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残忍的工业

1858年四月中旬制定的中华军整编扩充计划,从表面上来看并不算大,完全新建的部队只有近卫师,而扩编的部队也只有两个混成旅而已(清末枭雄172章)。

WWW✿ ttκǎ n✿ ¢ ○

但是实际规模却是不能只看扩充了多少番号的部队,而是要看需要补充多兵员,枪支,火炮!

其中仅仅需要补充的新兵就将近三万人左右,而目前中华军的皇家陆军总兵力也过四万多人而已。

需要补充的步枪高达两万支以上。

而需要补充的火炮更多,第二师、第三师、第四师、第五师原本都是火炮不足的,现在又有加上近卫师和扩编的第七师和第十师,这要补齐的火炮数量非常巨大。

十二磅野战炮、六磅骑兵炮、四磅步兵炮、三十二磅、六十四磅的大口径臼炮,九磅的轻型臼炮等,全部加起来至少也得是好几百门。

如此大量的军械需求,哪怕是军方可以得到内阁财务部的全力支持,拿得出这么多钱来采购,但实际上也是无法短时间内采购到足够的军械的(清末枭雄172章)。

要大规模扩充近代化军队,兵员和军费的限制虽然大,但是更大的还是生产能力。

在无法大规模进口的情况下,中华帝国境内的兵工生产能力是直接影响了中华帝国的扩军能力!

шшш ⊙TTkan ⊙co 为了提高国内自产武器的产量,由军械部主导,宫务厅财务处筹集了十万两资金,用于在南京西城郊兴建一座‘金陵兵工厂’。

该厂由皇室产业下属的林德机器厂提供主要技术支援,而为了扶持该厂,江宁府地方政府大手笔直接以象征性的价格批给了他们一块数千亩之大的官地,又给予长达五年的免税优惠。

而军方更是动用了两个协防师上万人免费给该厂平整土地,修建厂房。

不仅仅如此,这家‘金陵兵工厂’刚挂牌成立,连厂房还没修起来呢,军方就是迫不及待的送钱上门,直接订购了三万支步枪和一百门各口径火炮,然后送上了高达二十万两银子的‘预付款’。

没办法,这也不是军方自己犯贱,钱多到没处花,而是这个金陵兵工厂在军方的期望里,其生产能力是需要比肩林德机器厂的,而当初为了扶持林德机器厂军方花了多少钱?

军方目前为止,累计向林德机器厂已经下了高达十万支步枪,超过五百门的火炮订单,这些订单里的步枪就足够林德机器厂生产十年,而光光是预付款就超过一百万两银子。

而且军方每接受一批军械的时候,还会正常付款,也就是说,那一百万两的预付款实际上就是无息长期贷款,短时间不用还的那种。

现在为了扶持金陵兵工厂的前期建设,这区区二十万两银子的预付款不算什么,等后续军方还会持续下订单,给金陵兵工厂送上充足的预付款,好让他们有钱建设厂房,购置设备,聘请人员,最后生产出军方急需的军械来。

然而尽管有着政府和军方的大力扶持,但是金陵兵工厂至少也需要一年的时间进行前期建设,这也就代表着未来一年内,中华帝国的主要军械供应依旧极大的依赖林德机器厂。

为了让林德机器厂这个帝国里唯一一个大规模武器生产商能够更加专注于高技术武器的生产,由军方的军械部牵头,内阁的工商部配合,分配出去了大量冷兵器、辅助军械的生产任务到其他的小工厂甚至手工作坊中。

而林德机器厂则是集中全部产量用于步枪、火炮的生产!

而上海商贸区政府也是咬了咬牙,给了他们大量税收优惠,使得林德机器厂能够有保留更多的利润进行扩张。

政府和军方大力扶持军工业,甚至不惜倒贴,这里头自然不是皇室产业贪图政府的那些税收优惠,而是因为军方实在是急缺这些武器,如果可以的话,军方恨不得派好几万士兵去免费帮他们生产的。

不过政府和军方的大力支持,也只能是体现在政策上以及资金扶持上,要想扩大生产量还的依靠林德机器厂自身的努力。

为了提高生产规模以满足军方的大批订单,林德机器厂除了加大投入,加快上海城南的新厂区的建设外,也是开始大量招募工人,尽量让机器的开工率提高,做到人休息,机器不休息,甚至不惜在同一个岗位上安排两个甚至三个人,为的就是尽可能的提高产量。

尽管这会造成人力成本的急剧上涨,不过问题不大,因为林德机器厂的生产成本中,大头并不是工人的薪资,而是厂房、设备的前期投入。

林德机器厂的人力成本比起欧洲同行来说要低的多。

在这个时代里,林德机器厂招募一个无技术,纯体力劳动者的普通工人,其薪资为每周五钱左右,如果是开机器之类的初等技术工人,其薪资大约在每周一两上下。

而中高级技术工人的薪资则是波动比较大,少则每周两三两,而一些已经可以代替洋人技师的高级技术工人,按照岗位和技术能力的不同,其薪资可以达到每周十两甚至三十两以上。

当然了,那些中高级技术人员的数量是非常稀少的,并不能普遍的代表这个时代的人力成本。

林德机器厂的主要人力成本,其中绝大部分都还是那些普通工人,而这些人的薪资普遍在每周五钱到一两之间,折合英镑不过三先令四便士到六先令八便士之间。

而同时期英国本土的男性普通工人,其薪资每周大约在十先令之间,熟练工人的薪资则是能够达到每周二三十先令。

这么一比较,就可以知道当代中国工人的薪资水平,要远远低于英国这种欧洲国家的水平。但是薪资水平低,不代表着生活水平也比外国工人差啊。

众所周知工业革命时代的英国等国,虽然国力蒸蒸日上,但是工人阶层的生活水平差是出了名的,号称雾都的伦敦虽然是全球工业最发达的城市,但是同时也是贫民阶层最多的城市。

整个英国数以百万计的工人,绝大部分都是挣扎在温饱线上,这个事实在无数描写工业革命时期的著作都可以看得出来。

而中华帝国这里,受到国家居民的收入普遍偏低,物价相当较低,所以林德机器厂开出的薪资虽然只有每月二两到三两银子左右,但是也能够最低限度的保障工人的日常生活所需。

同时林德机器厂往往还会招募工人的家属进入工厂工作,也就是女工、童工。

比如说林德机器厂里开设的被服厂,其实最开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量的工人的家眷有工作。

甚至为了解决工人的住宿问题,林德机器厂还专门在厂区修筑了大量的简易房屋,当宿舍提供给这些工人一家居住。

要知道现在的上海充斥了苏南各地用来的移民,这些人没有田地没有房屋,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购买粮食、需要租用房屋,仅仅依靠丈夫的每月二三两银子薪资是很难支撑的起的。

哪怕是有了厂房提供的简易宿舍,但是家中的家眷老弱依旧需要出去工作,这样才能够赚取足够的薪资用来购买粮食。

这个时代生活在上海的绝大部分民众,也就是社会底层民众,每一天都需要为了晚饭而奋斗,林德机器厂这种大型企业还算是好的。

要是一些小工厂或者作坊里,那些工厂主招募工人的时候甚至只给一些粗粮稀饭,根本就不发工资,而每天的工作时间普遍在十四个小时以上,有些黑心的甚至能够让工人工作十六个小时。

而饶是如此,那些因为战争逃到上海的底层民众也是无可奈何,为了不至于饿死而进入这些黑心工厂。

这个时代的工厂主对待工人,显得残忍而血腥!

这也就导致了就单纯人力成本而言,林德机器厂的人力成本是连欧洲同行的一半都不到,对于林德机器厂来说,其最大的开支还是采购设备,建设厂房等前期投入。

那数千台机器设备,延绵数里的厂区建设,可是动辄数十万两的巨额投入,而林德机器厂背后的原林氏商行、现在的皇室产业可没办法自行拿出数十万两银子砸上去,其中大部分都是军方的‘预付款’。

可以说,林德机器厂的规模越来越大,它欠军方的钱就越来越多,因为每一次扩张,总免不了需要寻求军方的资金支持,要不然连设备都买不起。

欠了军方一屁股债的林德机器厂在计算军械价格的时候,可不会说只计算正常的生产成本,它还会把设备折旧、厂房建设、研发等费用,比如说一套1856年型林德步枪,包括步枪、装填工具、刺刀、附送的子弹等大约是在二十两银子一整套。

其价格实际上比同时代的英国1853年型恩菲尔德贵得多,历史上英国向美国大量出口的1853年型恩菲尔德步枪,其价格大约是二十五美元,也就是十六两左右,这还是英国人送货上门的到岸价。

一个是二十两银子,一个是十六两银子,之所以造成这种价格的差距,主要还是林德机器厂新建,前期投资太大,而且生产规模也远不如英国那么大,英国佬那可是几百万支几百万支的生产,而林德机器厂的年产量不过一两万支,这产量少了根本无法滩薄成本,这价格自然也就相应提高了。

但是林哲可不会和那些目光浅短的人一样,说什么造不如买。

直接买固然是便宜了,但是不扶持国内的兵工厂那么以后就只能一直买了,一到战争时期尤其是和外国进行战争的时候,人家不卖的话你就得傻眼了。

而且扶持自家国防工业的话,虽然前期看似亏本了,但是等林德机器厂、金陵兵工厂发展起来后,这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成本也是越来越低的时候,到时候肯定是比直接进口还要更便宜的。

扶持国防工业发展,是中华军方的既定策略,为此不惜几十万两银子银子甚至上百万两银子砸下去。

而作为回报,林德机器厂为首的国防工业则要向军方提供稳定的而大量的军械来源,同时也需要根据军方的需求不断的改进研发新式武器。

比如说1856年型林德步枪,又比如说九磅臼炮,四磅轻型步兵炮等,这些武器都是林德机器厂在军方的要求下研发生产的。(。)

第540章 敌踪初显第677章 中俄南京条约第514章 快速发展的1865年第442章 女蜗号铁甲舰第708章 巨舰对决(一)第598章 年轻一代第380章 石琅翼的野望第387章 咸丰东狩第54章 兵指青浦第502章 战争一触即发第576章 丝袜舰队第32章 大战前夕第619章 海军行政改革第335章 御前战略会议第197章 恩科放榜第597章 曼德勒混战第200章 福建延平第318章 面圣第294章 视察江阴第691章 中美密谋第183章 上刺刀冲锋第588章 畸形的社会第651章 十四年式75野战炮第278章 兵临广州第179章 渡江北上第682章 储君人选第392章 走投无路第37章 遭袭第336章 新战略计划第532章 出兵香港第178章 夏季攻势第166章 尽占江南第623章 后装野战炮第145章 南下浙江第200章 福建延平第297章 广州失陷第207章 激战六安第345章 工业规划第225章 攻克宿迁第385章 沧州激战第183章 上刺刀冲锋第104章 追击和崩溃第512章 真假天皇第196章 董离科举行第564章 第一混成旅第713章 英国的退缩第500章 八年甲舰试验舰第676章 十万英镑的阿拉斯加第487章 报童卖报第297章 广州失陷第537章 备战英舰队第127章 步步紧逼第337章 继承人第650章 超前的设计第632章 帝大系第9章 训练再训练第8章 营制第584章 二等铁甲舰的争论第371章 近卫师参战第491章 中英萨战争第53章 东进上海第41章 三冲敌阵第636章 风波起第69章 江海关第387章 咸丰东狩第231章 吏治突显第226章 京师巡警厅第454章 大封功臣(一)第496章 文化侵入和融合第155章 理智和良心第652章 120毫米重炮第540章 敌踪初显第362章 中英上海条约第41章 三冲敌阵第617章 出巡第502章 战争一触即发第629章 当涂之发展第593章 心比天高第633章 内阁纷争第33章 炮弹下的盾牌第445章 对美军售第10章 出征第138章 败退和首秀第135章 为什么要追第281章 黄以典再现第625章 阴谋在行动第2章 土匪危机第546章 战后封赏第324章 战争中的发展第8章 营制第208章 残酷肉搏第394章 饿狼第615章 舜帝级战列舰第487章 报童卖报第293章 面目全非的历史第6章 办团练捐道员第435章 江道泉的野望第486章 齐琳的目光第418章 纸币发行第549章 蚩尤级万吨铁甲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