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强干弱枝议迁都(二)

这话问出,王朴沉默了。

不是他无话可说,而是在这种事情上,只能用阳谋,堂堂正正的来。

要知道国内有数十藩镇,外面还有强敌虎视眈眈。

中枢若是行阴谋,即便一时能除去一二隐患,也必定会逼反其余本就心中不安分的人。说不得最后会全国大乱,甚至引入外敌!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便是如此了。

历史上后汉就是被隐帝刘承祐这么玩没了的。

这时候的王朴自然不可能知道这件事,但也明白这个道理。

问题就在于,堂堂正正的阳谋,说到最后都得是真刀真枪的比一番,真理永远在武力投射范围之内。

王朴不能保证自己提出的一些法子不会激反某些节度使,也不能保证朝廷军队一定能顺利平叛,因此只能沉默。

只是官家出言询问,必须给出一个答案。

一番思虑,王朴缓缓道:“方镇之所恃,无非两点,一为钱粮,一为兵将。”

赵元昌只是点头不语。

这都是老生常谈了,别说藩镇,就是一国,所能依仗的也不过就是“钱粮足、兵将精”罢了。

“若需削藩,则需制其钱粮、削其兵将。先帝令各州税赋上输国库,便是制钱粮;如今官家抽调外军建殿前司,便是削兵将,正合其计。”

这话有拍马屁的嫌疑,但赵元昌也只是面色稍动,继续凝神听下去。

果然,王朴开始转折了!

“只是,如今有数州拦截税收,不听调令,难保不会有人依样学样。”

赵元昌面色凝重,点头沉声道:“文伯先生所言的确可虑,只是一来此等军州皆在边疆,一旦动兵,则损耗巨大,路上也会耽搁,平白给了贼人准备时间;二来如今蜀地正乱,也不适合再起战事。”

“此等难处,臣亦知之。”

王朴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就道:“此中难处,臣亦知之。故而现如今当整训亲军,以备来时抚远伐近。”

抿了抿嘴唇,接着说:“臣尝观舆图,现今之重地,一为河北,一为关西。河北之地如臂使指,虽有北敌为害,却无需忧虑将帅不谐。关西之地则不然,节度方镇之数远甚于关东,然中枢居于汴京,军势难抵关西。”

说着,他顿了顿,深吸一口气之后郑重道:“由此,臣请迁都河南府!”

迁都!

这两个字如同惊雷,让赵元昌的呼吸都不由自主地停息了一瞬间。

确实,翻开地图就能看到,现如今周国境内,人烟稠密之处基本上就是沿着河渭一路东去,贯穿关西与河北。

在这一条线上,京兆府、河南府、大名府,三府近乎将此线等分为四段,河南府洛阳城正好就是中点所在。

汴京就在河南府和大名府中间,当初赵鸿运之所以定都汴京,无非是其势力主要在开封。而且当时太原未下,定都汴京能对河北兵事做出及时反应。

至于说漕运、经济,那得等拿下江南之后才会成为影响因素,真要说起来,洛阳在这方面甚至比汴京条件好。

《宋史·列传三十三》中侯赟一条就记载:先是,朝廷岁仰关中谷麦以给用,赟掌其事历三十年,国用无阙。

现在太原已经拿下,北燕背后有契丹牵制,再加上镇压关西藩镇的考量,若真要选的话,洛阳的确比开封合适。

问题在于,迁都洛阳之后,河北兵马必然要有更大的自主权,该如何避免河北重又出现强力藩镇?

好一会儿,他才缓过神来,缓缓吐气:“迁都啊!”

赵元昌目光幽幽:“此事,且先放下。”

王朴也知道,迁都这种事不是说出来就能办好的,因此颔首应下。

殿内静了一阵,赵元昌这才想起自己一开始的目的,索性就直接开口了:“若是将帅可入政事堂,先生以为可行否?”

王朴一愣,随即低头仔细考量。

赵元昌眼中含着期待地看着王朴。

他即位五个多月了,政令下了不少,但却没有一国策性质的政令,如果这件事能成功,那将是他即位以来的第一道国策,是足以传之后世的祖宗成法!

不管是谁,都会想留下一些流传千秋的事迹,赵元昌自然也不例外。

不知过了多久,王朴终于抬起头来:“陛下。”

话音未落,赵元昌肃容端坐,这既是对王朴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皇帝身份的尊重。

“臣斗胆试言,将帅主政,利弊皆有。利者在于安抚将帅,中枢掌控诸军州更为严密;弊者在于将帅携军势而来,焉知其不会借手下军兵擅权乱政?”

赵元昌听了,原本就严肃的面容更加凝重。

若是陈佑在此,就能明白,这涉及到“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的问题。

现在乱世还没结束,王朴这样的文人对这个问题尤为敏感。

当然了,之前冯道三人只将注意力放在权力分配上,不代表他们没想到这一点,而是对自己,对朝堂中枢有信心。

毕竟侍卫亲军战力不俗,现在又有马青组建殿前司,理论上能够镇压绝大多数动乱。

因此只是担心武将争权,而没考虑武将乱政的可能性。

而王朴身处枢密院,接触的多了,自然就多了些警惕。

真要说起来,还是毛同志说得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枪被指挥也好,枪指挥政权也好,两者并非二元对立,而是一而二、二而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你一个中央政权,没有强力兵马,谁还认你是中央?

反过来,你也有兵,我也有兵,你要是没有一个中央的名分,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拿到现在来,朝堂中枢有大义名分,手里也有亲军强兵,不说掌控全国,至少能稳定局面。

王朴担心的是,一旦外藩入京主政,外有兵马,内有名位,不说造反吧,就算是任人唯亲、打压异己,敢不敢将此人撤职查办?办了之后会不会导致地方不稳?不稳了有没有能力迅速解决?

谁知道这些将领入京之后会不会按照官场规矩来?

王朴觉得,这件事一定要仔细权衡。

第一百六十七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六)第六百三章 或可另辟进身阶第三百二十五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十二)第六百五十九章 尔等当为好工具第六百六十四章 人心易变岂可猜第四百三十三章 风雨来袭水龙吟第六百二章 国政定于言语间(二)第五百九十八章 官分清浊又增污第一百八章正月之中再生变第七百十四章 心思各异选大将第五百一章 韩熙载出使求和第四百二十七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十)第三百二十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七)第二百六十五章 别离是为再相逢(二)第五百六十七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二)第四百四十四章 翁婿议政定官途第六百二十一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八)第四百二十八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十一)第四百九十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二)第二百一十八章 前狼后虎当何如(四)第三百八十九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五)第一百六十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九)第二百一十三章 诸事推行隐者来(二)第五百四十五章 纵兽于林起罗网第五百九十三章 请以海军试新制第一百七十四章 新皇登基诸事忙(三)第三百五十三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第五十八章心欲借钱口难开第四百一十三章 欲建新城悔前事第二百二十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二)第六百二十六章 延庆征尘卷银夏(三)第六百三十六章 一朝生变国事动(三)第三百八十八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四)第五百九章 豫章故城烽烟平(三)第六百二十一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八)第五百九十一章 骤起争端余韵响(三)第五百十九章 处处算计无尽时第五百二十三章 君臣情谊值几何(三)第五百六十九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四)第三十三章说朝局双龙争王(二)第四百九十二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四)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打促和掩战意(四)第七百三十七章 破绽之处在一人第二百六十章 为民服务不求夸第四百八十二章 何人欲惹战端起第五百十六章 褒贬尽皆为雕琢第四百五章 富平县内有善人第三百六十一章 穷且益坚志不坠(二)第二百九十一章 不急不缓蕴风雷(二)第六百二十七章 延庆征尘卷银夏(四)第二百二十六章 强干弱枝议迁都(一)第三百八十四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二十)第五百十六章 褒贬尽皆为雕琢第二十九章受人之托忠其事第四百五十八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五)第五百九十章 骤起争端余韵响(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破城小寨诸事杂第三百三十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五)第六百九十三章 乘舟东去拓海疆(二)第四百三十三章 风雨来袭水龙吟第九十章长平故计死士出第二百四十一章 内乱未平外乱起(六)第五百三十九章 真真假假绕云雾第四十六章法不长远心意躁第一百八十四章 为尊者讳争道义第三百五十三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第四百二十四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七)第三百八十七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三)第四十二章论功行赏争不休(二)第二百八十六章 至洛阳如何施为(四)第五百四十四章 内外兼修望紫宸第五百四十五章 纵兽于林起罗网第八十七章蜀中已乱周沈争第五百八十二章 今日青锋且开刃(九)第一百一十章时运所至晋阳下第六百九十二章 乘舟东去拓海疆(一)第四百七十四章 以打促和掩战意(七)第八十八章一日之差失涪陵第一百七十三章 新皇登基诸事忙(二)第三百八十九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五)第七百二十三章 我自蹈险全臣节(二)第二百三十二章 乱起变生杀意浓(二)第六百十七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四)第五百五十八章 新旧之交稳为重(三)第二百四十三章 良马初与伯乐见(一)第745章 大人虎变曰文炳第六百六十五章 为安诸军分新饼第三百一章 勿论贤愚皆可用第五百七十一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六)第三百二十五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十二)第五十九章转遍东京闻兵讯第两百章 将离京先定婚事(二)第一百九十九章 将离京先定婚事(一)第四百六十七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十四)第六百九章 军政尽操六人手第一百五十一章 龙虎齐动风卷云(五)第六百六十七章 一日秋蝉闻风动(二)第四百六十八章 以打促和掩战意(一)第四百二十九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十二)第四百四十七章 名利相诱推物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