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私营教育

作为一个教育部大臣,他的最大政绩自然是来自于教育事业,这两年一直致力于新式学科的和传统经学的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发展,奈何这两年中华军持续对外战争,严重挤压了教育部的经费,导致他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清末枭雄339章)。

这办学校没钱可不行,尤其是还是准备办一所综合大学的时候!

参考帝国大学,其每年的经费都需要数十万之多,其中尽管有一定的学费收入但是依旧远远不够支出,需要教育部补贴相当多经费。

学生入读帝国要缴纳一定的学费,一年学生的学费大约是在九十多圆,这个学费如果放在世界范围来看并不高,折算成英镑的话才二十多英镑,是英国技术性工人大约两个月左右的薪资,而国外的私立大学一般学费都在一百多英镑甚至好几百英镑。

比如中国送到英国的留学生,按照学校的不同基本都是一百多甚至两三百英镑。

不过帝国大学仅有的二十多英镑的学费对于当代的中国民众的收入而言还是非常高昂的,基本上只有中产阶层以上,也就是官员、商人、地方士绅们才有这个条件支撑子弟的学费,而寻常的农民、市民阶层是很难支撑的,往往需要举债读书。

但是学费虽然说不便宜,但实际上学校的开支更大,这学校里头百分七十的老师都是洋人,而洋人跑到中国来当老师,人家就是奔着钱来的,每个月的薪资都是按照英镑计算的,专业课的讲师基本是十英镑的周薪往上走,年薪普遍在五百英镑以上,如果是有才华的人,其周薪基本还得更高,比如特地从美国聘请的一个大学物理学教授,其周薪高达二十英镑,年薪达到了一千英镑出头。

这个收入标准在当代中国的收入水平而言,其实是非常高昂的,但是也没办法,人家大老远跑到中国来,照比的可不是你们中国的薪资水平,人家对比的还是伦敦和纽约的收入水平。如果是普通讲师的话,五百到一千英镑之间的年薪在伦敦其实也就是中产阶级的收入水平,算不上什么富豪收入。

而且这年头不管是国内还是外国,大学教授的薪资都普遍偏高,人家在国内的薪资都这么高了,你要想请人跨越万里跑到中国来任教,这不给高薪资人家怎么会来。

洋人教员的薪资高,国内的老师薪资也不少,这每年人员经费就得占支出的百分四十左右。

然后办学也不只是要人的,还要购置一些仪器、书籍之类的教学用具,光光是为了给图书馆从国外购买各类科技类的书籍,这就是一大笔的开销。

林林总总加起来,导致这年头要半个大学,而且还是综合性,尤其是偏向于理科的大学,其花销是相当大的。

正是因为办学,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花销昂贵,这才导致教育部这三年来只搞了一个帝国大学,没有能力再多办一所大学。

在经费如此紧缺的状况下,教育部也是把注意打到了其他方向上,比如说筹办花销较少的师范学校,又比如说直接像社会募捐,又比如说鼓励富商士绅自办私立学校。

其中成果比较显著的就是师范学校的创办了,从1856年开始,教育部为了解决县小学、府中学的师资紧缺问题,特地创办了多所师范学校,最先创办的是江宁师范学校,然后是苏州师范学校,上海师范学校,再过来则是宁波师范学校,杭州师范学校,今年又是创办了福州师范学校、太平师范学校、扬州师范学校。

目前帝国内一共有八所师范学校,不过虽然数量已经不算少,但是规模有大有小,比如创办最早,同时也是最成功的当属江宁师范学校,开办两年多来,已经招收了两届学生,目前已经培养并毕业学生五百多名,今年的秋季招生打算再扩大规模,预计招生四百人。

而规小的比如说福州师范学校,今年春季刚开始招生,而招生不过五十多人而已。

所以规模有大有小,不能统一而论,不过有一点倒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些师范学校的经费主要来之于地方财政,比如省级财政的支持、办学所在府县的财政支持,中央直接支出的经费是比较少的。

同时期学制也只有短短的一年而已!

因为这些师范学校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基本合格’的基层老师,而且师范学生学习往往只学习一科,比如以后要数学的师范生那么在读期间就专攻数学一科,当然了,如果学生足够聪明,再完成本科目学习任务之外,还能够有时间和精力学习其他学科的话,学校自然是不会限制的,学生可以随意按照喜欢选择课程旁听。

这些师范学生在经过一年的系统学习后,其中部分会留校任教,而大部分都是会调回府中学、县小学担任老师。

因为现在的师范学校都是属于官办学校,而且里头的学生基本都是属于专项学生,也就是说你得以后当老师了,人家才让你去入读。

这些学生入读之前,就已经是和教育部签订了工作合同,毕业后不管是留校任教还是去其他官办学校,至少需要为教育部工作三年,然后才能自由择业。

当然了,人家也不会说阻挡你的前程,三年工作期间,如果你考入了高等中学或者参加了省试成功去担任公职,又或者干脆是在大商行企业找到工作或者干脆自己创业之类的,人家也不会强留你,只是你得向教育部赔偿违约金即可解除工作合同。

用后世的话来说,基本上这就是属于委培生的范畴了。

中华帝国现在大规模推广举办的师范学校严格上来说并不算高等教育范畴内,更有点像是后世的夜校或者技术学校,导致学生只能擅长其中一方面,严重偏科,而不能和传统高等学校出来的学生们一样,所有新式学科的内容都有所涉及,综合素质差距比较大。

毕竟人家是经过高等中学、大学六七年的系统教育才学成毕业,而你师范生只是区区一年而已,这两者自然是没法比。

不过不管说师范学校的制度好坏,但是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那就是在不用中央方面付出大量教育经费的前提下,由地方省份自行解决大部分办学经费,然后向地方府县学校提供了大量的合格启蒙老师。

江道泉这两年的工作除了创办师范学校后,也是大规模的鼓励私立学校。

中国的私立学校传统是非常浓厚的,从古至今各种私塾、书院不计其数,往往文学比较浓厚的地方里,就算是一个小乡村也会有宗族出资创办的私塾。

可以说在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教育基本都是建立在私立学校上的,至于官办学校,虽然有县学和府学以及国子监,但是说实话这些作用并不大,因为你得考生了秀才才能入读县学,在考中秀才之前,你得去各种私塾学习,苦学十来年功夫考中了秀才后才能入读县学,而进入县学其中也不是天天去上课之类的,大多数县学只是一个名义机构,最大作用就是用来给成绩优秀的生员发放补贴,至于教育作用非常有限。

也就是说,明清时代的官方教育机构是‘取士’为主,而不是以‘育才’为主。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是有着创办私立学校的传统以及土壤的!

而现在的中华帝国,虽然说建立了诸多县小学和府中学等学校,并在这些学校里教育学生,但是哪怕是最低级的县小学,他们也是不管学生启蒙的,而且也不是来者不拒,首先你得考进去了才能入读。

而要考进去,你不但需要和旧时代一样认书识字,写的了一手好文章,同时你还得略通新式学科的一些基本内容。

而这些启蒙教育人家县小学可不管,你要么家里自学,要么去读各种私塾。

因此这几年来,官方的各种教育制度并没有说取代以往的各种私塾、书院,相反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种私塾的创办。

私立学校的气氛这么浓厚,这教育部看到了自然是也是想要利用民间的力量来创办耗资巨大的高等教育学校。

其中算是比较成功的乃是林德机器厂联合其他几家企业联合创办的‘上海工商联合学校’,不过这所学校严格上来说并不算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因为这所学校乃是上述几个企业的专属学校,其学生并不是社会上公开招募的,而是他们这些企业的员工。

上课的也不是专门的老师,而是这些企业的工程师甚至行政高管之类,主要教授‘财务’‘机械’等各科,其目的是为了系统化、更快速的为自己的企业培养专门的技术性人才。

这所联合学校更像是这些企业的内设培训班,不过规模要更大一些而已!

真正意义上的私营高等学校,还是说比较正式的高等中学、甚至是大学,大学不说了,这年头偌大一个中华帝国都只能搞一个帝国大学,让民间来搞的话,难度实在太大,一年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圆的办学经费可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所以私营的高等中学,目前来说还只局限在高等中学上。

比如说1857年的时候,受限于福建省内没有高等中学、省内各府中学的学子毕业要要想继续进读,就要奔赴千里去杭州、上海或者南京报考高等中学,而且这跑过去报考还不一定能够考上,往来多有不便。

为了解决本省学子的就学难题,福建巡抚衙门下属的教育厅牵头,然后拉上了福建省内的诸多士绅富商们,试办了一所‘福州高等中学’,仿效杭州、上海、南京三所高等中学的学制,争取打造国内第四所高等中学。(。)

第272章 初步方案第420章 东北设省第166章 尽占江南第497章 为我独舞第171章 整编扩充计划第689章 殖民太平洋第145章 南下浙江第232章 奏折第226章 京师巡警厅第660章 确立金本位第423章 北岸工业区第409章 林哲的召见第419章 移民屯边第117章 他不敢开枪第354章 清军出击第457章 将领调整第427章 大理苦战第287章 联军总攻第693章 中亚叛乱第298章 进犯上海第392章 走投无路第584章 二等铁甲舰的争论第463章 编修清史第95章 三天不封刀第509章 中英宁上海条约第497章 为我独舞第333章 帝国在行动第675章 捷报频传第166章 尽占江南第2章 土匪危机第37章 遭袭第568章 迷茫的六十年代第187章 逃跑和封赏第513章 美国重归统一第499章 华盛顿号的一生第499章 华盛顿号的一生第354章 清军出击第379章 争论和妥协第6章 办团练捐道员第247章 沈驰云的野望第119章 寒冬将临第442章 女蜗号铁甲舰第398章 横扫北方第448章 越南危局第616章 蚩尤号战列舰服役第12章 机器缫丝厂第262章 李鸿章南行记第115章 刺刀冲锋第460章 订单大爆发第139章 逼宫谋割据第240章 国债和资本第498章 湘潭起义第390章 奕欣投降第293章 面目全非的历史第96章 沉默冲锋第591章 元宵国宴第182章 惊天巨响第269章 死城安庆第424章 理想和现实第553章 争锋相对的谈判第102章 保护军帅第582章 新舰招标第661章 朝鲜局势动荡第347章 李鸿章面圣第353章 都兴阿的决断第59章 炮击上海第376章 第九协防师改革第424章 理想和现实第264章 十二月调整第228章 教育和留学第699章 海军军备竞赛第513章 美国重归统一第161章 镇江战役第683章 册封太子(一)第150章 劝进表第451章 教育和水利发展第228章 教育和留学第227章 捷传江宁第434章 教育发展计划第666章 世界第四海军第521章 裕祥号事件第106章 大胜而归第701章 战舰云集第328章 后装步枪的首秀第16章 贼军来袭第145章 南下浙江第461章 林德步枪改进型第122章 扩大商贸区第287章 联军总攻第207章 激战六安第185章 扬州城破第170章 整编扩军会议第258章 硝烟中的尸体第426章 昆明激战第295章 炮台和火炮第52章 上海乱第596章 林成庭之死第146章 王侯之赐第22章 改装褐贝斯第421章 郭龙云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