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禁学、黜变(一)

夏元龙极爱这所书院。他一进门,是从一条蜿蜒的甬道过来的。从甬道出来后,那是一片宽敞的场地,道路四通八达,且交叉处栽着几簇花卉,时值冬日,便只是梅花兰花之类。望西走便是教书的思和堂,堂门柱上贴着一副楹联,乃是:

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他走进思和堂内,朝最西边的那张桌后坐下,面对着依次摆开的坐席。

这书院建好后,夏元龙曾请卫、杨二人参谋过收学生的事,最终都是依着卫怀的意见施行的。故现在思和书院的学生不论尊卑、不忌年龄,都有来听教者。其中不乏平头百姓,甚而连字也半个不识的,皆可入来听讲;若有学得厌倦的,即走即留,不加约束。

因此,这书院不收学生的脩脯,一切用费均由卫怀交付,一年下来,便耗了十五六两银子,可卫怀倒不介意,仍旧如此办了下去。

夏元龙自然每日在这里训导学生,他讲起书来,时而引经据典,时而慷慨陈词,使学生们无不心服口服。渐渐地,这思和书院名传南京的大街小巷,百姓们便都知道了一个叫夏元龙的人在那讲说新政,多有闻其声名之人,竞来拜师,甘为学生。

卫怀见势头大盛,遂纠集百姓,在街市上大言新政,抨击朝廷之弊,一时哄动全城。那些本来逃窜的流民,听说卫怀正宣扬改革,便皆不惧险情,聚在街头巷尾大闹起来,纷纷冒死上书,请行新政。

官府初时只不当回事,以言语稍作平抚,他们便倾时散尽;直至后来,他们简直愤愤不平,见官兵前来,亦死抗不退;有急眼的,甚至捉着石子打去,扰得知府衙门鸡犬不宁。

这让知府恼怒得很。他本在衙门里办着公事,听那一伙人仍在门口大吵大嚷,害得自己乱了思绪,公事也办不成了。他咬咬牙,索性一丢笔,向衙役喝道:“你把卫怀这东西给我叫来!”说罢,气得一打哆嗦。

“你说你没事弄什么破书院,交结那些狐朋狗友干什么……”知府看着跪在地上的卫怀,一边踱步,一边骂道,“你要还想在国子监里当你的祭酒,就赶快让这帮人散了,并要扬言:国家四海升平,不需改革……”

“我做不到。”卫怀语气刚硬。

“卫怀啊,我念你是夷光公的儿子,特来跟你商量。如换了别人,我早撤了他的官不是?”知府又温和起来。

“知府大人,我不怕丢官,我只能说一句话:我做不到!”卫怀露出那一对锐利的目光,气势逼人。

“好,好。”知府一甩衣袖,“你有本事继续干下去!”他鼻子里‘哼’了一声,走到里屋去了。

“知府大人,我为您献上一句肺腑之言:我朝虽还富足,可已有中衰之象,如不革新法度,则久之,天下必乱无疑!您身为一方大臣,应当想想长远大计!……在下告辞。”卫怀不指望知府再有任何的回话,直朝着衙门外走了。

他从大堂上下来,那些闹事的民众霎时没了动静,就连那些手执棍棒的官兵都停了下来。

他们都用同一种眼光——敬仰,静静看着他。

卫怀扫视了一眼蜂拥的人群,撑着拐杖继续前行。

人们都为他辟开了一条宽阔的道路。

卫怀一瘸一拐地走着,走得很慢,半天才走到这条道路的拐角。

“你们!”他突然止住脚步,挺起胸膛,“凡敢为不平之事而抗争者,都是铮铮铁骨的汉子!”

说罢,那拐角处只剩下一个蹒跚的影子。他的身后又闹将起来,听着那些民人口里说:

“卫祭酒说我们做得好!”

这样一个南京内外知名的文人,竟不听劝说,公然助长刁民们的气焰。这是哪个为政长官都不会允许的。知府因此气昏了头,便叫下人备上车马,即去建康王府向万和顺讨要说法。

王府紧挨在皇宫一旁,而南京又极其大,故知府在城里绕了有半个时辰,才赶至皇宫正门那里。说起这南京的皇宫,乃是先朝之国都,本朝的君王见宫殿巧夺天工、富丽堂皇,不忍毁之,便以为行宫;此后世世代代俱沿用此策,至今已有百年之久了。

于是知府自正门向西驶去,约百来步,方看见那座王府。他叫车在此停住。

他径从车上下来,见王府的院墙刷得漆红,宽大高耸,近有一丈来高,窥视不见里面的情形。他便直到那两扇朱红色的大门面前,拂了拂门上的灰尘,叩响那暗银的狮头衔环。

顷刻,里面的人微启大门,是个老仆。老人说道:“您是知府大人吗?”

“是。我有大事要见万郡王。”

“跟我来。”

老仆引着知府走进去,踏在青砖铺就的路上,穿过交叉的路口,过了两道大门,见前面有几阶石梯,隐约从石梯上方看见横在一所屋子上的靛蓝色的额枋,枋上描着细细的花纹,挂着一幅蓝底金字的匾额,写着“待访厅”。

他们拾级而上,才看见那屋子的整个轮廓,中间敞着大门,凭借着这里的光,看见屋内正中横着一张桌,桌上有鼎香炉,供着墙上的画轴,画上或是万和顺先祖之类的人物;两边开着花窗,被风吹得微微摇动。

知府慢慢走进厅内,老人拉出来一把暗红色的檀木圈椅,铺上金丝绣花的坐垫,示意知府坐下,并说:“奴才去唤王爷。”他随即走出厅,向西边那道门去了。

也就喝了三盏茶的功夫,便见万和顺独自从西边过来,身穿便服,笑呵呵地走上待访厅。

“万王爷!”知府赶忙站起,望他面前就拜。

“休叫我王爷,我不过是受封的异姓王,承蒙皇上隆恩,何敢自居呢!”他一把扶起知府来。

“你来有何事?”万和顺笑眯眯地问。

知府并不感觉他是友善的,从他的眼缝里只看到那一丝阴险的神情。

“王爷可能不知道……卫怀在外头惹了大祸,胆大包天……”

万和顺眉间有一点跳动,额头上的皱纹悄悄地多了一层,笑容稍微收敛了一些。

“说吧。”

第四十八章 审害、乱民(一)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三)第八十五章 诛相、肃朝(六)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谋(二)第十八章 戏谏、法辩(六)第六十七章 临战、功断(二)第五十九章 杀灾、运策(六)第七十九章 屡间、荣归(五)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罢(五)第八十一章 抗政、势敌(六)第七十七章 会商、观谋(二)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胜(六)第四十九章 论辩、揭罪(二)第八十章 练军、挫敌(二)第六十八章 政息、举新(四)第四十六章 任旧、诈举(五)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四)第八十六章 靖乱、治海(四)第十一章 诛吏、免督(三)第七十二章 诬败、移失(三)第七十六章 请异、防番(三)第三十五章 释围、按罪(五)第八章 止险、牵掣(四)第二十四章 试心、纵去(一)第八十五章 诛相、肃朝(五)第三十二章 赐匾、入惑(三)第八十七章 巧议、化争(一)第五十七章 托任、毁院(五)第五十二章 决叛、破竹(四)第七十二章 诬败、移失(四)第六十七章 临战、功断(四)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三)第六十八章 政息、举新(六)第七十六章 请异、防番(五)第八十五章 诛相、肃朝(三)第三十二章 赐匾、入惑(四)第五十三章 告衙、击弱(六)第七十八章 激商、稳局(二)第七十四章 求阙、论诛(三)第六十二章 曲终、人散(四)第四章 伪奏、恩绝(二)第七十九章 屡间、荣归(五)第五章 流乱、再逢(二)第五十七章 托任、毁院(一)第五十一章 速归、京变(二)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罢(七)第二十二章 死别、安魂(一)第四十七章 旧罪、新议(四)第五十四章 共拒、尽还(六)第十三章 请符、舍命(二)第三十章 议裁、赴账(四)第二十一章 请政、泄机(五)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侧(一)第七十九章 屡间、荣归(一)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三)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三)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五)第四十六章 任旧、诈举(三)第一章 识旧、移基(一)第三十五章 释围、按罪(三)第六十七章 临战、功断(二)第十六章 义识、筹学(二)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罢(七)第五章 流乱、再逢(一)第七章 裁吏、疑铳(二)第五十四章 共拒、尽还(一)第十一章 诛吏、免督(五)第十九章 砌坛、建庙(四)第七十三章 请银、议阻(五)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一)第七十九章 屡间、荣归(三)第七十八章 激商、稳局(四)第八十二章 视田、缓令(三)第八十二章 视田、缓令(四)第十八章 戏谏、法辩(五)第四十六章 任旧、诈举(五)第六十一章 失断、肇战(六)第十章 通盐、焚诬(三)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三)第八十三章 多诛、纷议(六)第六十章 棋和、弈决(一)第四十八章 审害、乱民(三)第四十四章 接驾、复衅(六)第五十七章 托任、毁院(一)第十八章 戏谏、法辩(四)第六十二章 曲终、人散(二)第七十章 施诡、毅往(六)第八十三章 多诛、纷议(六)第八十一章 抗政、势敌(五)第二十四章 试心、纵去(二)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一)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四)第六十章 棋和、弈决(二)第七十二章 诬败、移失(四)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斗(一)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决(三)第八十七章 成议、悔策(二)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斗(五)第六十八章 政息、举新(二)第四十章 谋威、抚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