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释围、按罪(五)

讲堂大门外激烈的争吵声让夏元龙在内的所有人都为之心震。他们当中有吃饭的人,连筷子都掉了,也不敢低身去拾。

夏元龙甚至片刻都坐不住,径直走到大门门口,脸贴在门板上,并示意众儒不要说话。

朱澈等人凑上来了。

元龙的面色变了,变得惶怖,他们就忐忑;渐渐又变成期待,他们就焦躁;直至夏元龙眉梢跳了两下,激动地说:“是宋、姚二位先生来了!”

此刻的朱澈已掩盖不住万分的喜悦,但只是同众人释怀一笑,汗水消融了。

“我这就开门!”朱澈抢在夏元龙前,一把将两扇门板推开,迎面就撞见了宋知事。

宋知事手里捏着一张公文,眼睛含着热泪,与众人抱在一团。

姚效古从身后赶来,忙道:“还是先议正事要紧,待巡检撤了围,再庆贺不迟。”

夏元龙这才叫住诸人,请宋知事往堂内商议。

“这件事也是多亏了夏先生,”宋章说,“否则大事难料啊。”

“二位尚且不知,夏副盟已选了院长。”朱澈笑道。

宋知事和姚效古面面厮觑,眼前一亮。他上前握住夏元龙的手:“夏公敢蒙重任,吾人佩服!”

“我把此前的经过说一遍。”姚效古坐下,冷静地讲起来:“夏院长还在衙门之时,就托知府将李雉忠与书院撇开关系了,待我们去时,说到救他的事,府台便拿出这张公文相示。宋知事灵机一动,问府台可否誊写下来,好去给同僚们看,让他们放心;府台随即令马书办现写出一张,被我们带到此处。”

他从宋章手里接过那张公文,上面写了简短的两行字:‘李雉忠与书院之查封毫无干系,其罪不当复加,传令与知。’下面盖有知府的印。

朱澈看罢,欢喜道:“这白纸黑字,料巡检无话可说了。”

“你怎么和那些兵说的?”夏元龙问。

宋知事道:“我怕被他们截住,便只给他们看了图印,内容是一概不知。”

“好!这倒有个出其不意的效果。”夏元龙环顾左右:“都跟我一道,和巡检对质。”

巡检急匆匆地赶到讲堂外,喝问守把的兵士:“宋知事在哪儿?”

“宋章还有姚效古进屋去了。”

“如何不拦?”

“他有知府的公文……”

“混账东西!”巡检用脚踢了上去,把那官兵踹了个踉跄。

“不必动粗。”夏元龙的身影缓缓出现在门前,执着公文,“巡检大人,该撤围了罢。”

那巡检严肃地走过来,将公文上下扫了一遍,作揖道:“夏先生,府台这道命令单言李雉忠无罪,没说书院不该查封,恐怕围不得撤。”

夏元龙这回理直气壮了:“您想,书院不就因为李雉忠本人的问题而要查封的吗?目今官府明言李雉忠无罪,即书院无罪,足下休再狡辩。”

巡检被气得脸色煞白,一只手慢慢按在剑鞘上。

朱澈瞪大了眼珠,急要去护卫夏院长,宋知事拦住,低声道:“他不敢的。”

“回衙门,”巡检拔出剑,“立刻撤兵!”

一队队的官兵自书院的讲堂、书楼、宿房、甬道、围墙挨着撤离,并伴随着巡检怒不可遏的吼声,在夏元龙的视线里渐趋消失。

“苏州太平喽。”朱澈拍着他的肩膀。

夏元龙摇摇头,神情严峻:“知府主导着这次查封,若他知道被我们耍了一遭,必然猛烈反扑,毫不手软。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啊。”

朱澈低头不答。

“对了,你拿的账簿等物件我还没看呢,回讲堂。”夏元龙关上了书院的大门。

“马书办,你所荐的这位李雉忠的胞兄怎么改头换面了?”知府听了巡检的禀告后,叱责马书办道。

马书办跪下,咬着牙:“小人若知这厮乃是书院的走狗,死也要抓他回来!可惜识不破这奸计!”

巡检道:“夏元龙精通骗术,在下尚斗他不过,何止书办一人?”

知府本欲发怒,听完这席话,点了点头:“也是。但总不能坐视不管,任其杀我威风。”

巡检忙来建议:“公文已下,不可违背,何不将计就计,使李雉忠官复原职,诬告书院内贪赃不法者另有其人,咱们借机带兵入院,夏元龙难有籍口矣。”

知府沉思半晌,才吩咐巡检道:“就依汝意。”

与此同时,书院也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反制的措施。苏州街巷的墙壁贴上了布告,百姓不少凑去观看,都是些关于官府无理查封,书院蒙受冤屈之语。

夏元龙按着名册叫出最后一人的名姓出来,然后将笔递给朱澈:“朱先生,四十三人,到齐了。”

“此处人数比南京如何?”朱澈问。

夏元龙苦笑着:“难以比拟。南京没数过,但小有百余人,大有近千人,是错不了的。”

“苏州该怎么发展?”他身为书院的核心人物,未免要请教一二。

夏元龙深感路途艰难,叹出一口长气:“说来话长。我观你们近来写给官府的书信,都太过锱铢必较、好高骛远了。书院虽是士人讲学所设,然最易偏于清谈,这却要不得;必做得些善政,百姓亲眼见的,先以拉拢民人为上策。”

他翻开账簿,又指着几处说:“这水阁着急建它作甚?此处绝非吟诗作对,玩景弄花之所!”他咂咂嘴,肚里存着许多不满,考虑到时局危急,便先搁在一边,不予追问。

“扯远了,”夏元龙又拿出名册,“书院中人在官者有几人?”

“三十三人,不少任在各县。”

“叫他们回衙门,委婉地劝告知府,不要对书院大动干戈,凡事好好商量。”夏元龙非常果决。

“这……”朱澈不无担心,“不会要服软吧?”

夏元龙最看不得这种畏畏缩缩的态度,夹杂着对他的无端的不信任。他一挥衣袖:“哪来的服软?我一面张贴布告,号召苏州百姓,威胁官府;一面施用此谋,软硬兼施,我看,反倒是该问他何日向我们屈膝!”

第四章 伪奏、恩绝(二)第七十六章 请异、防番(六)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二)第七十五章 斩官、肃廷(三)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斗(三)第五十七章 托任、毁院(五)第六十二章 曲终、人散(六)第六十七章 临战、功断(五)第六十章 棋和、弈决(一)第三十四章 争塾、室杀(三)第七十四章 求阙、论诛(四)第五十一章 速归、京变(五)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斗(一)第五十九章 杀灾、运策(四)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四)第四章 伪奏、恩绝(一)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一)第七十七章 会商、观谋(四)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一)第三十九章 立盟、对峙(一)第八十三章 多诛、纷议(四)第七十六章 请异、防番(二)第三十五章 释围、按罪(一)第八十五章 诛相、肃朝(四)第十六章 义识、筹学(二)第二十六章 受信、听祸(四)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二)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决(一)第五十一章 速归、京变(四)第四十一章 开禁、访友(二)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胜(一)第四十四章 接驾、复衅(六)第七十七章 会商、观谋(二)第五十九章 杀灾、运策(三)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决(四)第三十八章 仇斗、立殡(二)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五)第三十八章 仇斗、立殡(五)第八十七章 成议、悔策(二)第四十四章 接驾、复衅(二)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罢(一)第五十三章 告衙、击弱(五)第六十七章 临战、功断(二)第八十七章 巧议、化争(四)第四十四章 接驾、复衅(二)第五十三章 告衙、击弱(一)第十一章 诛吏、免督(二)第三十五章 释围、按罪(三)第八章 止险、牵掣(三)第六十章 棋和、弈决(二)第五十章 叛约、陷潭(二)第五十二章 决叛、破竹(三)第六十七章 临战、功断(一)第八十一章 抗政、势敌(五)第三十三章 刺害、计详(一)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四)第七十八章 激商、稳局(五)第五十一章 速归、京变(二)第九章 瞒情、谋符(一)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三)第四十四章 接驾、复衅(二)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胜(六)第七十三章 请银、议阻(二)第三十五章 释围、按罪(六)第十章 通盐、焚诬(二)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胜(六)第六十二章 曲终、人散(五)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三)第五十章 叛约、陷潭(二)第五十三章 告衙、击弱(三)第八章 止险、牵掣(一)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斗(六)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五)第六十一章 失断、肇战(六)第五十九章 杀灾、运策(五)第六十二章 曲终、人散(四)第五十二章 决叛、破竹(四)第八十七章 巧议、化争(四)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二)第二十六章 受信、听祸(三)第五十三章 告衙、击弱(三)第三十三章 刺害、计详(五)第七十八章 激商、稳局(四)第十七章 禁学、黜变(三)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二)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三)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三)第八十六章 靖乱、治海(四)第五十四章 共拒、尽还(二)第三十三章 刺害、计详(五)第三十九章 立盟、对峙(五)第七十二章 诬败、移失(一)第七十章 施诡、毅往(五)第三十五章 释围、按罪(六)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二)第八十二章 视田、缓令(五)第五十二章 决叛、破竹(六)第五十四章 共拒、尽还(三)第五十章 叛约、陷潭(六)第四十九章 论辩、揭罪(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