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略关陕22

经略关陕(22)

赵桓在成都耽搁数日,接见官绅士民,宣慰人心。

靖康四年冬,赵桓足迹几乎踏遍全川。除成都、眉州、汉州、绵州、彭州外,还有万、并、忠开诸州,直到年底,得知李纲等人已至长安,方才匆忙离去,返回关中。

就在他由万州返回成都,又自成都府城出发,仪仗铺陈,数十万成都百姓出城相送时,一个身形高大的青年,亦是混杂在人群之中,默然观察着皇帝仪驾的离去。

良久之后,待皇帝车驾远去,人群疏散之后,那青年并没有混在人群之中返回城内。而是信步到了郊外的汤火铺子里,买了一些干粮,牵来一匹白马,将干粮挂在马身一侧,自己斜斜骑了,就这么悠悠然往着南方而去。

他昼夜赶路,路途中遇着一伙回家乡仁寿的商旅熟人,却是写了一封书子,给自己的老父,请安问好之余,表示自己还要到青城一行,大概要半月之后,才会回家。

那商旅头目与他相熟,见他倚在马背信笔而写,挥洒而就,不觉笑道:“虞小哥儿,你早就学有所成,怎么不出来应考,得中之后,又为国效力,又能光宗耀祖。”

那青年摇头笑道:“老父尚在,做子女的当然要侍奉左右,哪能出仕。”

那商人点头赞道:“虞哥儿真是孝子,听说你写的什么《辩鸟赋》就是以鸟乌之情,传人间至情,阐明孝意。我不识字,不过听说州府里的大人们读了,都说是极妙的好文章,也说哥儿你是难得的孝子。”

那青年,便是四川仁寿人,姓虞名允文,后世当显其大名,不过在此时,只是一个不满二十岁的白身青年,母亲逝世后,因生性至孝,虽然文名显扬于川中,很多朝廷大员都听说过他,他却以要侍奉父亲归老的名义,不肯出来应试做官。

此次出游,也是这么多年难得之举,却不料在成都见着从北国逃回皇帝赵桓,甚至有过交谈。当时他并不知道,后来在赵桓露面接见民众时,却在人群中远远见了,当时他吃了一惊,却也有了很多感想,急着和自己的忘年交谈上一谈,这才延误了回家的日期,往着青城出发。

与那商人闲话几句之后,他就继续出发,白天观风望景,吟哦诗文,看起来潇洒自若,从容而行,只是年青的面孔下,却是情绪激荡,有时候骑坐在马上,却是忍不住发呆,心中想着当日与皇帝交谈时的情形。

他的目地,却是号称道家五十洞天之一的青城大面山,治境虽然也属益州成都治下,却也是相隔了二三百里地,他每天慢悠悠的走路,五六天后,方才到了大面山脚下。

虽然山路艰险,因为马身上驼了不少东西,却也并没有弃马攀爬,而是牵着马匹,自己步行。中国名山很多,青城却以一个“秀”字甲于天下,此时虽然时值隆冬,大山之内,却仍然是苍茫翠绿,显示出与别处不同的碧绿,隆冬之际,竟也让人感觉勃然而若有生机,却是怪不得被称为道家的洞天福地。

此时这大山并没有后世为了旅游客人而发出出来的齐整山道,虽然山上有不少道观道人,也有当地人上山消夏避暑,山道却仍然很少,有不少地方只是人脚踩出来的崎岖小道,那虞允文牵着马迤逦而行,很是困难,待勉强得了半山,山势开始平缓易行一些,他却已经是满头大汗。

此处他却已经来过数次,熟悉的很,东张西望了一阵之后,看到树从中有一个大山洞的洞口显露出来,便立刻面露喜色,牵马上前,到了洞口处,轻声叫道:“姚兄?”

半响之后,见无人应答,他的国字脸上稍稍露出一点焦躁神情,本欲进洞,稍一沉吟之后,却是盘膝坐下,取出干粮清水,就这么在洞门口处大吃大嚼起来。

他这般做态,本来寂寂无声的山洞内,却突然响起一阵大笑,笑过之后,一个道人装扮的中年汉子,不紧不慢的踱出洞来,向着他道:“虞贤弟,你可真是有耐性。”

虞允文眉毛一挑,笑道:“姚兄现下是神仙中人,原本就过的是雍容岁月,世俗间一点时光,算的什么?小弟在此就算是坐上几天,想来姚兄也不当什么的。”

此时时过正午,冬日的阳光均匀的洒在这片小小山谷之上,那中年汉子几步跨将出来,站在虞允文身侧,却是默然不语,只看着他大嚼大吃。

耀眼的光线洒在他的脸上,只见他双眼炯炯有神,面色奕奕有光,紫髯郁然,长达数尺,顾盼之间,却是只觉得令人凛然难犯,虽然昂然负手,神色俨然,却令人觉得如同出柙猛虎,难以侵犯。

虞允文终于吃饱喝足,长身而起。

那汉子却是比他矮了一个半头,看他站起,便斜眼歪头,盯视着他。

虞允文双眼微闭,半响过后,方又笑道:“罢了,咱们还是都坐下说话吧。”

那汉子手按在腰,放声大笑,其声响亮之极,中气十足,竟是惊的周遭的飞鸟扑腾而起,在四周树梢上叽叽喳喳的乱叫。

他笑了半响过后,方向虞允文道:“小兄弟,拿身量来压我气势,这可真是笑话。”

虞允文苦笑道:“你也象个出家悟道的人?每次同你相见,都觉得如芒刺在背,你就象那半出鞘的宝剑,想压制自己的锋芒,却不知道,那出来的半截,却更加的扎人眼!”

两人一时坐下说话,那姚姓汉子却感慨道:“不过几年没见,你却当真长成人了。当日我路过仁寿见你,不过十五六岁罢?现下可真是一条汉子了。”

说罢又笑道:“你有心从军扫清胡尘吧?此情此景,我竟想起这首前几天填的词来。”

虞允文笑道:“什么?”

那汉子放声吟道:“春剪绿波,日明金渚,镜光尽浸寒碧。喜溢双蛾,迎风一笑,两情依旧脉脉。那时同醉,雨锦袍湿,乌纱欹侧。英雄何在,满目青山,飞下孤白。片帆谁上天门,我亦明朝,是天门客。平生高兴,青莲一叶,从此飘然八极。矶头绿树,见白马书生破敌。”

这首词意境激昂,却是对虞允文极是夸赞,寄语他能以白马书生的身份,行英雄事,战场败敌。

这两人年纪虽然相差极大,这姚姓汉子显然也是知道虞允文心中报负,借着自己的词,对他大加鼓励。

虞允文性子虽是沉稳,此时当着平生知已,品味着词中深意,一时间竟是痴了。

良久之后,方才连连拱手,逊谢道:“平仲兄,这怎么当的起!”

姚平仲长声笑道:“当不起?这世间允文允武,胸中自有百万甲兵,才学不下当年武候的,非你何人?有什么当不起的!”

虞允文自然是连连摆手,表示对方太过夸赞,与自己的才能所学并不相符。

他当然不知道,后世千年过后,军事韬略文治才干都非常人能及的*在阅读他的传记之后,却只有八个字的评价:“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注:

1:昨日电脑出了问题,今日补上更新。

2:那姚词实为百年后刘姓词人所作,提前拿来用了。

第11章 苗刘兵变(2)第一 卷蒙尘北国10第四十章第69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第二 卷身返故国3第50章 潼关大战(1)第145章 扑朔迷离第二 卷身返故国1第108章 突火枪第150章 阵斩万户第154章 再见铁浮第141章 血色战场第84章 君臣协力第一 卷蒙尘北国2第166章 真定第120章 出使第一百五十九章第100章 父子第三十四章第99章 军事会议第148章 朱仙镇第122章 风雨欲来第88章 兵临城下第114章 风雪还京路第四十六章经略关陕16第97章 争执经略关陕26第一 卷蒙尘北国16第9章 讲四讲第十七章第87章 胸有成竹第二 卷身返故国1第十七章第51章 潼关大战(6)第131章 坐看风云经略关陕17第51章 潼关大战(17)第6章 学习班第102章 政改第136章 胜捷军第133章 大战在即第157章 亲临太原经略关陕5第92章 夜袭第170章 苦斗身返故国4第四十二章第52章 潼关大战(19)第100章 父子第96章 岳家军第141章 血色战场第84章 君臣协力第八十二章第171章 殊死一搏第154章 再见铁浮第127章 托孤经略关陕13第三十一章第78章 风起第135章 进击第73章 战场搏奕第115章 郓王楷第137章 拔营起寨第110章 讲武堂第120章 出使第96章 岳家军第162章 拜帅第148章 朱仙镇第60章 雪夜夜话第75章 兄弟别离第51章 潼关大战(12)第52章 纵论天下第74章 狭路相逢勇者胜第158章 封赏之道第105章 诏见第7章 学习班(2)经略关陕3第7章 学习班(2)身返故国5第2章 合纵连横引子第80章 往事可追第85章 长安道第51章 潼关大战(17)第170章 苦斗第85章 长安道第151章 唯死战耳第149章 强敌初现第162章 拜帅第108章 突火枪第22章 学习心得第三十五章第81章 驿站第132章 明枪暗箭第十八章身返故国5第123章 兴亡感慨第108章 突火枪第125章 大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