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岳飞的奏书在第二天便封存完毕,交由张宪。数日之后,靖康五年的仲夏时节,秦桧先奉着隆佑太后先行动身,由陆路往镇江,见韩世忠,然后入江启航。

苗傅与刘正彦二人,则与张宪等人一起,连同二人麾下数千禁军将士,在秦桧其后动身,直接由建康入江乘船,往着荆湖路而去。

赵构亦被由显忠寺接出,归入二人军中。

他们并不需要如同信使那般急行,加上人员重多,辎重负担很重,每日只行二三百里,都算快捷,待秦桧奉着太后到达长安城外,已是一个半月之后。

由于太后身份贵重,赵桓虽然身为帝王,也不能怠慢托大,秦桧在接近长安不远时,便每天派遣一个信使,前往宫中送信,待太后得到城外一日距离时,赵桓早就率领文武百官,到城外灞桥前去迎接。

回到长安已经一年多的时日,赵桓的精神气色,已经比较往日强过百倍。他每日行后世锻炼之法,跑步健身,合理饮食睡眠,原本瘦弱的身躯体已经变的健壮爽利,在他的刻意努力下,骑射功夫,也已经不在一个寻常的禁军马军之下。

不仅身体如此,精神气质也是与往日那个胆怯懦弱的赵桓完全不同,断事明快,城府深沉,眼光锐利,直入人心。

这样一来,使得不少当年见过皇帝的人,都盛赞他有中兴之主的模样,对他的身体和智力,都有绝对的信心。

虽然国家面临太后将至,国事渐渐走上正轨的喜事,今春以来,天时很好,在考成法的督促下,各地的官吏都不敢怠慢公事,虽然还做不到当初秦国耕战的细致和严苛。在好天时和官员居然不添乱和帮忙的情况下,整个陕西和川中,还有东南、福建、两广诸路。都由着上好地收成。

唯其如此,面对着河东十几万金兵的重兵压境,荆湖路的混乱局面,才更使得赵桓关注和忧心。

他自己知道,他目前所做地一切不过是在原本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真正的变革和考验,还在后面。

那才是真正的挑战。

时值正午,唐朝时所谓的灞桥风光早已荡然无存。千多年的开发和无数次的战乱毁坏,使得陕甘大地已经不复当年的那般俊秀风光。

光秃秃的黄色大地,烈日下张大了嘴巴。无言的在诉说着什么。

几株沾满了灰尘地柳树垂头丧气的挥动着树枝,树边不远,一条蜿蜒扭曲的小河有力无力的在大地流淌而过。

水土破坏,绝大部份的的土地的植被被破坏。陕西大地在孕育着汉唐强盛文明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虽然说是出来迎驾,赵桓并没有将手头的事务放下。

吴玠带着大军由川回陕,早就被派往延州一带布防,其余环庆、河熙诸路兵马,亦渐渐往着河东前线集结。

刘錡,被派往潼关、陕州一线。

长安城内。也由原本地一万多驻军,渐渐增实到三万余人。

清军之后,节省下来的钱并没有用做别处,相反,赵桓相反设法,在诸多高压和权术的逼迫下,各地官府节省开支,亦用来招募禁军,精选精练。陕西兵额不但没少,反而由当初的十八万余人,增加到了二十二万以上。

以这样的兵力,却仍然显的局势紧张,捉襟见肘。

以守势对攻势。河东又是上游,由多路压迫着陕西诸路。而失而复得的同州、陕州、潼关等地,城防措施虽是得到了有限的恢复。面对着集结在洛阳的几万金兵,压力也是很大。

在这样地严峻环境下,对敌情的判断和分析,敌人的主攻方向的判断,就显的犹为重要。

赵桓前生只是一个官员,虽然与普通地中国人一样,对历史有着极高的兴趣爱好,在回到这个时空后,对军事上地也是孜孜不倦的学习,但限于天份,并不能在根本上有所改变。

如此一来,他就只能在纷至沓来地军情汇报中,尽量的发动自己手中的力量,给前线加以补充,对前线将领加以鼓励和信任,对将领之间的矛盾加以调解,以期面对强敌的宋军,能发挥出它最大的效能。

至于结果如何,会不会象靖康三年那样,被完颜活女强行叩关而入,沿着渭河河谷压迫过来,或是如同完颜撒离补和完颜银可术那样,由着河东太原等地进兵,压向延州等地,殊未可知。

局势严峻,赵桓却并不慌乱,每天照样接见大臣,甚至也召集亲近的翰林学士到宫中讲读经史,有时偶尔还议论诗文。

天子这样的风度和气概,使得局面并没有前几天金兵入侵时的那种混乱,一切按部就班,紧张急迫的进行,却没有一点慌乱,那种几个金兵张牙舞爪的一冲,就使得官员投降,军队逃跑,百姓离散的局面,再也不会出现了。

因着太后未到,他处置完几件公事,时间虽然尚早,却是不知怎地,竟无心再坐下去。

起身信步而行,到得这行宫殿门处。

抬头去看,远方几里路外,已经远远看到烟尘升起。

鲜盔亮甲,身材高大的御前武士持戈佩箭,站在他身侧。

赵桓默然不语,只是看着远方的烟尘出神。

隆佑太后,他不知道其人如何,也并不相识,也并不打算让这个有贤名的老妇人再参与在国事之中。自然,也不会让她再受颠簸流离之苦。

历史上,这个老妇人一直逃到过江西福建,而赵构正流亡海上。这样的事,也不必再让它发生了。

而赵构……

他嘴角露出一丝笑容。

心知不妥,却又将它迅即敛去。

或许历史上的赵桓会饶他这个九弟一命,而他,绝对不会。

只是张宪企图救援赵构,这背后明显站着岳飞的影子,如何处置。已经成了他这几天悬在心头最大的难题。

正自出神,耳边响起铁甲甲片声蹡蹡做响。他回头一看,却是今日值宿。负责行宫安全的郎官傅宿。

见傅宿手按宝剑,如临大敌模样,赵桓哑然失笑,向他道:“周围几千殿前班直护卫,你又何必如此。”

傅宿身为值宿郎官,也不必对皇帝行礼,听得问话,只是闷声答道:“陛下安全重于泰山,臣怎敢怠慢。”

赵桓很是欣赏这个尽职的官员,当初提拔用他。也是颇有意趣。

他因着对宋朝官员并不了然,在长安宫中殿后的柱后,命人写下境内所有县尉以上实任官员的资料,随时查看。

而登闻司和行人司,也会随时将资料更新,将每个官员在任内的考评,送交给他。

而他自己,也经常带着卫士,在陕西各处巡行,亲自听闻百姓对官员地评价。

有一日。在某县巡查,问及县尉傅宿,众百姓摇头:“这个人太死心眼,县里的兵才多少,又能做什么用,他每天折腾着练兵,搞的鸡飞狗跳,令县内官员和厢军们都很不满。”

赵桓只是一笑,第二天便下了诏书。将这傅宿召入殿前班直,担任宿卫护驾地职责。

此时对着这老实人,赵桓心中一动,向他问道:“九弟在江中遇难,天下哀恸。你如何看?”

傅宿想也不想,立刻答道:“这是扈从的官员和将士们的责任。应该派人严查,将失职责依律治罪便是。”

赵桓面露微笑。又道:“最近行人司来报,不少人说九弟出事,是朕的授意,你觉得呢?”

傅宿答道:“这自然不可能是陛下的授意,陛下友爱兄弟,如何为这般行事。况且,臣是武臣,这类事,本就不该是臣所操心和过问的。臣只是知道为国效忠,护卫陛下的安全,余者,皆不应该由臣去想。”

他说到最后,这老实人却是露了马脚。

不应该想,并不代表没想。

赵桓洒然一笑,知道这一类事瞒骗不了人,连傅宿这样的人也知道这必定是自己令人动的手脚,更惶论他人。

只是,为天子者,有些事当做却必须去做,只要自己不失天子之位,使得家国中兴,又何惧人言。

历史,任由强者来书写。

两人一时无言,唯有巡行的禁军将士,身上地甲叶,在不停的脚步声中,发出一阵阵冰冷的金石之声。

过不多时,负责先期去迎接的几位宰相依次派人过来报信,太后将至,请皇帝出行宫,至道旁相迎。

赵桓收敛心神,低眉闭目,默然不语。他以为自己能放下一切,只是在这个时候,竟是突然想起了自己远在千年之后的母亲。

他如此做态,不但那些小臣觉得天威难犯,天意难测,便是日常侍候在他身边的人,也只觉得处于在这种状态下的皇帝,绝对不可触犯。

良久之后,赵桓终张目抬头,淡然道:“走罢,咱们去迎太后。”

皇帝一声令下,仪仗护卫立刻起行,乐队早就先行到达大道一侧,开始吹奏宫中的乐曲。皇帝并不乘坐任何的器具,也不骑马,而是步行向前,在烈日下慢慢向着太后车架前来的方向行进。

待孟后车驾一至,皇帝展袍跪于道旁,向着这位在东京城破后唯一留在宋朝境内地皇室长辈,行礼如仪。

第一 卷蒙尘北国5第十六章第四十三章第54章 攻伐河东第11章 苗刘兵变第61章 折返长安第21章 重用余平第147章 打草惊蛇第51章 潼关大战(9)第四十四章第四十三章第123章 兴亡感慨身返故国7第57章 传令第164章 有文有武是曲大第四十章第8章 秦桧第62章 白龙鱼服第172章 残阳映血第三十一章第四十八章第73章 战场搏奕第134章 点将第7章 学习班(2)第118章 拟诏第74章 狭路相逢勇者胜第51章 潼关大战(10)第11章 苗刘兵变(2)第110章 讲武堂第89章 中伏第139章 前夜第九十一章第120章 出使经略关陕23第137章 拔营起寨第一 卷蒙尘北国9第5章 政事堂经略关陕19第四十七章第59章 兵临城下第6章 学习班第56章 将军无义第133章 大战在即第四十四章第一 卷蒙尘北国10第156章 大胜第51章 潼关大战(7)经略关陕22第62章 白龙鱼服第84章 君臣协力第107章 步人甲第78章 风起第167章 相峙燕京第十九章第四十九章第124章 初见端倪第125章 大战役第171章 殊死一搏第一 卷蒙尘北国1第二十七章第156章 大胜第一 卷蒙尘北国19经略关陕23第143章 一笑泯恩仇第一 卷蒙尘北国1第51章 潼关大战(4)第135章 进击第139章 前夜第89章 中伏第109章 车阵第165章 翻越太行第98章 大道渊深第74章 狭路相逢勇者胜第20章 殿前会议第167章 相峙燕京第一 卷蒙尘北国6第68章 山河表里潼关路第166章 真定第三十七章第十三章第173章 尘埃落定第111章 秦桧还京第150章 阵斩万户第十四章第52章 潼关大战(19)第58章 折家将第130章 血雨腥风第137章 拔营起寨第116章 兄弟辩论经略关陕8第149章 强敌初现第119章 罢相第52章 潼关大战(18)第92章 夜袭经略关陕4第十六章第三十七章第一 卷蒙尘北国2经略关陕2第130章 血雨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