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谋算(下)

更新第一,认准我们的网址 |w|W♂

袁绍深吸了一口气,看了看震惊莫名的许攸等人,微微侧过身子,继续娓娓道来:

“后来,看到荀氏一族和数以百计的各地名士,在伯焘先生面前无比谦逊,对伯焘先生满怀敬重,惊讶之下我便悄悄询问荀彧,这才知道,伯焘先生与故去的荀爽大人乃亦师亦友关系,与韩氏家族那位百年不出、却英年早逝的韩公望乃同窗挚友。”

“当年,伯焘先生与韩公望未及弱冠,即被中原士林誉为颍川书院的‘一龙一虎’,深受荀氏八龙的欣赏和推崇,唉!如此绝世之才,鬼使神差之下,竟落到寒门小子刘子鉴之手,徒呼奈何?”

众人对传闻中颇为神秘的公孙沛非常忌惮,没人敢接上袁绍的话语,似乎都在默默衡量彼此的差距。

良久,许攸望向袁绍:“主公,属下以为,公孙伯焘先生是那种纵览全局的经世之才,这种人往往不会专注于具体事务,也不屑于那些有违道义的阴谋诡计,所以这样的人可敬而不可怕!”

“属下曾在琅琊书院当过九个月教习,对刘存幕府主要谋士颇为了解,窃以为,伯焘先生、管幼安、国子尼、王彦方等都是方正君子,都不可怕,最令属下忌惮的,还是那位叫赵溶的人!”

“赵溶?何方人士?”

袁绍大感兴趣,逢纪和高干立即竖起耳朵凝神倾听。

许攸颇为感慨:“属下是在参加邴原先生答谢西关名士的酒宴中,第一次听说赵溶这个名字。”

“当时的赵溶默默无闻,却被刘子鉴任命为东莞县令……那个时候,刘子鉴亲率琅琊军刚把沦陷已久的东莞、东安两县夺回来。急需安抚民众抢种粮食,还要日夜防备数万黄巾贼寇卷土重来,可见刘子鉴对赵溶的能力非常信任。”

“后来属下慢慢打听,终于弄清赵溶的经历……”

“赵溶字延德,今年四十七岁。祖籍冀州馆陶,寒门子弟,性格坚韧心思稠密,精通兵法熟知典律,中平元年黄巾之乱,我大汉军队措手不及。身为馆陶都尉的赵溶率部抵抗十万黄巾二十余昼夜围攻,终因兵力薄弱死伤惨重而不敌,赵溶本人伤重昏迷,其贴身侍卫拼死把他抢下城楼逃命,在混乱中幸运找到赵溶一家老小。随即顺着滚滚人流一直逃到琅琊。”

“当时刘子鉴正倾力赈灾,将赵溶一家与成千上万流民迁往琅琊东北的珠山东麓垦荒,刘子鉴颇为仁厚,日日巡视于流民之中,请来医匠救治患病流民,也治好了赵溶的断腿,后来把赵溶安置在村中蒙学当教书先生。”

“哦!对了,当时公孙伯焘先生一家也在流民之中。刘子鉴根本不知道伯焘先生是谁,伯焘先生糊里糊涂就被刘子鉴任命为村中蒙学山长,日日教授数百流民孩子读书识字。哈哈!”

逢纪和高干惊愕不已,袁绍听得津津有味,催促许攸快快讲来。

许攸卖完关子,抖抖大袖继续道来:“当时也不知为何,也不知刚晋升城阳太守的刘子鉴通过什么手段,很快从蒙学和工坊中。请出公孙伯焘、赵溶和出身于墨家精于冶炼的历城人霍坚、擅长农事的曲梁人田牧,还有破产的东平商人韩柔。自此,这五人成了刘存无比信赖的心腹谋士。”

“记得属下曾悄悄询问琅琊书院学监邴原先生:子鉴大人之前知不知道公孙伯焘和赵溶大人是谁?邴原先生哈哈一笑说:刘子鉴一年之后才知道自己捡到宝了!”

袁绍再次扼腕哀叹。逢纪和高干也唏嘘不已,颇有愤愤不平之意。

许攸转到正题:“属下之所以留意赵溶,是因他在东莞县令任上,以八千兵力将数万贼寇拒之于外的同时,不但修好了四面城墙增加防御,扩建东莞县近百里官道,还收容四万流民,恢复开垦四十余万亩田地!”

“赵溶上任仅七个月,东莞全县十余万百姓即可自给自足,之后开矿山、办林场、修水利、举工商,仅用一年时间,千疮百孔的东莞县焕然一新,一跃成为向刘子鉴贡献大笔税赋的富县。”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赵溶不但不居功,反而鼎力举荐比邻的东安县长徐奕徐季才,一直到刘子鉴完成阳城郡总体布局,赵溶才默默回到刘子鉴身边,正式但任青州别驾,为人非常低调。”

“赵溶有二子一女,长子赵立长期担任刘子鉴的侍从参军,还被先帝当庭敕封朝中闲职,传言刘子鉴对赵立非常器重,严加教诲谆谆嘉勉,不是弟子,胜似弟子,由此可见,赵溶在刘子鉴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

袁绍头疼了,再次拿起刘岱的急报打开,顿时觉得上面的“赵溶”二字极为显眼,他合上急报望向许攸,诚恳地征求意见:“先生以为,下一步该如何行事为好?”

“主公,还是刚才那句话,两年内切勿触怒青州,以和为贵,毕竟咱们如今还无法与青州相抗衡,只能密切观察,积蓄力量,以待来日徐徐图之,而方才逢纪大人的计策,就是个最好的应对方式。”

许攸最后不忘记赞扬一下逢纪,避免自己出风头引来对方不快。

袁绍点点头:“也只好如此了,诸位,谁愿意代我到临淄走一趟?”

许攸垂下头沉默不语,逢纪和高干对视一眼,高干上前建议道:“属下以为,许攸大人出使最为合适。”

袁绍望向许攸:“那就麻烦子远了,等会儿我就给鲍信大人写封信,让他暂时忍一忍,不就是失去卢县区区几万亩田地吗?无需计较,将来我会重重补偿他!”

“属下遵命!”

许攸上前施一礼,抬起头再献一计:“主公,刘岱大人和鲍信大人不是正为泰山贼寇头痛吗?想那泰山南麓和西麓延绵群山数百里,大大小小各路黄巾贼寇加起来不下三十万,以目前兖州兵力进剿,恐怕难有所作为。”

“我看不如建议刘岱大人和鲍信大人,围而不剿,截断黄巾贼寇西、南两个方向的所有通道,一旦各路黄巾贼寇粮草耗尽,除了主动跳出来寻求决战,只有向东劫掠富裕的青州,否则就会饿死,到时候鲍信大人和刘岱大人再加把劲……嘿嘿!”

袁绍大喜过望,逢纪和高干对许攸的驱狼吞虎之计深为佩服,五个人立全力投入紧张商议,很快拿出个充满期待的实施方案。()窃国贼

第130章 抢占先机(下)第221章 蓄势待发第212章 北上(上)第145章 朝贡(下)第43章 名声鹊起(上)第48章 当断即断(下)第88章 誓言(下)第92章 横刀立马(上)第216章 破城(下)第82章 整军(下)第271章 整合(上)第163章 步步蚕食(下)第264章 雷霆之势(下)第116章 轰动(下)第154章 形势逼人(上)第123章 蓄势(上)第192章 破城第156章 惑敌之计(上)第227章 激怒(上)第77章 待价而沽(上)第267章 善后第198章 势如破竹第148章 压力重重(上)第29章 征途(上)第201章 “征发”密令(下)第149章 压力重重(下)第206章 纵横捭阖第34章 攻其不备(下)第110章 奉诏进京(上)第189章 诱敌(下)第100章 顺势而为(上)第87章 誓言(上)第260章 不欢而散第54章 踏雪访子义(下)第43章 名声鹊起(下)第44章 多事之秋(上)第117章 群英会(上)第162章 步步蚕食(上)第120章 逆水行舟(下)第158章 泰山之战(上)第194章 决战(下)第41章 琅琊水军(上)第30章 征途(下)第10章 命运的抉择第221章 蓄势待发第243章 诱之以利(下)第79章 潜移默化(上)第91章 杀机暗藏第134章 明争暗抢(下)第193章 决战(上)第83章 风起云涌(上)第46章 多事之秋(下)第42章 琅琊水军(下)第282章 无可阻挡(下)第231章 鸠占鹊巢(上)第184章 围城(上)第124章 蓄势(下)第186章 步步紧逼(上)第32章 出其不意(下)第34章 攻其不备(下)第178章 驾驭之道(上)第184章 围城(上)第21章 扩张第257章 耐性第218章 心腹大患(上)第30章 征途(下)第267章 善后第78章 待价而沽(下)第257章 耐性第271章 整合(上)第279章 轻取潼关(上)第223章 全线发动(下)第203章 孰更重要?第86章 顺势而动(下)第275章 今非昔比(下)第100章 顺势而为(上)第70章 鏖战(下)第238章 决断(下)第193章 决战(上)第43章 名声鹊起(上)第225章 连锁反应(上)第28章 进取第257章 耐性第109章 祸水西引(下)第169章 错综复杂(下)第36章 东莞城(下)第60章 君君臣臣(下)第216章 破城(下)第254章 高调纳妾(下)第234章 错综复杂(下)第168章 错综复杂(上)第127章 管亥归来(上)第31章 出其不意(上)第242章 诱之以利(上)第46章 多事之秋(下)第102章 阳谋(上)第18章 毁誉参半第243章 诱之以利(下)第141章 反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