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婆罗洲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起点』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起点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清末枭雄624章)!

尽管国内的三大武器公司都是皇室全资企业,但是即便是皇室企业,但是他们的运转模式依旧是遵循商业模式,这企业发展了,有里丰厚的利润,企业的中高级管理层才能够拿到更多的分红,企业的员工们才能够拿到更好的福利。

同时,一些真正的高管才能够获得另类的政绩,然后才有可能进入皇室资产管理处这个所有皇室企业高管都希望进入的总部机构。

皇室企业和后世的国企并不同,皇室资产管理处也和后世的国资委不同。

皇室资产管理处虽然名字看上去像是政府类机构,但实际上内部的构架是根据企业总部来设计的。

皇室资产管理处的内部机构比较复杂,其内部最高权力机构是‘皇室资产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由处长、副处长、财政总监、人事总监、稽查总监以及部分核心皇室企业的负责人组成,会议决定即为该机构之最高权限命令,不过该委员会的并没有委任自身委员的权力,各委员的委任状皆来自于皇帝的钦命授予。

下设处长室、财务室、人事室、稽查室四大室,分别掌管行政、财务、人事、监督四大权力。

其核心部门自然是处长室,内设各科,包括金融科、纺织科、化工科、矿务科、国防科、机械科等各大行业的科室。用后世比较时髦的话来形容,大体就是金融事业部,纺织事业部,矿务事业部等等。

此外还有总务科、内协科、人事科等行政科室

上述科室由多名副处长分管其中多个机构,或者由处长直辖管理。

各事业科室直辖管理下属企业,比如大名鼎鼎的江南矿务公司,就是嫡属于矿务科管理,国内的三大国防企业,都是归属国防科管理。

这是一个企业总部公司和行政机构有些混合的机构,很多内设机构听上去兴许很很低调,但实际权力非常大,比如金融科,这个科室管理着皇家银行的同时,还控股有国内多家民营银行,同时拥有其他外资银行的股份(清末枭雄624章)。

这些科室随便领出去一个,都是堪比国内其他最大的企业集团总部。

而进入皇室资产管理处总部,尤其是进入皇室资产管理委员会,就是这些皇室企业管理人员的追求了。

到时候他们管理的可不是一个企业的生丝,基于皇室资产管理处对国内经济的极大影响力,他们的每一个决定都是能够影响国内经济走向的,到时候他们的权力比起中央内阁的那些阁老们都不差多少。

为了更进一步发展企业,国内的三大武器公司都是卯足了劲想要争夺火炮的订单!

实力最为雄厚的皇家武器公司是最先就是拿出了相关设计方案的,而且一来就是好几个,他们的火炮设计是依托已有的海军舰炮,在陆军很多将领们看来,这设计出来的都是一些舰载重炮啊,和野战炮没多大联系。

比如皇家武器公司拿出的大口径加农炮的设计,那是直接把海军的一百二十毫米舰炮给搬到了陆地上,最大射程超过惊人的十千米,而重量也是死重死重的,更关键的是造价也是和他的射程一样惊人。

军械部的招标负责人只看了一眼那串造价的数字,然后就看也不看这款火炮的其他详细性能数据,因为过于高昂的造价下,其他的性能数据就算是破天了也没用,因为陆军买不起。

陆军和海军不一样,海军的舰炮为了追求性能,那基本是不考虑重量和成本的,这一门火炮好几万这种事也只有海军才能够干得出来。

而陆军要的火炮可不是一门两门,而是几百几千门,对于他们而言,价格远远要性能更重要。

而中小口径的野战炮,皇家武器公司也是极大的参考了八十毫米的舰炮,射程和精度自然是当代顶尖的,但是和大口径加农炮一样,存在着价格高昂以及重量过重的问题。

皇家武器公司虽然依托上海兵工厂,在大口径舰炮上相当擅长,但是不可避免的带有了浓厚的舰炮设计风格,片面追求射程和精度,而对于成本以及重量问题则是有所忽略。

同为国内三大武器公司的北方武器公司,则是要务实的多,他们提出的几个方面都是比较中庸,甚至在性能上算是比较低劣的,但是他们很好的控制了成本,乃是三家武器公司的设计方案里,报价最低的一家。

至于湖广武器公司,他们则是居于两者之间,他们提出的师属野炮以及山炮设计方案,则是抛弃了传统的阿姆斯特朗的诸多设计特征,而是采用和克虏伯火炮相似的横楔式炮闩,这种炮闩设计和皇家武器公司擅长的螺式炮闩相比,是各有优劣。

而从技术特征来说,螺式炮闩更适合用于大威力火炮,而这也是皇家武器公司的舰炮,清一色采用螺式炮闩的原因。

而楔式炮闩的话,则是比较适合中小口径的火炮,尤其是对射速要求比较高的火炮。

而横楔式炮闩,也是当代克虏伯火炮最为明显的特征!

国内的三大武器公司提出了诸多火炮设计方案是相当多的,同时过去数年里,虽然帝国陆军并没有大规模装备服役后装火炮,但是并不是没有装备,试验用的后装火炮还是装备了有一些的,同时也有少量大口径重炮是后装炮。

因此国内的这三家武器公司或多或少都有着技术储备,如今拿出来的设计方案基本都是能够立即批量生产的。

而现在陆军所需要考虑的是,具体选择哪种火炮成为制式火炮。

而这种选择也不是军械部一家能够决定的事,陆军的诸多高级将领以及军械部等军方的技术专家们已经是连续举行了多次会议。

由于事关重大,这一个决定,可是决定未来十年左右的陆军用火炮,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海军的战列舰。

因此为了慎重起见,军方选择了折衷的方案,同时向符合初步要求的数个设计方案都下达了少量采购的订单,等各大公司把样炮制造出来后,然后进行具体的试验,到时候那个好就选那个。

由于军方受到普法战争的刺激,对新式火炮的服役时间限制的比较短,所以三大武器公司一得知消息后,立马就是开始制造样炮,然后准备参加试验,以争夺最后的订单。

普法战争不仅仅给帝国陆军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同时也是给帝国的外交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比如法国战败的消息刚传来呢,帝国国内的很多人就是把眼光瞄向了法国在亚洲的殖民地,也就是法属南圻,试图在这一方向搞点事,目的倒不是说为了帮越南人收复这一领土,而是想要借此压一压法国人在亚洲的殖民扩张态势,免的这些法国人天天打高棉、万象、琅勃拉邦等中南半岛小国的主意。

对于帝国而言,目前的中南半岛局势已经算是比较稳定明朗的,出于对外部环境的和平需求,以安心发展国内,帝国并不希望中南半岛或者亚洲的其他地区出现不必要的混乱,进而引起帝国和法国或者和英国的战争。

所以帝国的外交官们希望趁着这一次的机会,打压打压法国人,免的他们蠢蠢欲动。

至于把法国人彻底赶走,把并不符合帝国的利益,因为赶走法国人的话,越南就会重新统一,尽管现在的越南还很落后弱小,但是从后世的经验来看,一个统一的越南并不符合帝国利益。

再者了,现在中南半岛是中英法三国进行争夺,如果把法国人赶走了,那么帝国就需要独自面对英国了,而这对于帝国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

为了防止节外生枝,从而影响到帝国的工业发展,帝国是更加希望中南半岛乃至整个亚洲范围内的稳定。

不过帝国想要平稳发展,但是事情不可能说帝国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的,诸多计划外的事情总会时不时的冒出来,进而影响帝国政策的走向。

普法战争虽然分出了胜负,但是还没有完全结束,法国共和政府还在和德国人进行谈判着的时候,帝国驻新加坡领事馆向南京发回电报,称婆罗洲之大港和兰芳公司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爆发了新一轮的战争。

当然,这事本不值得让帝国的外交官特地给南京发电报,更关键的是,大港公司和兰芳公司联袂来人联络了帝国的外交官,自称为帝国藩属,请求帝国帮助他们抵抗荷兰人的侵袭。

听到这话,帝国的外交官都迷糊了,你们这两个小采矿公司啥时候也成为我泱泱帝国的属国了?

后世人对大港公司和兰芳公司兴许不熟悉,但是另外一个名字大体是知道的,那就是兰芳共和国。

兰芳共和国,其性质和各国的殖民地公司非常类似,拥有武装和政权系统,主业就是在西婆罗洲挖金矿。

但是你非要说它是一个国家的话,那就过分了,毕竟比兰芳公司大多了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也没敢自称是国家啊。

别说这些老牌殖民公司了,就算是刚成立没有几年的南洋矿务公司,其规模也是远远超过兰芳公司啊。

南洋矿务公司,其在国内的业务自然都是比较正规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南洋矿务公司的相当多资产都是在国外,尤其是在越南、菲律宾以及印尼等地。

除了在越南开发煤矿外,南洋矿务公司还在菲律宾、印尼、马来等地区投资有矿山,并在这几年大规模涉足橡胶产业,麾下的南洋橡胶公司向帝国供应了大约百分之三十的橡胶产量。

在国外的诸多矿山以及橡胶园里,为了保卫公司资产,南洋矿务公司可是有着自己的公司卫队,仅仅是在越南北部的矿山护卫队,规模就是超过了三百人,南洋各地矿山以及橡胶园的其他护卫队加起来,总数大约有千人,而且是枪支火炮齐全。

这拉出去和英法等国的殖民地军队交手都不是什么问题。

同时为了获得一些东南亚岛屿上的资源开采权,以公司的名义和当地的土著部落签订条约、合同之类的也是比较常见。

而如此的南洋矿务公司没敢说自己就是一个国家了啊!

不过这兰芳公司是不是国家不要紧,关键的是他们找上门来请求帝国帮助,而且是自称帝国藩属,这怎么处理的话就不是区区一个地区领事馆的领事可以负责的了,所以很快就是把相关情况报告上了外务部,最后是以外务简报的方式呈送到了林哲的桌上。

兰芳公司?大港公司?林哲对这两个公司或者国家自身并没有什么兴趣,他关注的是,这似乎是给了一个帝国插手婆罗洲的机会啊。

只是这贸然插手的话,恐怕要引来英国人和荷兰人的反对,荷兰人的意见直接无视就是了,就荷兰人现在的国家实力,帝国不主动欺负上门就算他们运气了,但是英国人的话,这倒不是那么好办了。

英国人同样在婆罗洲有殖民地,现在帝国也往上头插一脚的话,以英国人对帝国的防备心理,这肯定是不会轻易坐视帝国的势力插足到婆罗洲的。

这种情况下,是不是要插足婆罗洲呢?

【马上就要515了,希望继续能冲击515红包榜,到5月15日当天红包雨能回馈读者外加宣传作品。一块也是爱,肯定好好更!】(。)

第690章 兰港国朝贡第127章 步步紧逼第35章 太平军的撤退第606章 中岛佐木第146章 王侯之赐第259章 把李鸿章带回来第694章 炫耀武力第363章 时代的终结和开始第538章 国运之战第344章 上海建市第8章 营制第227章 捷传江宁第175章 生丝产业链第589章 筹办新战舰第272章 初步方案第两百零九 涨当涂工业区地两百零三章 宫殿后宫事第340章 江南大学第709章 巨舰对决(二)第627章 新港公司第275章 严阵以待第118章 扩军再扩军!第373章 军官缺口第40章 五十对八百第587章 嫦娥号装甲巡洋舰第579章 宁朝动乱第377章 都兴阿的担忧第152章 登基称帝第174章 生丝和税收第667章 俄土战争的连锁反应第636章 风波起第384章 严寒减员第708章 巨舰对决(一)第680章 不同寻常的御前会议第196章 董离科举行第707章 帝国兴衰在此一战第337章 继承人第355章 都兴阿的炮灰第287章 联军总攻第313章 筹款国宴第453章 军方人事调整第546章 战后封赏第474章 日`本局势第537章 备战英舰队第398章 横扫北方第208章 残酷肉搏第182章 惊天巨响第667章 俄土战争的连锁反应第406章 长沙春寒第237章 甚于厂卫第280章 退守广州第13章 见黄宗汉第384章 严寒减员第257章 最强者的对决第155章 理智和良心第621章 普法战争第449章 出兵越南第523章 千里最强兵力第521章 裕祥号事件第161章 镇江战役第713章 英国的退缩第670章 帝国炮兵第163章 镇江兵变第5章 县令相邀第658章 海军上将科伦克级铁甲舰第427章 大理苦战第619章 海军行政改革第468章 皇室资产管理处第671章 石油和南洋第314章 妄谈国事第112章 余胜军协防团第711章 全面战争第709章 巨舰对决(二)第129章 火炮和战马第269章 死城安庆第14章 自筹军费第234章 平仁堂政事第75章 出兵松江第491章 中英萨战争第29章 林成庭来袭第491章 中英萨战争第410章 海陆分家第627章 新港公司第74章 上任设衙第611章 陈月川回京第691章 中美密谋第211章 三国领事来访第677章 中俄南京条约第711章 全面战争第633章 内阁纷争第143章 举旗造反第531章 两败俱伤第270章 战争通牒第52章 上海乱第142章 革职下狱第431章 新旧更替(一)第4章 扩张护院第145章 南下浙江第464章 后宫版八国联军第170章 整编扩军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