俗称“葫芦套”。

姨婆婆所在的村庄叫做王埭庄。顾名思义,自然王姓是这里的大姓。

因此,在村里,村落家族文化,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留。而且村民们并没有感到不适,也没有影响到了村民们生活改善的迹象。

九曲十八弯的王埭庄,格外安静,绿意葱茏。到处生长着层层叠叠绿色的苇海,似绿色的地毯。

这一抹抹养眼的绿色,抚慰着人的心情。

这些盛产的芦苇是大自然馈赠给当地人的最好礼物,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都有编制苇制品的传统习惯。

编织苇箔,已经成为村里的一种常态性的“文化”。

这里很多的家庭,几乎每家都从事着织苇箔这种副业。苇箔加工也成为村民们主要的经济来源。

苇箔是以芦苇为原料织就的帘子,可以盖屋顶、铺床或当门帘、窗帘用,百年也不烂的建筑材料。

从每年的冬天开始,家家户户收完芦苇后,就开始手工编织苇泊。

在家支个架子,织一捆箔从这头跑到那头。手头快的,一天内能织上两三捆。等到赶集的时候,用板车驮着去卖。主要销往盖瓦房的地区,河南、山东等地用的不少。

但是,与这一带所有的村庄一样,王埭庄被台前屋后的杨、槐、楝等树所遮挡,却颇有边缘化的味道。

它如同一块高地被闲置在一旁,离中心太远而孤立无助。当隔一条沟的旁边村庄通上电时,当石子路可以修到村部时,王埭庄还在煤油灯下度过每一个夜晚。

村民们下田去干活,叫做“下湖”。田地在村的四周,以种麦与花生为主。

沟渠纵横,皆是细草所伏的小道,没有可通达行车的大道,因此出行极不方便,如果是遇到连阴天气,泥泞难行,多数人家守在屋内无聊观望,他们生活得闭塞而悠闲。

也许,对于多数人来说,一个村庄就是一个世界,也就是一生。

村东头是一家小店,堂屋三间,前屋三间。巷口的土墙上用石灰水写上大大的“小店”两字。

这时候政策虽然开始放宽,但物质依旧有限,店里的货主要是酱醋油盐酒烟糖。

小店可以反映一个村的经济水平,也是村里热闹的所在之一。

店旁边便是村庄北出口,与前一排的几户人家错开而形成一个很大的巷落。植有几株杨树,树冠如伞,夏天来了西山太阳也晒不到,故凉风习习,是村上人纳凉的好去处。

第115章 哭嫁歌第90章 要来何用?第298章 巨浪潮头第163章 华师大“后街”第139章 矮了30公分第144章 真是这样?第93章 惶恐第230章 川沙干部分流安置第335章 冬日的乡下第47章 合适吗?第45章 围城第146章 学习第350章 半个知识分子第26章 初夏的风第157章 热天第364章 值班安排第71章 钢宗镬子第172章 父子俩喝酒第300章 “四眼”失踪(1984年)第130章 似乎更饿了第184章 “原汤化原食”第359章 做个好人第206章 “挖地道”第191章 终于功成第12章 外婆家第39章 嗫嚅第266章 从地下到地上第35章 抓蟛蜞第10章 何萍第174章 政策桎梏第76章 鲜活的大桥第96章 要想富先修路第334章 “巴拉巴拉”东渡第50章 头疼的事第42章 社队经济第345章 卖兰花的老太太第125章 某种关连第194章 难舍的乡愁第22章 冻猪头第78章 碗对碗第344章 黄浦江的味道第321章 遭罪的“四眼”第33章 所谓青春第164章 校长相请第260章 上海人读书有多“疯狂”?第107章 心有余悸第317章 黄浦江边有个烂泥渡第296章 能看到希望了的第147章 酱爆鳝糊第2章 坐柴油船第19章 油菜花第49章 养殖场第229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128章 两个担心第188章 试桩第45章 围城第243章 宣讲会第248章 国营饭店第109章 波光粼粼(新)第206章 “挖地道”第45章 围城第215章 掉进露天粪缸第218章 好风凭借力第301章 “ 迪多”第199章 驴车第218章 好风凭借力第302章 没有结果第218章 好风凭借力第207章 盾构第35章 抓蟛蜞第282章 文登路商业街第6章 没出息?第327章 王家年夜饭第242章 阻力第129章 柴爿馄饨第118章 第一号工程第6章 没出息?第64章 担心第13章 度假的传统第333章 盛开的水仙花第155章 杨高路的动拆迁第168章 第一次第255章 珍惜眼前人第142章 若有所思第262章 大桥雄姿初具第109章 波光粼粼(新)第315章 触目惊心第71章 钢宗镬子第354章 图个什么?第45章 围城第190章 “祸”不单行第331章 包春卷第90章 要来何用?第134章 动员大会第7章 红烧肉第194章 难舍的乡愁第199章 驴车第337章 罪过的啊第254章 参股第1章 陆家嘴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