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政!
始皇帝这是在自己挖秦国的根基啊!
这是赵佗脑子里的第一想法。
而且相信不只是他一个人这样想。
没看到太尉王贲和将军蒙武等人的脸色,全都变了吗?
甚至秦国朝堂上,属于军功集团的诸位将军都铁青着一张脸。
至于文官列中,也有许多人脸色不好看,他们自然是能看出此项诏令的害处。
不过慑于统一后越发强化的皇帝权威,暂时还没人开口,一双双目光全落在武官前列的武功侯赵佗和太尉王贲的身上。
王翦隐退后,秦国的武将便以武功侯赵佗为支柱,太尉王贲则是门面人物。
赵佗感受到那些期待的目光,对于皇帝赐爵的决定,他心里自然有异议,但好在还有理智尚存,赵佗明智的没有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常言道枪打出头鸟,第一个站出来顶撞,可不是什么好事。
他要看看具体的情况再说。
自从在平舆城外,赵佗强谏李信失败后,就对谏言这种事情越发谨慎起来。
赵佗的目光落到王贲那张刚毅的脸上。
可惜王贲的性格有点像王翦,嘴唇动了动,没开口。
王家父子,讲的就是一个稳字,从不主动冒头。
武功侯和太尉两位大佬不说话。
诸位武将也不好吭声。
另一边文官列中的右丞相隗状,依旧是眼观鼻,鼻观心,装作没这件事。
他年纪已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占个右丞相的位置,只要平安混到退休,他就满足了。
左丞相王绾倒是年富力强,凡事都有进取心,但他眼睛眯了眯,也不说话。
虽然因为之前分封和造纸的事情,他和那些儒生闹了些矛盾,但毕竟和儒家走得近,对于秦国虎狼般的军功爵制度一向不太待见,觉得这不是王者之政,今日皇帝自己乱搞,他没有理由站出来。
御史大夫冯劫眼皮跳了跳,见左右丞相没动静,也就稳住了脚步。
至于廷尉李斯,眉头皱的最深,他是秦国的法家掌门人。
军功爵和法家制度相捆绑,是秦国做大做强的法宝,这方面若是动了,那将损害颇大,于情于理他都该站出来反对。
但刚刚因为儿子被惩罚的事情,他差点成了笑话,这时候站出来未免不适合。而且他侍奉皇帝多年,很清楚这位皇帝的性格,故而李斯同样忍住了。
他相信,会有人开口的。
李斯的目光瞥向旁侧。
朝堂之上,总是不缺谏诤之臣。
果不其然,面对皇帝的话,公卿之中,一个高大魁梧的男人当场站了出来。
“臣赵亥昧死以奏陛下,今陛下并一宇内,踏平胡夷,实是亘古之大功,值得庆贺。然陛下大酺天下,赐民牛酒便可庆祝,何用以爵相赐!陛下如此做法,和昔日孝公所定以功勋拜爵之制度,相悖也!”
主爵中尉赵亥六十多岁,满头白发,身高体壮,说起话来中气十足,此刻站出来高声开口,毫不客气的质问皇帝。
赵佗跟着众人将目光看向赵亥,微微点头。
果然谏诤之事,还是得靠咱秦国老臣啊。
赵亥是昭襄王时代的臣子,历经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以及如今的始皇帝,堂堂四朝老臣,侍奉秦君近五十年,爵位一直累加到大庶长,其资格之老,朝中无人能出其左右。
再加上赵亥性格忠直刚正,名声极好,任职主爵中尉这么多年,从来没人说过他不公。只要赵亥不搞谋反什么的,哪怕他对着皇帝吹鼻子瞪眼,皇帝一般也就笑呵呵的过了,不会太过责怪。
更别说赵亥还是主爵中尉,管理的正是爵位赏赐的事情,皇帝的政令正是他的职责,一旦实行赐爵之事,整个流程都归赵亥管。
所以他确实是朝中最有资格开口说“不”的人。
这个出头鸟,他最适合。
此刻,面对赵亥的质问。
始皇帝高坐帝榻,面色平静。
对于臣下谏阻,他早有准备,也有自己此番行事的逻辑和相应的考虑。
皇帝淡淡开口。
“昔日先君昭襄王,已有非军功赐爵之先例。”
话一出,众人脸色微变。
赵佗略一思索,便知道皇帝说的是什么了。
秦自商君变法开始,一向是以军功拜爵为主。哪怕是文官谋臣获爵,那也一定要立下功勋,或是提出对国家有用的治国大计才行。
对普通黔首大规模的非军功赐爵,更是从来没有过。
一直到了昭襄王时代,却出现了整整两次大规模的非军功赐爵。
第一次是在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秦将司马错攻河内。
魏国惧怕,向秦国献出安邑,秦国驱逐了城邑中的居民,只留下空城一座。然后秦国就在本土招募人民以及赦免罪犯迁往安邑,其中官府给出的条件,除了罪犯可以免罪外,愿意迁徙安邑的黔首还可以赐爵一级。
而第二次大规模赐爵,则是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将白起进攻长平。
那时候,整个长平之战达到最激烈的时期,秦昭襄王为了鼓舞士气,亲自来到河内,赐给整个河内的黔首各一级爵位,同时征调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男子前往长平战场。
这就是秦昭襄王时代的两次大规模非军功赐民爵位。
这两次大规模赐爵,都有其中缘由所在。
第一次是为了招人前往新占据的安邑,加强秦国在彼处的控制力,为了让黔首能够心甘情愿的背井离乡,在异地他乡定居,秦国官府自然是要付出一些代价。
第二次更是在长平之战最关键的时候鼓舞士气,征调青壮支援战场。
秦昭襄王两次大规模的赐民爵位,虽然不是因军功而赐予,但也和战局有关,不至于有多大的副作用。
但这毕竟是违背了有功勋才能赐爵的原则,而且还是大规模的赐给民众爵位,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先例,现在就成为了始皇帝引用的例子。
要是昭襄王不开这个头,始皇帝也不会这么理直气壮。
赵亥是昭襄王时代的老臣,在第二次大规模赐爵的时候,他是亲身经历过的,如今见始皇帝搬出这个例子,顿时吹胡子瞪眼。
他昂首道:“陛下所言昭襄王赐民爵位,此乃为战局而考虑,是对国有益的事情。而且当初赐民爵之事,仅限于迁往安邑的黔首,以及河内之民,受爵人数实则有限。岂有像陛下今日,赐天下民爵一级的事情!臣认为此事尚有不妥,还请陛下再行考虑!”
始皇帝冷冷一笑。
考虑?
他的目光在殿中一扫,他不相信,整个朝堂之上没人奉承圣意。
果然,在皇帝的目光下。
就有人站了出来。
《史记·秦本纪》:二十一年,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四十七年……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