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四 李斯入瓮

始皇帝想早点摆脱生命的痛苦,来不及等待回家就撒手人寰。不过,他还算负责任,站好了做皇帝的最后一班岗。

弥留之际,始皇帝知道大限将至,召来李斯和赵高设立遗嘱。他到临死犹不能松弛心情,还要处理国事,谁让秦朝直至现在还没有太子。

太子作为国家的储君,不仅是传继大统的需要,而且是对某些突然变故的准备。早立太子,对顺利完成权力交接起着积极作用。始皇帝却没有这样做,他迟迟未立太子,导致国家的归属在他死的时候仍然没有明确的指向,从而引发出秦朝后续的政治血洗事件。

始皇帝在立太子问题上的拖沓,不是他没有时间,而是经过两个思想转变的过程。

一,在始皇帝的众多子嗣当中,他不知道该如何取舍。

史书对于始皇帝二十多位儿子的记载,只有扶苏和胡亥笔墨较多。他们两人也是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可是两人的身上都有令始皇帝担心的地方。

扶苏身为始皇帝的长子,素有“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的贤名,本来可以坐稳秦朝太子,但他实在有点不识时务。始皇帝对法家情有独钟,问政严苛专横,可是扶苏却受儒家影响,厚德仁义。他在始皇帝坑杀儒生后,直言上谏,公开批评老爹,触动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禁忌。始皇帝明知道扶苏和自己政见不同,当然不会心甘情愿的授予太子之位。

作为始皇帝的第十八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胡亥会从他父亲那里,获得超越其他哥哥的关爱。偏爱年龄更小的孩子,是人之常情,所以始皇帝才为胡亥特意安排赵高做老师,目的不外乎要重点培养。可是,胡亥毕竟年轻,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他没有什么经验,也没有什么功绩,很难令秦朝大臣对他信服和真心维护。

二,在获知蓬莱仙丹的存在后,始皇帝曾经一度自信会长生不老,认为不再有设立太子的必要。

找不到称心如意的继承者,让始皇帝忧心忡忡。这个时候他又上当受骗,被方士仙人跳,以为自己可以万世长存,不用把江山传给后人,干脆将设立太子的事情作罢,不再为此烦恼。

当死期真正到来,始皇帝才明白自己误信方士的可笑,可惜他连自嘲的时间都没有,必须尽快安排后事。李斯和赵高低头跪在他的床榻之前,从执笔准备记录的姿态看来,两人都相当恭顺。

其实,李斯不敢抬头的原因,是不忍心看到始皇帝容颜憔悴的样子,会影响他午饭的心情。而赵高也不抬头的原因,是怕人留意他嘴角泛起的阴沉笑容,他痛恨的人终于无法再为祸天下。

始皇帝的声音气息短促,需要留心才能听清:“传讯给扶苏,让他把北方的军务托付于蒙恬,马上回咸阳主持丧事。”讲完这句话,始皇帝消耗掉所有的气力,倏然而逝。

始皇帝到死也不愿说出立谁为新君,只是拐弯抹角的让扶苏给自己送葬。看的出他虽然有所悔恨,但仍然不肯承认错误,这就是所谓的帝王尊严。无论如何,被发配边疆的扶苏得到重见天日的机会,始皇帝是如何想的?

一,扶苏治国的能力不应该受到怀疑,从他直谏始皇帝的行为可以看出,他对国政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且敢于表达。他有勇有谋,心怀对百姓的宽容,具备做国君的素质。

二,扶苏作为长子,依据祖制,符合继承江山的传统。那些因循守旧的本土派,都无条件的支持扶苏。

三,扶苏正率兵镇守边关,几年的军旅生涯,把他磨练的更加成熟。跟蒙恬亦师亦友的关系,也让他得到军方的鼎力支持。

四,始皇帝多少认识到暴政对国家的损害,寄希望扶苏通过与自己迥然不同的施政手段,改变秦朝的现状。

五,始皇帝一直重用客卿,导致李斯为首的客卿集团权欲膨胀,只知道争权夺利。在始皇帝犯错误的时候,没有起到劝阻的作用。让扶苏接任,也是因为他跟客卿派没什么瓜葛,日后能甩开手,没有顾虑的干事业。

六,父子哪有隔夜仇?始皇帝对扶苏的不快,只是一时之气。把扶苏托付给蒙恬这样功勋卓著,手握重兵的大将,跟把胡亥托付给赵高这个太监相比,谁更加受到重视,不言而喻。

始皇帝布置完后事,心满意足的离去,他给大秦皇朝安排的未来还算完美。不过谁也想不到,扶苏加上蒙恬连同三十万秦朝大军,到最后居然斗不过区区一个阉宦。历史的心思你别猜,猜来猜去你也猜不到。

看到始皇帝咽气,李斯的脸上愁云密布。他并不是因为扶苏上台而愁眉苦脸,以他在政治学上的造诣,早就料到结果会是这样,已经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他对自己向来很有自信,秦朝的很多政策都是由他在推动,扶苏想撇开他执政根本不可能。

李斯没有替未来担忧,大不了日后与扶苏紧密团结,多打交道。他在害怕另外的问题,现在秦国政局不稳,各地都有反秦的势头,如果始皇帝去世的消息流传出去,他不知道东巡的车队能否顺利的回到咸阳。

经过缜密的思考,李斯决定秘不发丧,等安返咸阳后再大告天下。虽然他是宰相,但这么大的事情他也无法作主,当他同赵高商量的时候,赵高丢下一句“全凭丞相处决”就匆匆走掉,搞的李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赵高现在方寸大乱,始皇帝的临终遗言完全出乎他的预料。他把所有报仇的希望都寄托在胡亥身上,如果扶苏登基,他的努力岂不是付诸东流?

扶苏性情温和,处事周全,深得百姓的敬重和信赖,如果让他当政,秦国说不定真能重现太平盛世。这是秦朝之福,也是赵高的困扰,他决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值得庆幸的是,他还预备了后路,胡亥这次也随队出行,只要掌握着这张王牌,事情就还有转机。

自从成为太监后,赵高从没有如此兴奋过,始皇帝的去世,涉及到皇朝的权利分配,留下巨大的权力真空。令人窒息的诱惑,让他无法抗拒,激动的情绪难以平静,他要干一件大事,改命篡诏,把扶苏拉下马,让胡亥扶摇直上。

赵高若想完成他的计划,必须解决两个难题。

一,劝说胡亥与扶苏争权夺利,这是谋取秦朝皇位的前提。赵高身为胡亥的老师,一直克尽本分,孜孜不倦的传道、授业、解惑,深受胡亥的信任和亲近。胡亥平时身处皇宫,对外界少有接触,没有什么机心,他跟赵高相处融洽,很容易被摆布。

二,丞相李斯知道始皇帝的遗嘱内容,赵高必须拉拢他,这是谋取秦朝皇位的保证,而且难度很大。如果李斯执意把遵从先皇的安排,扶苏收到诏书后,蒙恬必然派边防军护送其回咸阳,秦都处在秦军的控制下,赵高就此玩完。

事不宜迟,赵高找到胡亥,汇报始皇帝归西的消息。他故意做出悲痛万分的样子:“公子请节哀顺变,陛下刚刚去西天极乐世界报到去了。”

“什么?”胡亥惊叫起来,随即压低声音:“可有留下遗训,谁人主朝?”胡亥这个不孝子,不先哀思其父,反而关心起皇位归属来。

胡亥的举动让赵高悬着的心放下大半,事情比想象的更好办,他痛心疾首的说道:“陛下病的有些糊涂,安排的很不厚道。他对所有的公子都没有分封,只是下诏书给扶苏,让他速归咸阳,马上登基,成为天下之主。小胡你连块封地都没有,日后要喝西北风了。”

赵高的话,让胡亥失望至极,但他从来没有谋反的想法和胆子,只是垂头丧气的自怨自艾:“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父皇的做法肯定有他的道理,我们谁也无法反驳,既然他不封赏,我只好自认倒霉。”

赵高绝不允许胡亥自暴自弃,宛如严师般启发和开导他:“我平常是怎么教导你的?思维一定要开阔。陛下的诏书掌握在李斯和我们两人手中,天下的走向并没有失控,只要你想,就还有可能,我只问你到底想了没想?”

胡亥把话到嘴边的“想”字收回,内心陷入亲情和权利的挣扎,半晌后,做出义正严词的回答:“废弃长兄而立幼弟,乃是不义。不遵守父皇的诏书,乃是不孝。我才疏学浅而依赖老师您,乃是无能。这是三件违背道德的事情,如果我做了,肯定无法令天下臣服,还可能断送秦朝的江山社稷。”

从胡亥表现出的口才和思考能力,我们不应该再把他误读成昏庸无能的败家子。他思路清晰,对事情的判断也很准确,如果秦朝不被断送,赵高还会处心积虑的这样做么?

赵高露出恨铁不成钢的表情:“你这是形而上学,教条思想。商汤王杀掉主君夏桀王,世人称颂他义薄云天,周武王杀掉主君商纣王,世人赞誉他替天行道。卫辄杀掉自己暴虐的父亲,卫国人民都感谢他的大恩大德,就连孔圣人也替他辩护,公开承认他并非不孝。成大事不能拘泥小节,不灵活变通不行,紧要关头,事应从权,切勿墨守陈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听我的话没错,出手要狠,江山才稳。”

胡亥见赵高讲出一堆大道理,不禁对皇位怦然心动,若是继续扭捏,一点大丈夫的气魄都没有,还会辜负师傅的苦口婆心,他以问代答:“我们还没有回到咸阳,父皇的追悼会尚未进行,现在去找丞相合适么?”

胡亥不仅不傻,而且还聪明的很,他也知道事须决于李斯,在提醒赵高快去办事。胡亥的优点很明显,缺点更明显,他继承了始皇帝睿智的优秀基因,可惜耳根太软,不能坚持主见,人云亦云,结果败给赵高的软硬兼施。

赵高和胡亥密谋篡位的时候,李斯正在菜市场逛荡。他这个丞相不好当,为了对始皇帝晏驾的消息进行保密,有许多善后工作都需要他自己动手,亲历亲为。

回到咸阳,路途遥远,现在又是酷夏,三伏天热的一塌糊涂。始皇帝的尸体放上两天就会腐烂发臭,李斯以始皇帝爱吃咸鱼为由,大批采购。都堆积在始皇帝御驾的銮舆内外,借以掩盖尸体散发的恶臭。

尽管有人会疑问,始皇帝就算再爱吃咸鱼,也不用抱着睡觉吧?李斯也管不得这许多,反正始皇帝屡有惊人之举,常常干出匪夷所思的荒唐事,希望大家可以见怪不怪。

始皇帝每天按三餐供奉饮食,只是从来不下车出恭,文武百官照旧在车旁奏事,由车内的宦官假传圣旨,一切运转如故,丝毫不露破绽。

李斯为死尸辛劳,忙前忙后,慰问他的人来了。 赵高笑眯眯的登车造访,还携带酒菜,虽然有对始皇帝不恭之嫌,但是酒桌最适合讲感情、谈生意。他们两个人其实都属于客卿集团,碍于赵高的宦官身份,平日少有交流,这是难得的亲近机会。

虽然李斯跟赵高不熟,也想不明白赵高来的目的,但他还是表现出高昂的热情。两人毕竟都是先皇的托孤之臣,况且太监只要不犯错误,轻易不会降职,李斯认为赵高将来还会给扶苏拉车,所以比较恭敬。

酒是活血化肠的好东西,三杯两盏下肚,李斯同赵高渐渐热络起来,还不至于交心,却抒发起感慨来:“先皇走的匆忙,留下许多悬而未解之事,日后赵府令和老夫同朝,还应该共同担待才是。你我都应该感到庆幸,能够在守在先皇身旁,如果是本土派的大佬在这里,还不知道会搞出什么事,弄不好我们就要穿小鞋啦。”

赵高正愁不知道如何向李斯开口,见他主动提起,于是接着说道:“我们不该庆幸,简直是幸运,现在筹码在你我手中,给谁穿小鞋都易如反掌。”

李斯的酒醒了一半:“此话怎讲?”

赵高不再隐瞒,把计划托盘而出:“先皇的遗诏还没有发出,除了你我,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内容。玉玺正由胡亥代管,他很想把诏书上的名字改改,你看行么?”

李斯卑鄙的事情并没有少干,但让他同太监为伍,他骄傲的自尊心绝不允许。况且他秉承法家思想,如果无私可循,是不会轻易做出违背法理的事情。

李斯毫不掩饰自己对赵高的愤怒:“这是大逆不道的亡国之言,岂是我们臣子该谈论的话题?”

赵高对李斯的反应并不诧异,也不慌张,他已经对局势做过全面的分析,只要他道出利害之所在,不怕李斯不就范。

一,李斯同扶苏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始发于焚书坑儒事件。扶苏对这两件事都持反对意见,而李斯默认始皇帝的行为而不劝阻,为了打击儒家,还曾经煽风点火,显然跟扶苏集团的政见相左。

二,扶苏在北疆与蒙恬同甘共苦,交情非浅,两人在政治上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扶苏登基后,必然会宠信蒙家,蒙恬和弟弟蒙毅得势,李斯的日子只能越来越不好过,甚至会被清洗出局。老臣被新主所忌,历朝历代都有先河,李斯想独善其身,难度太大。

赵高几十年身处皇宫,对各种权利斗争冷眼旁观,已经具有深厚的造诣,他抓着李斯的软肋,胜券在握:“丞相不要动怒,赵高所言,完全是为你着想。蒙恬同扶苏的关系你不是不知道,扶苏登基,秦朝上下还会有您的位置么?”

赵高的话让李斯凝神思考起来,他之前确实没有往这方面动过脑筋。

赵高接着说道:“蒙恬比之丞相有三个优势,他的功劳比你大,带兵比您多,谋略比您出众。他那个领兵打仗的将军你未必能干,可是你的丞相之位,他足可以胜任,难道你还不觉悟么?”

李斯被赵高逼的老泪纵横,抓耳挠腮。他想为始皇帝尽忠,可是会自身难保,他想为国家守义,又恐祸及子孙,最后仰天叹息:“生逢乱世,活着的人都浑浑噩噩,不死已经是奢求,我还要脸干什么?”

李斯不得以跟赵高合作,他有着满腹的苦衷,人要活命,天经地义。但他不知道自己是在与虎谋皮,赵高远比蒙恬可怕的多。赵高准备把贼船驶至深海,然后凿沉,李斯上去就别想下来,结局只能是葬身权力的汪洋。

四十二 处理赵太后八十二 皇权的神话(2)十四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十三 强大的竞争对手七十五 军权倾扎四十一 嫪毐反了七十四 沸腾的易水一 嬴异人的烦恼十 白起功高震主八 长平之战(2)九十八 大泽乡的咆哮五十八 韩非留下的记忆(1)五十八 韩非留下的记忆(1)九十八 大泽乡的咆哮一 嬴异人的烦恼八十七 不叫胡马度阴山(2)三十二 秦国的大灾之年六十五 英雄的挽歌二十 东周的灭亡(1)八十 亡齐六十八 荆轲刺秦王(1)六十六 将小人进行到底二十一 东周的灭亡(2)八十一 皇权的神话(1)六十 韩非留下的记忆(3)六十五 英雄的挽歌七十七 亡楚五十八 韩非留下的记忆(1)四十二 处理赵太后八 长平之战(2)八十一 皇权的神话(1)二十一 东周的灭亡(2)九十一 像赵高那样做太监九十一 像赵高那样做太监六十七 亡赵十八 秦赵再起争端(2)二十 东周的灭亡(1)十五 一切都摆平了九十八 大泽乡的咆哮五十四 魏楚大战三十六 蒙骜之死二 谁是最可恨的人十六 始皇帝的父亲七十六 亡魏十三 强大的竞争对手八十三 当皇帝爱上旅游九十三 死去原知万事空八十九 焚书案六 包装嬴异人八十四 英击博浪沙五十三 第一次统一战役八十五 我爱长命百岁三 流浪在赵国的日子八十二 皇权的神话(2)五十六 赵国回光返照(2)三十三 最后一次合纵(1)三十二 秦国的大灾之年十五 一切都摆平了六十四 亡韩五十七 赵国回光返照(3)九十五 扶不起的扶苏十五 一切都摆平了六十五 英雄的挽歌六十六 将小人进行到底九十九 没有不散的宴席十三 强大的竞争对手五十六 赵国回光返照(2)六 包装嬴异人七十三 荆轲刺秦王终结篇(6)二十六 秦庄襄王的任期二十四 秦昭襄王死了三 流浪在赵国的日子六 包装嬴异人五十六 赵国回光返照(2)九十九 没有不散的宴席四十五 十年前的间谍案五十六 赵国回光返照(2)四十九 尉缭的国家政策(1)九十七 杀人者人恒惧之三十三 最后一次合纵(1)九十四 李斯入瓮七十九 往事不堪回首九十六 蒙恬抱恨而终三十三 最后一次合纵(1)十五 一切都摆平了六十五 英雄的挽歌九十六 蒙恬抱恨而终三 流浪在赵国的日子六十五 英雄的挽歌六十七 亡赵四十六 李斯其人三十二 秦国的大灾之年四十一 嫪毐反了二十七 蒙氏家族第一代九十二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五十三 第一次统一战役十七 秦赵再起争端(1)八十八 不取南方誓不休十九 小人物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