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误院、促战(二)

“晋圭,还认得我吗?”夏元龙支起楼上的窗户,一道冰冷的月光照射而来,打在他那坚硬的面孔上。

王镇圭本是个不苟言笑之人,表情很是平静:“副盟主于我苏州书院有保全之功,镇圭焉敢忘却。”

“你的功劳不比我小哇,”夏元龙坦然一笑,“就是知道这里有个你可以指望,我才毅然从南京赶过来。快坐下吧,我们细谈。”

“是。”

王镇圭将公服脱了,撂在衣架上,单穿着里面一件褐黄色的布衣,在他对面欠身坐下。

“南京因处在万陆二人掌控之中,新政暂难以推行。惟苏州经前番一役,使书院声威大振,百姓皆跷足以待,官府显然力不从心了。若不号召众人上书请愿、改立新政,良为可惜。只是朱院长等不明大义,尚有畏惧之心……这令我头疼啊。”夏元龙说罢,长叹一声。

“夏先生,《行要》中所言新政,涉及广矣,不知此番欲行那条?恳请赐教。”王镇圭低头作揖。

“抱歉,是我心太急了,一下子说太多,你可能听不明白……”夏元龙使劲拍了拍脑袋,“那我先讲这新政。”

“书院吸取了前几次失败的经验,即执着于小修小补,而不把真正的底牌和盘托出,导致人们都无法了解卫先生改革的真正目的,把这当做官府内部的争斗,故而畏缩不前,不肯为之呐喊奋力。当然,不是说丢掉循序渐进,我的方案是:先请本地官府准许思和书院参政,改去教书育人的名头;再广纳民间志士,倾听百姓意见,给我们造个厚积薄发的阵势;最后,集体向官府要求,让书院有监督地方的职责,由数以万计的百姓,数以万计的眼睛,纠察官员。”

王镇圭耐心地听着,待他说完,便问:“如此力度甚大,若想让官府同意,有些难吧?”

夏元龙道:“这仅仅是第一步,充其量不过作个民间的登闻鼓罢了,并未干预朝廷选派官员,他也没理由把事情闹成多大。”

“不过他们必视我等作洪水猛兽,拼死阻拦。晋圭,你身管苏州盐政,和官府最易沟通,应要起一个斡旋的作用,让双方到谈判桌上说话……”

夏元龙突然闭了口,一脸沉重地看着王镇圭,紧握住他的双手:“这方面我没法给出建议,责任莫大,凡事都倚仗你了!”

“镇圭受先生大恩,此时正望借此报答!”王镇圭向他抱了拳,语气中带了几分激动。

但夏元龙仍不敢放松。他谨慎地观察着王镇圭,这个平淡如水的读书人从来都不愿展现过高的激情,以致于饱经沧桑的自己也看不透他的心性。然而,他确实有很大的能耐,除了他,再没有可以指望的人了。

“晋圭,你能看着我的眼睛说吗?”元龙发出微弱的请求声。

王镇圭显然听到了这声呼唤,他挠了几下耳朵,方才慢慢抬起头颅,露出一双漆黑深邃的眼眸。

可夏元龙不擅长读心,他努力想从那黯淡的色泽里找寻几抹光亮,但却越看越觉得天旋地转,不一会儿便走了神。他开始念起几个名字来,其中还包括那已逝的兄弟——杨怀绳。他是错的,元龙想,但或许也悟出了几分道理。人心还朴,对于这位王盐政而言,是何等的奢望。

“好,好汉子。”元龙终于放弃了对他内心的窥探,拍了拍他的肩胛。

“夏副盟,朱院长这边我已有了应对之策。”

“凑过来说。”元龙将头一歪,听王镇圭耳语了片刻戏,欣慰地点了点头:“还是晋圭有主意,明日我就这么办。”

元龙还想与他说上几句,楼下的更夫却又打起梆子来,吓得镇圭慌忙起身,拿了公服,带了官帽,向他辞别说:“天色已晚,二更天断不可留了,请副盟好生休息,在下告辞!”

元龙正想挽留,见他转身就‘咚’地关上了门,只好移到窗前,遥向下面那盐政司的轿子行了礼。

朱澈早早地起床来,便接了昨日夏元龙的命令,召集书院各职人物到正堂坐下,点数一遍,大都到齐,唯独副院长姚效古因病不至。

“姚先生昨天还好着呢,这病缘何不偏不倚地袭来了?”参事宋章坐在朱澈的左手下,趁着堂下嚷作一片,急来问道。

“我看并非怄气,”朱澈皱着眉道,“他昨晚上还说‘明天得为咱苏州出口气’、‘死也要与那夏人英争个面红耳赤’,说的义愤填膺,好不痛快。我知其绝非临阵脱逃之辈,怎会无故托病?”

“也是,等中午差人问问去。”

“诸位,夏副盟主来了!”

宋章听罢,立马把脑袋缩回来,众人也纷纷坐定,见王镇圭喊了这一嗓子,夏元龙便从拱门里信步走来。

“请!”朱澈立马做出微笑,把自己的位置让了出来。

“不必,此是主座,我为异乡之客人,焉得擅居?站着便好了。”夏元龙一摆手,轻松说道。

朱澈忙与宋章对视两眼,那其中的意思是:‘夏元龙竟有这般底气,毫不紧张,必是有备而来’。

“诸位,我此行不辞风霜,不畏劳苦,专为施行新政,在苏州开辟一片新天地!”夏元龙张开双臂,环顾左右。

“在下已与朱院长通过气了,他应了我的话,那意思是:既立书院,就该以新政为先!”众人的目光霎时转到了朱澈身上,弄得朱澈手足无措。

“朱院长,这话你可是说出来了!大家既不知情,就给诸位讲解一番吧。”王镇圭还在旁起着哄,堂上堂下顿时吵嚷不止。

朱澈的脸上时青一块,时黄一块,极为不堪。

“若朱院长不愿挑明,得罪了大伙,那夏某就说罢,”夏元龙拍了拍掌,试图维持局势,“第一件事,我们要先把这思和书院变成参政书院!由王盐政从中斡旋,各位联名上书,使书院与官府平起平坐,纠察百官,以负民望!”说完,他兴奋地手一指天,袖子从手边滑落。

第四十六章 任旧、诈举(三)第十七章 禁学、黜变(一)第八十章 练军、挫敌(二)第四十八章 审害、乱民(二)第七十九章 屡间、荣归(七)第三十三章 刺害、计详(二)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罢(五)第五十六章 误院、促战(五)第七十八章 激商、稳局(六)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胜(五)第三十六章 变弊、迁任(一)第七十三章 请银、议阻(六)第四十三章 诏任、握政(一)第六十七章 临战、功断(二)第五十九章 杀灾、运策(六)第五十七章 托任、毁院(一)第六十六章 晋相、巡边(二)第五十三章 告衙、击弱(四)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斗(五)第二十四章 试心、纵去(一)第五章 流乱、再逢(一)第三十三章 刺害、计详(五)第四十五章 斗党、责将(六)第八十一章 抗政、势敌(六)第五十四章 共拒、尽还(一)第三十三章 刺害、计详(五)第四十六章 任旧、诈举(五)第八章 止险、牵掣(一)第四十三章 诏任、握政(二)第六十章 棋和、弈决(五)第三十四章 争塾、室杀(三)第七十九章 屡间、荣归(三)第二十七章 问坊、妾逃(一)第十六章 义识、筹学(一)第五十章 叛约、陷潭(一)第三十章 议裁、赴账(一)第八十二章 视田、缓令(四)第二十一章 请政、泄机(三)第七十九章 屡间、荣归(四)第一章 识旧、移基(二)第八十一章 抗政、势敌(六)第八十章 练军、挫敌(二)第五章 流乱、再逢(一)第三十八章 仇斗、立殡(一)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谋(六)第五十章 叛约、陷潭(二)第八十六章 靖乱、治海(五)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胜(四)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罢(二)第八十六章 靖乱、治海(二)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罢(二)第十八章 戏谏、法辩(四)第五十四章 共拒、尽还(五)第六十八章 政息、举新(六)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斗(三)第十六章 义识、筹学(二)第十九章 砌坛、建庙(六)第十章 通盐、焚诬(一)第五十章 叛约、陷潭(五)第二十二章 死别、安魂(二)第七十章 施诡、毅往(四)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三)第九章 瞒情、谋符(三)第二十三章 述怀、寻情(一)第四十八章 审害、乱民(五)第二十八章 客返、势去(五)第六十七章 临战、功断(四)第十七章 禁学、黜变(二)第八十七章 巧议、化争(四)第十五章 二擢、三逢(二)第四十九章 论辩、揭罪(一)第三十六章 变弊、迁任(五)第一章 识旧、移基(二)第五十四章 共拒、尽还(一)第六章 名归、饬法(二)第三十九章 立盟、对峙(一)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一)第二十八章 客返、势去(一)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二)第十八章 戏谏、法辩(六)第十八章 戏谏、法辩(四)第七十二章 诬败、移失(三)第七十五章 斩官、肃廷(五)第八十二章 视田、缓令(六)第八十六章 靖乱、治海(一)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四)第三十六章 变弊、迁任(五)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三)第十六章 义识、筹学(三)第三十章 议裁、赴账(二)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三)第七十四章 求阙、论诛(四)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五)第二十一章 请政、泄机(一)第六十六章 晋相、巡边(六)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四)第三十九章 立盟、对峙(三)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五)第四十三章 诏任、握政(二)第七十七章 会商、观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