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谋威、抚恩(六)

“文掌柜,你若身子乏累,怎么不和我说?”过湘人又饮了口酒,“我帮您分担一下好了,何必匆忙言退?”

陈同袍放下酒碗,趁机伸出一根手指,捅了下封乡绅。

封乡绅顿时明白了,他张着嘴,连忙陪笑道:“是啊,有什么事都可以互相商量嘛。”

文忠吐出一口酒气来,接着说:“听听,封乡绅都这么说!过大掌柜,我并不是懒惰,实在是你的家事,我怎么也得避嫌。前些日子我还不放心,这几天你的才能众人都见了,可谓服人矣。若再有什么麻烦,找我罢了,咱还连着一条心哪。”

湘人不言语,看向封乡绅。

封乡绅给文忠夹了片鸭肉过去:“文掌柜既如此肯定地讲了,在下再推辞可不成推卸责任了?只要过大掌柜看得起我这村人,说什么都好。”

湘人哈哈大笑:“您是什么人物!应是我攀您哪!以后需劳封公明鉴了!”

“哪里,哪里,”封乡绅的脸上满带喜悦,“奴才呢?快点倒酒,我们还要痛饮一番!”

他们四人举起酒碗,又齐喝一声:“干!”

到了清晨,文忠因夜里喝了个昏昏沉沉,躺了半个时辰才勉强起身,吐了好一会儿;湘人昨日夜里酒醒,此时已返府内歇息;唯独陈同袍、封乡绅二人饮得不多,身上并无异常之处,心神畅快。

待文忠恢复将好,同袍便和他出屋,把他扶至马上。临走前,封乡绅还叫住同袍,递给他十两银子,激动地说:“若无大人,这头不知怎么起,尾不知如何收,真是感激您!”

陈同袍客套了几句,终归是收下钱,和文忠扬鞭而去了。

这次酒宴,对四人来说都很满意。文忠向湘人吐露了衷肠,得以借此言退,湘人也可自此牢牢掌握过家产业。陈同袍则还了封乡绅的恩情,让他与过家掌柜交识,真可谓面面俱到。

这四方的关系变得无比融洽,同袍虽安在其中,但他的上官总显得低沉忧郁。

“知府大人,是不是又因邝巡抚……”同袍给知府倒了盏茶,问道。

“共胄真知我也。”知府将压在书下的一纸公文拿出来,“你自己看。”

陈同袍取公文看时,上面赫然写着‘中书省议’的字样,他以疑惑的眼神看着知府。

“朝廷的回批,”知府冷冷地解释说,“上次依你的办法,托江苏学政奏请布政使上任,本以时间充裕,可得一展身手,结果柳党处置的如此之快,今日就来了批文,令人沮丧啊。”

同袍低下头,里面果然写的是‘依朝议论,江苏巡抚邝昌忠正明贤、精政勤事,可令兼任布政使一职,望诸公可知。参政晏温等回批。’

“话说回来,邝昌这厮又拉拢了过家,”知府道,“他过湘人这时候去送布匹,扬州还怎么听我的号令!”

陈同袍敛手道:“过家迫于巡抚之贼威,不敢不前去逢迎,此人之常情耳。待邝昌一衰,过家必起而应之,知府切勿为忧。”

“过家暂且不论,那如今该如何是好?”知府满脸无奈,急躁地逼问道。

这叫陈同袍半天竟没有想出一个字,一阵快速地思考过后,他才平稳地说:“学政既有除贼之心,能不能叫学政搬署至此?”

知府叹道:“有学政在此,倒可限制巡抚的作为……但扬州已有巡抚、知府两个衙门,再来横添一个学政,有点说不过去吧。”

“这个不难。可以说学政远在别处,办事不便,既然布政使不来了,可叫他来江都和巡抚合署视事。您觉得怎么样?”

“朝廷能答应?”知府不像上次那么信任他了。

“柳党刚压了换布政使的奏书,再压这篇合乎情理的奏论,会招致朝野愤怨的。”陈同袍真诚地说,“下官此番有信心,计策定会成功!如不成,便斩下同袍的头。”

知府只得猛地一点头:“好!我即刻上书!”

陈同知在等待奏书递到京城的同时,也不忘了南京的叶永甲。他随即唤来一位差人,将写好的信揣到他怀里,吩咐道:“此信务必要递到叶知府手中。临过年了,你代我问他的平安,叫他随时来江都。”

同袍说一声,差人就接一声‘是’,便挺直腰板,放好书信,慢慢行出城门后,便上马飞驰。

差人单用了三五天,便上了南京的官道,进入城内。他沿路打听,知晓叶知府现在衙门,便步行去寻。

衙门的院墙上都按叶永甲的安排,全都支起了灯笼,以助气氛。叶永甲透着纸窗,正看着站立在外面的衙役,忽然见差人来访,急忙请之入座。

“我是江都同知陈大人派遣来的,现有书信在此。近日寒冷,他问您身体可还康健?”

叶永甲一听是陈同袍,登时笑逐颜开:“我平素身体不错,令他不必挂怀。不知共胄兄何如?”

“陈大人也无恙。”

叶永甲拆开信,向信里一摸,竟有一颗沉甸甸的纹银。他见信上说的,是十两银子。

“唉,这是陈兄客气了,”叶永甲将银子塞给这差人,“本官与其互不拖欠,银子不如你拿着罢,新年也过得舒服。”

那差人恐回去受责骂,直含笑不受。

叶永甲见其不敢拿,便将银子放在一旁,笑道:“算了,这也是共胄的情义,你回去吧。”

差人出了门,叶永甲又看了一遍书信,只叹同袍不仅是什么‘盟友’,而更像是知己一般,给了他莫大的动力。

如今南京的政局晴朗起来,乌云似乎一去不返。叶永甲那股郁闷劲不在了,他换了个人似的,在衙门的书吏们面前显得很为健谈,只有一人仍是除外——那个人还是魏冲。以往,叶知府见他,像老鼠见了猫,恨不得躲在暗处;可今日不同,叶永甲志存高远的信心又拾回来了,这第一刀便要剜在魏冲身上。

“魏书办来了。”有人说。

“他叫魏冲,不是魏书办。”叶永甲的声音铿锵有力。

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六)第七十二章 诬败、移失(二)第六十一章 失断、肇战(五)第三十五章 释围、按罪(二)第二章 赠贿、谋府(二)第四十三章 诏任、握政(六)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六)第六十章 棋和、弈决(五)第五十三章 告衙、击弱(三)第三十六章 变弊、迁任(一)第二十六章 受信、听祸(二)第六十一章 失断、肇战(一)第六十九章 掩灾、称圣(二)第十三章 请符、舍命(三)第七十七章 会商、观谋(一)第三十五章 释围、按罪(六)第八十七章 成议、悔策(四)第七十三章 请银、议阻(三)第六十八章 政息、举新(二)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斗(四)第二十三章 述怀、寻情(一)第六十二章 曲终、人散(二)第七十九章 屡间、荣归(二)第三十九章 立盟、对峙(一)第八十六章 靖乱、治海(一)第五章 流乱、再逢(三)第四十九章 论辩、揭罪(一)第四十一章 开禁、访友(一)第八十二章 视田、缓令(三)第二十七章 问坊、妾逃(四)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六)第三十九章 立盟、对峙(二)第七十八章 激商、稳局(四)第四十章 谋威、抚恩(二)第七十章 施诡、毅往(三)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四)第十六章 义识、筹学(二)第二十一章 请政、泄机(二)第三章 兴业、叛主(三)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三)第七十三章 请银、议阻(六)第二十四章 试心、纵去(一)第三十二章 赐匾、入惑(一)第十八章 戏谏、法辩(五)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胜(一)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决(三)第八十七章 成议、悔策(四)第十八章 戏谏、法辩(六)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六)第四十一章 开禁、访友(五)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四)第十九章 砌坛、建庙(一)第五十六章 误院、促战(五)第八十六章 靖乱、治海(五)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四)第四十四章 接驾、复衅(一)第四十七章 旧罪、新议(一)第十八章 戏谏、法辩(四)第二十六章 受信、听祸(四)第六十一章 失断、肇战(一)第五十章 叛约、陷潭(五)第二十八章 客返、势去(四)第十三章 请符、舍命(一)第七十四章 求阙、论诛(六)第五十六章 误院、促战(六)第六十一章 失断、肇战(二)第七十章 施诡、毅往(五)第五十六章 误院、促战(六)第二十三章 述怀、寻情(二)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罢(八)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侧(一)第五十章 叛约、陷潭(四)第八十二章 视田、缓令(三)第八章 止险、牵掣(二)第七十章 施诡、毅往(四)第四十一章 开禁、访友(三)第三十五章 释围、按罪(六)第五十三章 告衙、击弱(六)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罢(一)第七十八章 激商、稳局(三)第三十二章 赐匾、入惑(三)第三十五章 释围、按罪(二)第四十三章 诏任、握政(六)第三十五章 释围、按罪(一)第二十七章 问坊、妾逃(二)第七十三章 请银、议阻(二)第六章 名归、饬法(二)第七十五章 斩官、肃廷(二)第四十五章 斗党、责将(三)第四十章 谋威、抚恩(四)第八十三章 多诛、纷议(三)第六十二章 曲终、人散(三)第四十九章 论辩、揭罪(五)第六十七章 临战、功断(三)第七十八章 激商、稳局(四)第三十八章 仇斗、立殡(三)第六十八章 政息、举新(三)第五十章 叛约、陷潭(五)第三十九章 立盟、对峙(一)第二十三章 述怀、寻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