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玄宗毒酒试张果 张果山野戏少妇

举出多少人,无如这老汉。

不昧倒骑驴,万事回头看。

且说中官高力士奉旨带领内侍捧着一坛堇花酒来到集贤院,对张果老道:“这是皇上所赐御酒,特让您老取暖来。”

张果老接过酒,当众连饮三杯,似有醉意,对高力士道:“这不是什么好酒。”说完即入室歇息。

张果老入室对镜一照,看到自己的牙齿全部变得焦黑,心中为之一震。他出室入堂,命左右找来铁如意,将牙齿全部敲掉并将敲掉的牙齿放入衣袋,又从怀中掏出仙药,微红,用手往嘴里一抹,然后又入室就寝。许久才从室内出来,满口又生出雪白整齐的牙齿来。至此唐玄宗确信张果老是个神人。

当时,宫里还有位高道叫叶法善,玄宗问叶法善:“张果是个什么样的人啊?”叶法善道:“我虽知道,但不敢说。”玄宗不解地问道:“何故?”叶法善道:“我一说必死。如若陛下肯摘掉冕冠,脱掉御靴,赤着脚去求张果,我就可活了。”玄宗欣然同意。

叶法善说道:“他是混沌初分时一只白蝙蝠精。”说罢七窍流血,直挺挺地倒在地上。玄宗随即到集贤院来见张果老。他免冠赤足,恳求张果老救活叶法善,并向张果老认错。张果老说道:“这孩子多口过,胡言乱语,不惩罚他,恐怕日后会败坏大事!”

玄宗苦苦哀求好久,张果老才用水喷叶法善的脸,使其活了过来。

张果老住在东都集贤院内,不少朝臣来访仙问道。这日秘书少监王回质和太常少卿萧华来访。交谈中张果老突然说道:“俗语云:‘娶妇得公主,平地生公府。’但娶公主也很可怕啊!”王、萧二人对张果老的话感到莫名其妙,正疑惑地相互对视,中官奉旨来了。中官宣旨道:“玉真公主早岁好道,欲降先生。”张果老听后笑而辞谢,王、萧二人这才对张果老刚才之言恍然大悟。

张果老感到皇宫乃是是非之地,不宜久居。他辞婚不久,便上奏唐玄宗要求返归山林。唐玄宗下诏道:“恒州张果先生,游方外者也。果先高尚,心如窈冥。是浑光尘,应召城阙。莫祥甲子之数,且谓羲皇上人。问以道枢,尽会宗极。今将行朝礼,爰畀宠命。可银青光禄大夫,号曰通玄先生。”张果老闻旨以笑置之。

朝廷在恒山蒲吾县(后改为平山县)建造栖霞观作为张果老的隐居之所,唐玄宗派人将其护送到恒山栖霞观,并派人在栖霞观侍奉他,又赠他衣物布绢。

张果老在栖霞观隐居了一段时日,甚觉厌倦,尤其身边还有皇上的人,便想逃走。恰逢这时唐玄宗心血**,又派人来请张果老。张果老走心已定,未等唐玄宗的使臣来到他又装死,尸身很快即臭味难闻。侍从见天气炎热,尸首会很快腐烂,便来不及向皇上奏明,随便弄了个棺材将其掩埋了。掩埋后正欲起身回朝奏明皇上,唐玄宗的使臣就到了。

使臣问明情况,也只得和侍从一同回到京城。唐玄宗闻奏不悦:“张果非同凡人,且受皇封,当厚葬之。”遂命人前去办理。使臣新置办了上等棺木,命人将张果老的原先棺木挖出,可开棺一看,竟是空棺。

使臣见状大惊,知是张果老已事先料到皇上要请他进宫而又再诈死抗旨,慌忙回到宫中向玄宗禀报。玄宗闻奏,无奈地摇摇头说道:“只好由他去了。如若再有他的消息,随时禀报。”

张果老在东都洛阳的这段经历,载于正史《旧唐书下》方伎篇——张果。

且说蓝采和自在集贤院见到张果老以后,总是魂不守舍,若有所思的样子。夫人岳氏见状不安地问道:“老爷有心事?”蓝采和闻听忙摆手道:“啊,没有,没有什么。”岳氏道:“既如此,老爷近来为何总是闷闷不乐,莫非谁惹老爷不高兴了?”蓝采和道:“不,没有。”夫人又关切地说道:“老爷有心事不妨就说一说,如此憋在心里,会憋出病的。”蓝采和沉思半晌,说道:“前两日我在宫里遇到一个神人张果老,他说我是大仙之才,让我随他修道去。我不愿去,他就说我做官日后会不顺,会吃苦头。”夫人道:“莫听他的。他是为了让你跟他去,吓唬你,千万别往心里去!”蓝采和苦笑道:“夫人说的是。”

不久,蓝采和的次子、三子本俊、本信相继死去,蓝采和悲痛之余,又侥幸地暗想:“张果老曾说我会大难临头,我现在是不是大难已过?”

蓝采和不知道,使他决然离俗修道的大灾大难还在后面!

再说张果老离开恒山,心想此处不可久留,我不如再回鸑鷟山。又一想,那几位仙友不知在做些什么?他算定钟离权与何仙姑正在终南山,即去终南山寻钟离权与何仙姑而去。

他来到终南山,见两人正坐在山上下棋,便说道:“两位好清闲!”两人见张果老到来,忙起身相迎。钟离权笑哈哈地说道:“通玄先生近来好不风流,怎有空到此闲游?”张果老道:“见笑了,今日总算得以脱身。”钟离权道:“当真?”言毕大笑,仙姑也笑了。

钟离权又半真半假地道:“玉真公主早岁好道,又敬仰通玄先生,何不收了度化?”张果老笑了笑说道:“朝廷中人皆是图个热闹,那会真心向道?”

钟离权看看张果老,又看看何仙姑,说道:“通玄子久未来此,今日相聚,当痛饮才好。”仙姑道:“若铁拐李也能来此共饮更好。”张果老道:“怕是少不了他。”话音刚落,铁拐李竟柱杖立于眼前。张果老道:“看,说曹超曹超到!”说罢众人都笑了起来。

何仙姑弄来了酒菜,摆放就绪,四人开饮。正饮间,钟离权对何仙姑道:“这个通玄子有头小毛驴,日行万里。他那头驴子不食料,不饮水。”钟离权又对张果老道:“你给她讲讲你那头驴子的来历。”张果老道:“上百年前的事了,讲它做甚?”钟离权道:“说,说,我们也想听听。”张果老于是讲道:

张果老以前骑的并不是纸驴,而是一头真驴。有一次,他骑着毛驴走到华山西面的一个沟口时,抬头见葱郁茂密的山坡之下,一片桃林,数行修竹,煞是茂盛。一座红砖绿瓦的寺院,掩映在竹林桃花之中。张果老来到寺前,本想敲门进去,可一打听,寺里住着72个僧人,还有十几个鲁莽的小和尚,靠耕种几亩庙产田地和微薄的香火钱度日。为了不妨碍自己修炼,他在隔涧的山坡上寻一个石洞住了下来。

红日西落时,寺院开饭的钟声响了。张果老骑上毛驴渡过涧溪,来到寺院门前,将毛驴拴到寺前的树上。老和尚闻报忙出门将他迎进禅房,接着端上两碟素菜、一碗稀粥、一盘馒头让他充饥。张果老吃完饭,连个谢字都没说,骑上毛驴又回了山洞。

一天、两天,……,天天如此,张果老钟响则到,饭后便去。老和尚见此虽有点为难,但又想都是修行之人,自己有饭用,就得给老道吃。然而有几个小和尚却很生气,他们后来想了一个办法:开饭时不再敲钟而改成敲木鱼,可张果老仍是一如既往,一日三餐从无差错。于是这些小和尚们憋不住了,有的说开饭时把门关了,有的说干脆把他赶走。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定下一条妙计。

次日一早,张果老照例又来蹭饭。饭后几个小和尚说是要向他请教,张果老很是得意,和他们一起谈经论道多时。等他谈论完出了寺门,却不见了毛驴,只见地上鲜血淋漓和一张血淋淋的驴皮,小和尚们把驴给杀了!

老和尚一见很过意不去,把几个小和尚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而张果老却笑着对老和尚说道:“不打紧,不打紧。”说着又对小和尚们点点头,然后走到驴皮前,用手在驴皮的脑门上一拍,说声“起来!”那驴皮竟变成了一匹活驴站了起来,他骑上毛驴走到涧溪边,把手中的鱼鼓一伸,一条平坦的木桥立即搭在小溪上,毛驴过了桥。小和尚们个个看傻了眼。

张果老回到石洞后索性将那张驴皮变作一张纸驴,次日他又骑着这张纸驴云游四方去了。这纸驴比真驴更方便,它不食料,不饮水,不骑时张果老一拍驴尾巴,那驴就变回一张纸驴,他便将其折叠起来装在怀里。用时他将其拿出,对其吹口气那纸驴就变成活的了。

张果老每天骑着这只小毛驴在人间悠哉悠哉地闲游。有一天他走在田间小路上,这儿依山傍水,风景宜人,他正边走边欣赏着这儿的山山水水,猛然间看到一个年轻人只身在块大田里插秧。可看看日已西斜,他还有一大半水田没有插完,这年轻人头不抬腰不伸,秧子插的飞快。张果老看罢心想,即使你插得再快,只怕要插完这块水田也要半夜了。张果老动了怜悯之心,有意要帮帮这个年轻人,可他又生起了玩童之心,想试探一下这个年轻人。他“哎哟”一声,从驴背上摔了下来。

年轻人听到声音,抬头看见一白须老者从驴背上摔了下来,急忙丢下手中的秧把,快步走上前来将其扶起,让他在田头树荫下靠着树干坐着,拿起了竹茶筒,拔了木塞,喂他水喝。张果老双眼微开,嘴在茶筒边闻了一下说道:“这水已馊了。”

年轻人拿过茶筒尝了一口说道:“这水是不能喝了,我这就回去给你拿水来,顺便带点吃的给你。”

张果老看着眼前这朴实憨厚的年轻人道:“快去拿水吧,吃的不要带了。我吃东西一定要坐着方凳子园桌子,至少须有十样菜才行,你就不要麻烦了。”年轻人有些为难地说道:“我这偏野山村怕是没有那些讲究了。”张果老道:“这个我知道,你只管拿筒水来就行了。”

年轻人急忙回到家里,妻子正在生火做饭,见丈夫这时回来了,不由问道:“秧都插完了,这么快?”年轻人道:“还早着呢,我回来取水。”

年轻人将刚才发生的事述说一遍,妻子听后心下嘀咕:一个饥渴晕倒的老夫竟还有这些讲究?猛然间她有了主意,便对丈夫说道:“你去请那老者到家来吧,我来做菜做饭。”丈夫不解地问道:“可咱没有他要的园桌,又到哪儿去弄十样菜?”妻子自信地说道:“快去吧,我有办法。”

年轻人回到田头不由地惊呆了,秧苗已经全部插完,整整齐齐地站满了整块水田。张果老见他傻站着,便笑问道:“我插得还行吧?”年轻人惊叹不已:“你,你,你是怎么插的?我插到半夜也插不完啊!”张果老道:“插秧不能插一半过夜,俗语道:插秧不插完,秋后不打粮。你去为我取水,我就替你插秧了。”

年轻人赞叹道:“你真是了不得,村里人插秧没有比我快的,可是你比我还要快得多,真神啊!”张果老拍拍胸脯:“我像你这样年青时,插的比这还快!”

年轻人将张果老请到家里,妻子已经做好了饭菜,只见得一碗炒韭莱,一碗炒豆芽,一碗米饭,放在院子里的石磨上。少妇笑盈盈地说道:“老伯,请吃吧。”

张果老仔细地端祥着这个少妇,只见她生得眉清目秀,白净的瓜子脸上盘着一个发髻更是显得秀气,土布蓝衫穿在身上也是那么得体,胸挺的丰满,腰细的阿娜,园臂长腿更是娇柔万分。山野村妇竟然如此秀丽,真的是鲜花在山野,富贵不是真啊!更可贵此女子聪明过人,农家石磨成了园桌,韭莱加一菜自然是十菜了。张果老心想:“好!我不妨再来考考你。”于是笑着说道:

巧妇玲珑磨成桌,韭莱豆芽没的说。

无酒难对好心情,山野对饮岂不乐?

年轻人一旁很是窘迫,转身进屋去了。少妇却不慌不忙地为张果老倒满了一杯刚沏的清茶道:

以茶代酒情义真,双手捧出敬与君。

莫嫌山野农家寒,清茶香甜胜酒醇。

张果老一手接茶,一手拉住了少妇的手说道:“好一张巧嘴,好一个美人!可惜,可惜!”少妇急忙缩回手,满脸绯红地说道:“好意请你吃饭,你竟然疯言疯语,好不自重。”

张果老笑呵呵地说道:“老汉并非疯言疯语,小娘子这等俊俏模样,又巧嘴巧手,不如随我进城去开一家酒肆,生意一定好。如此你便可离开这荒山野岭,免受此清贫之苦。”少妇却回道:“人生几十年,只求一个安宁。小女子生在山野长在山野,已经习惯了这粗茶淡饭的日子,城里再好也不如我这里自在。”张果老道:“小娘子看透人生,又是这等聪明伶利,不如跟着我老汉去云游天下,岂不逍遥自在?”

少妇听了不怒不恼,轻声地说道:

天上下雨地下流,驴行千里也回头。

坐看日月升又落,东颠西跑丧家狗。

张果老听到少妇在讥讽自已,暗暗佩服她的灵巧,当下说道:

巧妇机灵人俊俏,可惜花开在荒郊。

老汉有幸花边过,欲摘嫩蕊小阿娇。

少妇听了羞得满脸红云,伸手拿起茶杯倒掉说道:

清茶待客不待狗,言语无礼心龌龊。

好心待你不知趣,白毛骑驴不如驴。

张果老听了不仅没恼,反而哈哈大笑道:“骂的好,骂的痛快!不过你跟我走,能让你看到你看不着的景致,比如马骑人,鱼上树。”那少妇却说道:

世上哪有马骑人,更未见过鱼上树。

若得两样同时见,奴家立马跟你走。

张果老听后笑道:“说的好,只是说出的话恐难收回。马骑人鱼上树,见了这两样你就跟我走,此话当真?”

少妇不假思索地应道:“当真!只怕你死了也见不着。”张果老笑道:“好好!你看,马骑人,鱼上树,不是来了吗?”说着将手向门口一指。

这时候只见有一木匠肩扛木马,手拎着用柳枝串着的两尾红鲤鱼,正从门口走过。少妇尚不明就里,说道:“哪里,在哪里?”张果老笑着说道:“木马骑在人身上,鲤鱼挂在柳树梢,你没看到吗?”

少妇顿时哑口无言,红着脸跑回了屋里。张果老哈哈一笑道:

人巧手巧心也巧,你巧哪比我更巧?

山外有山天外天,失言皆因自恃高。

尚喜心纯如泉水,生在荒郊未沾尘。

安贫乐苦不浮华,一生快乐自在人。

少妇又从屋内端出了一杯清茶,恭恭敬敬地递给张果老,说道:“山野村妇不知天高地厚,拙眼不识高人,实在惭愧。”张果老接过茶一饮而尽,又笑说道:“好香,不知是茶香还是人香?哈哈哈,老汉多谢了。”

张果老饮完了茶,饭莱动也未动,就又骑着毛驴“得得得”地走了。临走,他将手对着年轻人的茅草屋一扬,只见得屋上的茅草纷纷飞去,小茅屋瞬时变成了大瓦房。

张果老讲的眉色飞舞,何仙姑听得津津有味。这时铁拐李却笑说道:“通玄子,何不讲讲你如今为何要倒骑毛驴啊?”

张果老听罢也笑道:“惭愧!俗语道:大风大浪都经过,小河沟里却翻船。”钟离权道:“老兄莫小心眼儿,但讲无妨。”

张果老看看铁拐李,哼哼一笑道:“讲也无妨!”

在隋朝大业年间有个能人李春,在河北赵县城南洨河之上用石头修筑了一座大石桥,人称安济桥。此桥横跨洨河,不仅可泄洪,可走人过车,而且宏伟壮观。铁拐李和张果老听说此事,便想一同前去看个究竟。

两人说声走,便立时腾云驾雾来到桥头。一看此桥果然名不虚传,便不约而同地按下云头,想到桥上走走看看。

张果老从怀里掏出纸驴,吹口气那纸驴便站了起来,变作了一只活蹦乱跳的活驴。张果老骑上它,“得”的一声便向前走去,眨眼间赶上了走在前面的铁拐李。看看铁拐李拄着铁拐,一瘸一拐地往前走,张果老笑了笑说道:“别看我这头驴儿是个纸驴,它却比你跑得快。”

铁拐李听张果老在嘲笑自己,自是不悦,也想戏弄一下张果老,便不紧不慢地说道:“未必啊!”张果老见铁拐李不服,便看看铁拐李道:“只许走,不许飞!”铁拐李站住脚跟,看着张果老说道:“那是自然,你我不妨赌一赌?”

张果老也叫住驴子,心想我这驴日行万里,难道还跑不过你这三条腿儿,便急忙说道:“赌就赌,你说如何赌法?”铁拐李道:“咱们从桥这头走到桥那头,谁先到谁就是赢了。我若赢了,你要倒骑着毛驴从桥上再走回来。你要赢了,我也倒着从桥上再走回来。”张果老听罢满不在乎地说道:“这个不过瘾,不如谁若输了今后不许再正着走。”铁拐李道:“就这么着。”

第四回 玄宗罢占杨玉环 贵妃喂奶安禄山第三回 玄宗毒酒试张果 张果山野戏少妇第二十七回 敖广盛情宴八仙 八仙醉酒困魔海第六回 岳氏遇夫言悲切 韩愈遣使祭亲人第一回 何仙姑大婚得道 县太爷断案抓人第十七回 钟离权笑说李玄 吕洞宾初试仙术第二十四回 白牡丹悟返瑶池 吕洞宾三醉岳阳第七回 韩湘遇师学道法 林英吟诗吐真情第四回 玄宗罢占杨玉环 贵妃喂奶安禄山第二十五回 吕仙苦劝郭上灶 梅花再度老树精第十六回 吕寿上山探叔婶 儿子下山备后事附记1:福建武平也曾出过一个何仙姑第二十八回 八仙布阵炼灵珠 孝廉装病隐闹市附记1:福建武平也曾出过一个何仙姑第二十三回 白家女两拒阔少 吕洞宾三戏牡丹第二十八回 八仙布阵炼灵珠 孝廉装病隐闹市第十七回 钟离权笑说李玄 吕洞宾初试仙术第六回 岳氏遇夫言悲切 韩愈遣使祭亲人第十六回 吕寿上山探叔婶 儿子下山备后事第二十二回 陈抟京都拒高官 吕岩华山哭陈抟第二十三回 白家女两拒阔少 吕洞宾三戏牡丹第二十八回 八仙布阵炼灵珠 孝廉装病隐闹市第二十七回 敖广盛情宴八仙 八仙醉酒困魔海第十回 韩愈直谏贬潮州 湘子得道现蓝关第二十七回 敖广盛情宴八仙 八仙醉酒困魔海第二十三回 白家女两拒阔少 吕洞宾三戏牡丹第三十回 全真弟子遍天下 老庄大道传千古第十一回 林英掘洞城南庄 韩湘官拜大理承第三十回 全真弟子遍天下 老庄大道传千古第十一回 林英掘洞城南庄 韩湘官拜大理承第十六回 吕寿上山探叔婶 儿子下山备后事第三十回 全真弟子遍天下 老庄大道传千古第二十回 火龙现身授天遁 钟离举升劝洞宾第十四回 钟离论道终南山 吕煜改名吕洞宾第十五回 吕岩修道上九峰 金氏护法入山林第二十八回 八仙布阵炼灵珠 孝廉装病隐闹市第八回 钟离权再试韩湘 韩湘子夜返长安第三十回 全真弟子遍天下 老庄大道传千古第九回 韩湘妙法娱娇妻 林英奇招降顽夫第五回 蓝采和着魔踏歌 铁拐李赐药收徒第二回 仙姑漂尸救亲人 张果施术惊玄宗第二十一回 吕仙酒肆画黄鹤 辛氏武昌修江楼第二十六回 谷就误传为国舅 八仙过海显神通第四回 玄宗罢占杨玉环 贵妃喂奶安禄山第二回 仙姑漂尸救亲人 张果施术惊玄宗第十四回 钟离论道终南山 吕煜改名吕洞宾第十五回 吕岩修道上九峰 金氏护法入山林第二十六回 谷就误传为国舅 八仙过海显神通第二十二回 陈抟京都拒高官 吕岩华山哭陈抟第十二回 韩湘子东海吹箫 吕洞宾河中出世第一回 何仙姑大婚得道 县太爷断案抓人第二十回 火龙现身授天遁 钟离举升劝洞宾引 子第十七回 钟离权笑说李玄 吕洞宾初试仙术第二十四回 白牡丹悟返瑶池 吕洞宾三醉岳阳第十七回 钟离权笑说李玄 吕洞宾初试仙术第十三回 吕煜劝友入洞房 苟杳感恩送棺木第十一回 林英掘洞城南庄 韩湘官拜大理承第二十回 火龙现身授天遁 钟离举升劝洞宾第一回 何仙姑大婚得道 县太爷断案抓人第七回 韩湘遇师学道法 林英吟诗吐真情第六回 岳氏遇夫言悲切 韩愈遣使祭亲人附记1:福建武平也曾出过一个何仙姑第十六回 吕寿上山探叔婶 儿子下山备后事第十八回 吕洞宾九峰送妻 铁拐李幽州抬杠第十五回 吕岩修道上九峰 金氏护法入山林第十二回 韩湘子东海吹箫 吕洞宾河中出世第三回 玄宗毒酒试张果 张果山野戏少妇第十一回 林英掘洞城南庄 韩湘官拜大理承第一回 何仙姑大婚得道 县太爷断案抓人第十二回 韩湘子东海吹箫 吕洞宾河中出世第十九回 吕洞宾下山云游 荷花女上山护法第二十二回 陈抟京都拒高官 吕岩华山哭陈抟第二十四回 白牡丹悟返瑶池 吕洞宾三醉岳阳第十八回 吕洞宾九峰送妻 铁拐李幽州抬杠第二十七回 敖广盛情宴八仙 八仙醉酒困魔海第二十九回 王重阳创建全真 马丹阳弃家修行第六回 岳氏遇夫言悲切 韩愈遣使祭亲人第十四回 钟离论道终南山 吕煜改名吕洞宾第五回 蓝采和着魔踏歌 铁拐李赐药收徒第十回 韩愈直谏贬潮州 湘子得道现蓝关第二十五回 吕仙苦劝郭上灶 梅花再度老树精第十回 韩愈直谏贬潮州 湘子得道现蓝关第十四回 钟离论道终南山 吕煜改名吕洞宾第十九回 吕洞宾下山云游 荷花女上山护法第六回 岳氏遇夫言悲切 韩愈遣使祭亲人引 子第四回 玄宗罢占杨玉环 贵妃喂奶安禄山第五回 蓝采和着魔踏歌 铁拐李赐药收徒第二十六回 谷就误传为国舅 八仙过海显神通第七回 韩湘遇师学道法 林英吟诗吐真情第二十六回 谷就误传为国舅 八仙过海显神通第九回 韩湘妙法娱娇妻 林英奇招降顽夫第十三回 吕煜劝友入洞房 苟杳感恩送棺木第十九回 吕洞宾下山云游 荷花女上山护法第七回 韩湘遇师学道法 林英吟诗吐真情第八回 钟离权再试韩湘 韩湘子夜返长安第九回 韩湘妙法娱娇妻 林英奇招降顽夫第二十六回 谷就误传为国舅 八仙过海显神通第十三回 吕煜劝友入洞房 苟杳感恩送棺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