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救或不救

都兴阿自信满满道:“只要我大清军齐汇桃源,以泰山之势压过去,弹指间逆军必定烟飞灰灭(清末枭雄215章)!”

兴许是都兴阿的自信带动了其他几个人,当即就有其他几人相继开口符合他的话。

“我大清有兵十五万,即便是淮安那边无法抽调太多兵力来,但是只凭借我们在宿迁,沐阳,桃源三地也能汇集其十万大军了,而施逆所部不过三五万,而众所周知逆军中还有大量仆从军,其中林逆带出来的新军只有极少数而已。”说话的这人并没有直接说可以轻松获得大胜,而是说起了中华军的一些情况来。

“林逆之中华嫡系新军,去年的时候不过万余,而连新军之难诸位也都是有所了解的,我大清卧薪尝胆足足三年,所练新军也不足五万之数,林逆不过盘踞东南一偶,能练出多少新军来,顶多也就是两三万罢了。

然而中华逆军竟然狂妄到分兵四出,南下福建,西进皖南,北上苏北、皖北,这两三万人被分薄到这么多地方,他们在苏北一地还能汇集起来多少新军,顶天了也就两万人。然而这些人又分到了淮安和泗州两地。

因此我可以断言,从泗州东进桃源的施逆所部,新军只有万余人马,余者皆是挟裹之众,不足为虑!”

僧格林沁把视线投向了说话之人,这是一个年约三十的年轻人,名为纳德,也算得上是他的老部下,之前在山东剿灭太平天国北伐军的时候颇有立功,后来被调到了直隶协助都兴阿编练新军,官至副都统,也是这一次出战的直隶练军统帅,同时也是都兴阿的直属手下(清末枭雄215章)。

纳德说的这些听在僧格林沁耳中,也是让他有些意动,因为纳德说的很多东西都是事实。

中华军自从余姚县勇营时代开始,就已经靠着在浙北数场战役名扬国内。在这些年里,林哲的余胜军和曾国藩的湘勇是国内最典型,同时名声最大的团练。

名声大了,自然会引起别人的关注。不管是清廷还是太平天国都是密切关注着余胜军的发展,太平天国那边不说,只能靠探子回报。

但是清廷那边却是有着中华军的前期以及中期的所有情报,包括军制以及诸将的履历清廷那边都是有的,毕竟那时候余胜军还没有反叛。部队的扩编以及将领的晋升都是会禀告给清廷的。

要不然你以为清廷手里怎么会有余胜军的详细军制,并以此编练江淮新军、各省练军啊!

早年林哲亲自编写并上奏的‘余姚县勇营营制章程’可是被清廷的军政要员们翻烂了的东西。

因此他们并不难猜测到如今中华军的规模有多大!

中华军虽然说号称已经有二十万大军,但是明白人都知道其中大部分都是那些协防军,真正的新军,也就是皇家陆军顶多也就四五万人而已。

有了中华军的初步了解,那么也就不难推测出中华军在苏北一地到底汇集了多少兵力,而这个时候进攻桃源那边的施清瑄所部的真正实力也就不难推测了。

僧格林沁猜测着,之前探子回报说进军桃源的施逆所部有五万众,但是数月前清军这边就知道施逆手底下只有新军两步,分别是伪皇家陆军第一师、伪皇家陆军第三师以及少量骑队。余者皆为伪协防军。

哪怕是施逆那所有主力都带上,那么他手底下的新军也不会超过两万人,而考虑到施逆所部在皖北那边已经和太平贼军作战多月,据说死伤惨重,如今抵达泗州并进攻桃源的施逆所部新军,能不能有一万五千人还两说。

如果只有这一万五千人新军的话,僧格林沁思考着自己主力进出,凑上十万大军的话是不是可以打一打?

思考着这些,僧格林沁不由得又是想起了前几天咸丰帝给他传来的圣旨,圣旨上的话虽然是鼓励安慰。但是让自己早日收复苏北,扫平伪中华逆军的意思却是非常明显。

余胜军反叛,林哲建立的中华帝国在过去一年里的表现已经让清廷上下大为惊慌,不少人都说林逆之害远甚洪逆。

事实上的确也是。前些年让清廷是为心腹大患的太平天国已经江河日下,自从1856年天京内讧后太平天国已经如同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久了。

然而这个时候林哲的强势崛起,统帅中华军四处征战,不仅仅横扫江南各地,而且还兵犯福建和挥军江北。而防备中华军的桥头堡扬州失陷后,清廷上下是大为惊慌,把镇剿中华帝国放在了首位上。

为此清廷向苏北地区派遣了大量兵力,并让剿灭了太平天国北伐军的僧格林沁统帅苏北大军,期待着僧格林沁可以给他们再一次带来胜利的消息。

僧格林沁率军南下,并没有第一时间就大军尽出,而是以固守淮安、宿迁两地为主,拖延时间等待更多的援军。

面对已经势大的中华军,僧格林沁报告给清廷的对策就是‘先以坚城挫其锐气,待我援军抵达,再一举横扫江北,夺扬州,渡江后克镇江,围敌于江宁歼之。’

但是朝廷里的人显然对自己在苏北按兵不动很有意见,新任兵部尚书全庆不久前上奏咸丰帝弹劾他,说‘闻逆军正与太平贼军互夺皖北,必无力东顾,乃发兵夺扬州,复镇江之天赐良机,然僧格林沁南下数月,江北大军数十万每日耗费钱粮无数,却不发一兵一卒,坐视逆军势大!”

对于这些弹劾,朝中对他的不满,僧格林沁感到有些冤枉!

全庆等人说他畏敌不前,迟迟不能夺回扬州,但这是他僧格林沁的错?

自从扬州兵败后,他僧格林沁算得上是临危受命督办江南北军务,他虽然是早早到了苏北不假,但是他当时之带着四千马队紧急驰援南下,而主力部队,也就是都兴阿的京畿练军,纳德的直隶练军都还在后头呢,而其他从各地调来的练军。绿营也是在后头。

就算依照正常行军速度,至少也得一两个月才能够顺利抵达苏北,更不要说中间还发生了拖欠开拔费的事。

都兴阿和纳德等人编练的新军可是按照早年的余胜军编练的,其他先不说像不像。但是这给士兵的军饷却是实打实的发现银,但是这发饷的时候是不扣除伙食等费用,要足额发放,这也就导致了部队要行军打仗的话,需要额外补发军饷。早年余胜军里这叫开拔费,清廷新军也是沿用了这个称呼。

要想让这些新军转移防区,行军打仗,不给开拔费的话人家可是半步都不会挪的!

清廷这几年也悲催的很,户部里的银库都是空荡荡的,根本拿不出钱来让都兴阿手底下的练军开拔,最后推脱来推脱去实在没办法,咸丰帝才从内库里暂时拔出白银五十万两,充当南下的六千京畿练军以及四千直隶练军的开拔费。

主力部队没到,他僧格林沁又不是神仙。也变不出来大军反攻扬州啊,别说反攻了,最开始几个月都是提心吊胆的,生怕淮安也丢了。

所幸淮安城那边还有李鸿章和张国梁,一个手底下有近万的江淮新军,另外一个是老滑头总兵,统帅着另外几万绿营旧军,靠着他们俩人,清军总算是在淮安城稳住了阵脚,至于反攻那就别想了。别说反攻扬州了,就连城外的中华军第五军大营,清军都破不了。

前期是没有足够的兵力,只能被动防守。但是现在好不容易等到僧格林沁手下有着十几万人了,偏偏中华军也结束了皖北那边的战事,施清瑄带着第一军主力跑到了苏北。

现在这个时候,苏北的清军虽然很多,但是人家中华军也不少啊,淮安城外有两万多人。泗州有五万。这加起来也有七万之数。

十五万对七万,兵力只有敌军之两倍,僧格林沁还真没什么把握能击败中华军。

如此僧格林沁在内心里,是不想主动去桃源县城下和中华军决一死战的,但是他也知道现在朝野上下都看着他,如果他僧格林沁坐视桃源被攻陷,继而让淮安城也落入敌手的话,估计他立马就会被革职问罪,丢了项上人头都是有可能的。

再加上他麾下的诸多将领,尤其是以都兴阿为首的几个人都是力争出战,僧格林沁虽然是统帅但是他也知道,苏北战事还得靠那些练军,也就是得依靠都兴阿这些人,所以也不能不参考他们的意见。

这思虑了大半天后,僧格林沁才是暗自下了决心,然后抬头环视一圈后道:“桃源乃是连接宿迁和淮安城的中枢纽带,不能丢。”

僧格林沁这句话算是定下了基调,那就是桃源县得救,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救桃源?

一时间,都兴阿和纳德等人又是连接开口,有的说汇集所有重兵,准备妥当后再南下桃源,但是有的人说这样的话,桃源县那边恐怕坚持不了多久,要救桃源就必须从速。

然而也有人说分兵冒进的话,极容易被中华军各个击破,到时候非但救不了桃源,恐怕自己也会赔进去。

众人你一句我一句,瞬间就是让室内的气氛变得激昂起来。

良久后,僧格林沁看向胡林翼,见他没有和其他人一样发言,而是自顾自的坐在那里。

当即僧格林沁就道:“胡大人,你怎么看?”

胡林翼把视线对上了僧格林沁,然后缓慢开口道:“我认为桃源不可救!”

此话一出,立即就是引来了旁人的注意的,僧格林沁也是疑惑道:“为何?”

胡林翼道:“我军虽然兵力占优,但是分在宿迁,沐阳等地,要汇集起来相当费时,而时间拖久了桃源县那边怕也是要守不住,届时是救无可救不如干脆不救。

如果诸部不汇集起来,直接各自南下桃源,那么就会被各个击破,这同样也是我们无法接受的!”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你说该怎么办,看着逆军攻陷桃源,围攻淮安吗?”都兴阿直接站了起来,语气已经是有些大了。

胡林翼道:“我还是那句话,要以谨慎为上!”

“你直接说自己贪生怕死就是了!”都兴阿很不爽胡林翼的这种态度,以为就他自己一个人是聪明人,把其他人都当成笨蛋一样。

谁都知道桃源不好救,稍有不慎就会大军倾覆,但问题是桃源县可以不救吗?

不救桃源县,淮安城守得住才见鬼了,丢了淮安,宿迁距离完蛋也不远了。

桃源、淮安、宿迁三地尽失的话,那么整个苏北也算是丢了,到时候苏北丢了不算,山东,河南都岌岌可危,这大清江山就得完蛋。

如此情况下,桃源县能不救吗?(。)

第552章 英国人的顾虑第329章 最好的步兵第175章 生丝产业链第259章 把李鸿章带回来第584章 二等铁甲舰的争论第323章 联军增援抵达第18章 黎明危机第427章 大理苦战第324章 战争中的发展第110章 崩溃和追击第589章 筹办新战舰第14章 自筹军费第102章 保护军帅第469章 秘书处改革第331章 噩梦般的惨败第606章 中岛佐木第234章 平仁堂政事第158章 王吕云遇敌第113章 决一死战第379章 争论和妥协第220章 对决练军第45章 南撤湖州第366章 北上直隶第175章 生丝产业链第321章 风云再起第643章 方家第404章 林成庭的选择第479章 华盛顿号首秀第146章 王侯之赐第624章 婆罗洲第379章 争论和妥协第625章 阴谋在行动第116章 弹劾和防备第531章 两败俱伤第117章 他不敢开枪第220章 对决练军第32章 大战前夕第515章 林碃上学第185章 扬州城破第666章 世界第四海军第588章 畸形的社会第547章 海军技术改革第349章 官督商办第298章 进犯上海第218章 桃源大决战(一)第686章 陆军革新第49章 湖州厘捐局第326章 夏税和铁路第19章 主动追击第29章 林成庭来袭第148章 悍卒李阿大第779章 立储第310章 谈判重启第639章 联合调查局插手第328章 后装步枪的首秀第482章 立储风波第226章 京师巡警厅第349章 官督商办第708章 巨舰对决(一)第448章 越南危局第277章 工厂内迁第330章 后装步枪的时代第180章 帝国海军在行动(一)第251章 望风而逃第606章 中岛佐木第509章 中英宁上海条约第53章 东进上海第68章 十万两第354章 清军出击第551章 联军登陆夏威夷第142章 革职下狱第127章 步步紧逼第295章 炮台和火炮第630章 建设浪潮第200章 福建延平第38章 身陷危机第592章 作秀第303章 激战吴淞第566章 战舰和炮台的较量第407章 功高震主第498章 湘潭起义第515章 林碃上学第414章 方德嫔第171章 整编扩充计划第700章 战争,起!第473章 新疆设省第618章 阅舰式第519章 三流工业国第205章 四省巡抚第32章 大战前夕第93章 逃兵和恐慌第446章 庞大订单第111章 以攻代守第56章 为了战利品第458章 控制越南第134章 救援天京第18章 黎明危机第360章 包令的南京之行第25章 广德激战第123章 井喷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