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秦楚宣战

第206章 秦楚宣战

“楚王负刍指示屈氏杀了秦使,还派人攻打南郡?”

赵佗站在位于咸阳的府邸中,低声念叨着今日听到的消息。

楚国不宣而战,杀秦使,攻秦城。

战争,已经爆发了!

虽然赵佗很清楚这件事迟早会发生,但当这一天真的来临时,还是让他略显惶恐。

同时赵佗心中也有些疑惑,那楚王负刍能杀了兄长,篡位成功,至少也该是个有头脑的人才对,怎么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得这么傻?

当着全天下的面向秦王献城乞和,转手既不给城,反而还杀秦国使者,这不就是傻乎乎的将发动战争的借口递给秦国了吗?

还让自己背上不义的罪名。

而且楚国攻打南郡干嘛,想先下手为强?

当然,因为地方离得太远,赵佗也无法得知楚地发生的情况,楚国到底有没有攻打秦国的南郡。他不清楚,反正秦王说有,那肯定就是有了。

此等消息一公布出来,顿时秦国朝野沸腾。

从朝中将吏臣子,再到朝外的普通秦人,一个个怒气汹汹,感觉受到了极大的侮辱。

奇耻大辱!

当此之世,我秦国无敌于天下。

韩国、赵国、魏国、燕国……只要我秦国想,反手就能灭掉。

区区楚国就应该像齐国那样,卑微的跪在秦国面前,像一条狗一般摇尾乞怜才对。

如今那楚王竟然敢背叛盟约,杀我使者,还打我南郡,简直就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岂有此理!

特别是数日之后,那个被楚人一剑穿喉,还被剁成肉酱的使者尸身送回了咸阳。

肉酱般的尸体当街游行而过,让所有咸阳的秦人,都看到了这惨烈的场景。

整个秦都所有人的怒火都在顷刻之间爆发了。

“无信楚国,杀我使者,辱我国威,一定要将其诛灭!”

“竟然敢出兵攻打我南郡,那楚王好一个狗胆,灭了他!”

“灭掉楚国社稷,把楚王抓到咸阳来好好羞辱他!还有他楚王宫里的美人嫔妃全抓过来,让乃公也看看,那些楚女的腰肢到底细不细!”

秦都之中,怒火滔天,仿佛又回到了荆轲刺秦之后,秦人们振臂高呼,吼叫向燕国开战一样。

咸阳城中无数秦人咆哮,隆隆声浪最终化成一句句。

“伐楚!”

“伐楚!”

“伐楚!”

秦宫中。

秦王政站在高台之上,看着城中那汹涌的伐楚情绪,嘴角绽放出一抹笑意。

“传寡人诏令。”

“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杀我使者,击我南郡。此等无信之国,何以立足于世,寡人当以义兵诛之。”

……

“不是我!”

“我没有!”

“此事和我没有关系!”

当青阳的屈氏封君屈参,站在楚宫大殿上时,不由满脸悲愤,向着前方王榻上的楚王大声申诉。

殿上所有楚臣皆是黑着脸,冷冷的看着屈参,没人听他的辩驳。

楚王负刍更是压着怒气道:“不是你杀的,那是谁?秦国使者死于你青阳城中,这难道是假的?”

屈参哭着脸道:“那秦使确实是死在青阳,但绝不是我屈氏派人干的,定然是有楚人不忿,这才私自动手,和我屈氏无关啊。”

楚王负刍再也压不住怒气,吼道:“那你为什么违抗不谷的诏令,不将那几座城邑交给秦人。如果伱早将青阳以西的三座城邑给了秦人,那秦使早就走了,怎么会有这种事情发生!”

屈参被问的哑口无言,他总不能当着众多楚臣的面说,他是舍不得那几座城吧。

你楚王倒是大方,献城给秦国乞和,但献的却是我屈氏的封地啊!

“此事平白给了秦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更让不谷担上背弃盟约的恶名,这一切都是你的错,来人……”

就在楚王负刍大吼,要让人将屈参拖下去处刑的时候,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将站了出来。

“大王,且慢。”

楚王负刍睁眼一看,见开口的是上柱国项燕,如今楚国的军中柱石。

他亦只能再次压下火气,让那些上殿准备拖人的侍从退下。

“上柱国,你莫非要为这屈氏求情不成?”

面对楚王负刍的问话,项燕平静道:“此事责任自然在屈氏身上,给了秦国攻伐我楚国的借口。但如今事情既然发生,那就算杀了屈氏也无用,反而平白削弱我楚国国力。”

听到这话,看着项燕的神色。

楚王负刍懂了,眼中的杀意也渐渐退去。

是啊,屈景昭三族乃是楚国的中流砥柱,掌握了大量的土地人口,如果他杀了屈参,恐怕会惹怒屈氏之人。

更别说他楚王负刍在这半年时间里,好不容易才拉拢不少原本反对他的贵族,若是此刻杀了屈参,定会引起一些人不满,导致楚国内部的分裂越发厉害,后续面对秦军来袭之时,更难以积聚力量。

眼见楚王负刍怒气渐熄,项燕才开口道:“而且我觉得这件事上面尚有疑点。我仔细询问过屈氏之人,那个秦使态度十分凶恶,而其出行却没有护卫相随,区区两三个仆从跟随,就敢走在青阳城中,这完全不合常理。且那几个刺杀秦使的人皆是外来者,当地没人见过,他们刺杀成功,立刻逃窜出城,速度之快,绝对是早有预谋。”

随着项燕分析出口,楚王负刍愣住了,诸多楚臣也都满脸惊愕。

松阳君景昭忍不住开口道:“依上柱国的意思,这事情是有人在背后设谋?”

项燕颔首道:“没错,以我之见。此事就是秦国一手促成的阴谋!”

“秦国如今已灭三晋,那秦王政虎狼之心,欲求不满。想要顺势伐灭我楚国,但碍于去岁约和之事,不好宣战,就故意杀了自家使者,制造出这种事情,就如同他们冤屈我楚国攻打南郡一般,都是为了制造开战借口,所弄出来的阴谋!”

听到这话,众人恍然大悟。

屈参更是叫道:“上柱国说得对,这一切都是秦人搞的鬼!”

楚王负刍也明白了过来。

是呀,你秦国那么强,你不打我就好了,我哪还敢先动手啊。

我明明没有打你秦国的南郡,你却告诉天下人说我打了,这不是在我脑袋上扣屎盆子,专门冤枉我楚国吗?

以此来看,这秦使之死,恐怕也是秦人自己弄出来的。

楚王负刍与项燕对了一个眼神,顿时心领神会,知道了接下来该如何做。

不管是不是秦国在搞阴谋。

反正就是他了!

把那些屎盆子全给秦人扣回去,冤屈我楚国的事情,全部不承认!

虽然不想打,但对方都已宣战,楚国也没有其他选择了。

楚王负刍拍案而起,怒道:“给不谷传诏!”

“秦王暴虐,荼毒天下。今灭三晋,尚不知足,欲窥我楚地,故背信弃义,自残使者,枉我罪名,污我击南郡之事,行诡诈之道……”

楚国,亦正式向秦国宣战。

……

秦楚宣战。

天下皆惊。

在原本的魏楚交界处,如今的秦楚边境,两国兵马相互对峙,形势十分紧张。

但也仅止步于此。

因为现在的时节已经进入八月下旬,各地都开始陆续进入秋收阶段。

站在农田中,举目望去,四方皆是金灿灿、黄澄澄的成熟作物,金黄色的谷穗在那微风中摇曳着,十分的赏心悦目。

田间地头,一个个农夫持着简陋的农具,忙碌的进行收割。

在这个以农耕为主的时代,秋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

兵法所云: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若无粮食,就无法进行任何的军事行动,所以古代战争,一般都会选择在秋天。

秋收之后,待到粮食成熟,不需要壮劳力进行耕作收割时,便可派上战场,相互厮杀。

所以秦楚之间,虽然局势紧张,但并没有马上开打。

都是在自己国内紧急抢收粮食,同时征召兵员,修缮兵器城防,储备各种物资,准备迎接接下来的这场惊世之战。

整个秦楚之间,颇有一种风雨欲来的感觉。

魏地的秦军大营。

王贲看着手中一张帛书,这是驻守陈留的右庶长桓昭的上书。

“这位桓军侯说,吾等可趁秋收之时,遣兵攻入楚国境内,割取楚人的粮食,破坏其秋收。此等建议,尔等认为如何?”

军帐中,几个将吏相互对视一眼,其中一人道:“下吏曾听闻法家所言‘春围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陈其宝,以大武摇其本’,桓军侯上书颇合此道,割取楚人的粟稻,作为吾大军的粮食,此策甚妙。”

“甚妙?”

王贲淡淡一笑,桓昭的上书确实可行,毕竟楚国虽然陈兵于边境,但还没有大举征发士卒,其兵力只局限于几个大城,人数也不多。

广袤的楚地到处都是空隙,他若派军前往楚地,割取楚人稻粟,补充自家军粮,确实是一步看上去极有利处的好棋。

“目光短浅之辈罢了。”

王贲不屑一笑。

桓昭所言“秋取其刈”虽然合兵法之道,但那也要看用在什么时候。

普通的小战自然无所谓。

但如今即将开始的伐楚之战,可是一场灭国战争,一场几十万人参与的惊世大战,所需粮秣起码要以百万石来计算,那点抢割的楚人粮食有个什么用处?

反而随意出兵,破坏眼前秦楚平衡的局势,很容易让楚国紧张,提前引发大战。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矣,到时候会出现什么后果,谁也不知道。

举国之战,不可轻举妄动。

他王贲打仗,跟老父王翦一样,也都求一个稳字,这种不知后果的“小利”他可不要。

更别说,此番伐楚的主将又不是他王贲,而是那位还未出关的李信。

他王贲灭了魏国,已经是立下举世大功,如今只需安稳守在魏地,保证此处不出差错,待到李信接班,他便可大功告成的回到咸阳,享受他的荣耀功绩。

何必在这种时候搞这种小动作,一旦弄出大事,惹得秦王震怒,那可才是前功尽弃。

所以桓昭的上书,让王贲嗤之以鼻,并回信斥责对方,让桓昭好好守城便可,勿要去想那些不该他考虑的事情。

陈留城中。

“王贲!”

“一坨狗屎!”

桓昭气急败坏,拿着主营处传回的简牍,只是看了一眼,一双眼睛又要喷出火来。

他狠狠将那简牍砸在地上,因为用力过大,那竹简竟又跳了起来,蹦了老远。

“王贲,你懂个屁的打仗!”

“兵法所云: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你懂不懂?”

“我这计谋合兵法之道,有何不可?”

“定然是因为那赵佗的缘故!”

桓昭咬牙切齿道:“你和李信,为什么都喜欢赵佗那竖子。我要东征魏境,你王贲不准,结果转手就派给了赵佗。赵佗说什么,你都说好。我给你出点好主意,你竟还斥责我多管闲事,我呸!”

“我桓昭出身桓氏名门,也是十多年来久经沙场的老将,多谋多智,哪一点比不过赵佗那竖子了?我出的计谋哪点不好,你不采纳就算了,还如此辱我,可恶!”

桓昭越想越气,忍不住将所有的怒气都发泄到远在咸阳的赵佗身上。

“赵佗,大王亲召回咸阳了不起啊?”

“你当了左庶长了不起啊?”

“我桓昭如今可是右庶长!”

“哪怕到了伐楚之时,我照样压你赵佗一头!”

“下一次见了我,你还是得乖乖问好!”

……

“赵佗。”

秦王政口中低语,手指摩挲着一块简牍,眼中略显犹豫。

在他面前的案上,更是堆满了厚重的竹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竹香味。

“使用赵佗那小子所献的沤肥之法后,今年关中粮食大丰收。秋收虽未完成,但按照治粟内史府的统计,基本上每亩种植粟的下田能多增收一石左右的粮食,中田达到一石半,上田甚至能接近两石。”

“这等功劳,自然该对其赏赐。”

秦王政说到这里,又犹豫起来,金玉之赐,他自然不会吝啬,但是爵位嘛。

一想到这个问题,他又有些头疼起来。

“蒙恬、李由、王离……”

整个秦国年轻一代,这三人是其中的佼佼者。

三人不仅是自身优秀,他们的背后更是有着显赫的背景。

蒙恬、王离是世代将门。

李由的父亲李斯则是当世大才,是他秦王政看中的王佐之臣。

这三人,也是秦国未来的栋梁。

但如今,蒙恬、李由爵为左庶长,王离则只是一个五大夫。

赵佗比李由小了近十岁,比蒙恬小的更多,但爵位却已经和两人平级。

若是赵佗再因为此功,往上升一级,成为右庶长,那可就超越蒙恬、李由了。

会不会升的太快了?

秦王政略显犹豫起来。

身为君王,他需要在朝野之中,维持某种平衡。

他的目光转向一直侍立在侧的男子身上。

赵高虽然职位为中车府令,但因为精通律法,且能写的一手好字。

秦王政经常将他带在身边,咨询其法律问题,或是让其代为起草诏书,颇得宠信。

“赵高,你认为寡人以千镒黄金代替爵位,赏赐赵佗如何?”

千镒黄金!

赵高眼皮一跳,这数字算是非常大了。

要知道王翦灭了燕国,秦王政都只赏赐他黄金五百镒。

千镒黄金,足以让一个人成为整个秦国最顶级的富豪,尽享一辈子的奢侈生活。

但代价却是不能升爵为右庶长。

赵高伺候秦王政的时间很长,自然清楚这位君王内心的纠结。

他略微犹豫后,说道:“臣听说当初商君创制我秦国的军功爵制度时,曾说‘有功者显荣’,以爵位来褒扬功劳,便能让士卒用命,谋臣献智,如此则国家必定强大。我秦国依照此法,褒扬功勋,为有功者升爵,故而天下智士勇将尽归我秦国所有,方能成就今日之霸业。”

赵高说完之后,闭嘴侍立。

他没有明确回答。

但秦王政却豁然开朗了。

他之前纠结于年轻一代的平衡中,反倒忽略了军功爵的核心是什么。

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

是赵高所说的为“有功者显荣”。

爵位,本就是用来赏赐功勋的,秦国上百年来也是严格依照此法,为立功者颁爵赏赐,建立起一个“童叟无欺”的公信力,如此方才能吸引来六国人才,达到今日称霸天下的局面。

军功爵制乃是秦国的强国之本。

秦王可以用特权,给自己宠爱的人赏赐爵位,这是君王的权利。虽然会引起人不满,但不至于动摇制度的根基。

但若是有大功者,却得不到相应的赏赐,那就会让无数人心中震动。

有功者无赏,爵位制度出现问题,国家就会失去了公信力,那还有谁会想着立功,还有谁会为你秦国卖命啊!

赵佗献上的沤肥之法,堪称强国之术,若是这样的功劳都得不到爵位的赏赐,那他下一次,有了好东西还会献上吗?

其他人看到这一幕,还会为秦国献计献策吗?

这其实是在动摇秦国的根本啊!

秦王政再无疑惑。

他颔首道:“你说的不错,寡人意已决矣。”

“大王贤明。”

赵高微微一笑,拱手称赞。

《史记·秦始皇本纪》: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

不谷:不谷,其义或为“不善”,谷者,善也。帝王以不善作为谦词。

是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本为周天子所用,后来周室衰落,诸侯霸主僭用。

《逸周书.大匡》:“王乃召……曰:不榖不德,政事不时”

《史记·韩世家》:“不谷国虽小”

感谢书友你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吗的打赏,以及各位书友的投票支持,谢谢!

今天还有一章,可能会迟一点哦。

(本章完)

第710章 朝鲜第319章 项渠之谋第63章 孤信第346章 计毁赵佗第812章 义士第250章 铚邑第305章 久仰大名第430章 左骨都侯第481章 六王伏辜第182章 宽宏第797章 君恙第456章 滥竽充数第520章 六国城第287章 兵临楚地第828章 帝迎第73章 回应第296章 秦楚砲战第166章 陈馀第579章 千里镜第413章 赵佗伐代第822章 余孽第372章 江东之变第380章 见熊启第237章 东向第633章 鸟尽弓藏第214章 李信策第251章 信至咸阳第277章 公子身份第764章 蚕食第451章 城濮旧地第124章 楚国使者第361章 四面楚歌第181章 城降第625章 昭王先例第717章 婉拒第795章 二代第220章 新思路第211章 心疾第588章 玩弄大将第494章 反对婚事第56章 攻心第677章 自刭第366章 秦楚决战第581章 烤了郦生第637章 坑杀方士第143章 喇叭战术第155章 荥阳第203章 娶妻第845章 落幕(大结局)第788章 家园第601章 守火待狼第366章 秦楚决战第829章 列侯第842章 托孤第363章 韩信倾慕第48章 夺长城第762章 南越王第11章 此乃肉也第752章 项不更第578章 狼王上钩第811章 口音第309章 伏杀秦将第108章 战策第545章 通敌叛国第759章 梅氏第511章 书同文字第99章 忠信之士第91章 父子第467章 死即五鼎烹第253章 京观第285章 王翦伐楚第577章 计划开始第811章 口音第731章 将殁第129章 范雎第109章 隗状 姚贾 尉缭第697章 考校第324章 悬羊击鼓第481章 六王伏辜第214章 李信策第740章 后手第125章 剑履上殿第160章 任嚣第585章 单于妙计第504章 黑龙币第70章 处置第224章 钓鱼第28章 落户第461章 甄城绝境第419章 代军尽殁第339章 大司命第434章 燕王落马第27章 赎罪第597章 单于乞降第630章 主动提议第623章 老父与子第541章 沛地三杰第17章 高佗第265章 刘季娶妻第629章 朝有奸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