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二)

赵元昌思维发散。

哪怕身为中原至尊一国之主,他也想不明白,都是一母同胞的三兄弟,为什么他这个老大和老三子丰在母亲眼中的地位比不上老二子茂。

想着想着,他又想到了自己第三个孩子即将出生,现在已经有了一子一女,不知道这第三个会是男孩还是女孩。自己可不能像老母亲这样偏心,要一视同仁才好。

想到两个听话乖巧的孩子,赵元昌嘴角不自觉地露出温暖的笑容,但很快就被杜太后的哭声打断。

舒了口气,赵元昌压抑着不快,轻声解释道:“好叫娘娘知晓,二哥三哥皆是成年男丁,等闲入不得宫闱。若是娘娘时时召见,怕是要引得御史言官弹劾二哥三哥了。”

听到这话,杜太后停下哭声:“那也不能一年只见一次吧?大哥你操劳国事,我这老太太养了三个儿子,哪知道到老了反而是孤零零一个人。要是这样,不如叫我搬出宫去同二哥一块住得了!”

太后搬出宫去同舒侯住,这是打的杜太后的脸,还是打的他赵官家的脸?

好在这几年赵元昌已经习惯杜太后时不时的肆意刁难,忍住心中怒火,呵呵笑道:“娘娘说笑了,哪有长子继承家业反而把母亲赶出去的道理?”

杜太后又是潸然泪下,哭了一阵见赵元昌没反应,只得啜泣着道:“那大哥你给二哥一个职事,好叫他能多入宫来看看我。”

又是这个要求。

赵元昌一皱眉,正要拒绝,突然听杜太后道:“那个大宗伯不是还空缺么,正好可以叫二哥去做嘛。”

大宗伯,现在的名字叫宗正寺卿,主管宗正寺。而宗正寺诸官历来多选择宗室充任,前一任宗正寺卿是赵鸿运远房堂亲,去年因病卸任之后宗正寺卿一职空缺至今。

问题是,久在深宫的杜太后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

赵元昌可不记得自己和杜太后说过宗正寺的事情。

想到此处,赵元昌笑着问道:“不知娘娘从哪得知的消息?”

听他这么问,杜太后动作一滞,随即借拭泪遮掩面容,有些急切地解释道:“也不是谁告诉我的,只不过许久不见宗伯过来,遣人问了一下才知道。”

“原来如此。”赵元昌点点头,“儿子正愁着无合适人选,便听娘娘所言,叫二哥来做这个大宗伯。”

见他应承下来,杜太后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话说到这里,赵元昌也没有继续留下来的心思了。若不是为了在诸臣民面前表现皇家慈孝,他根本不想来听杜太后絮叨哭诉。

远离杜太后寝宫,赵元昌突然吩咐身边宦官:“叫童谣和李楼到观文殿见我。”

说罢,他自往观文殿行去。

洛阳的这个观文殿,是隋炀帝设立的藏书之处,相当于皇家图书馆,在隋时共计有藏书三万七千卷——可惜大多亡佚,留存下来的只有十之一二。

赵元昌迁都洛阳之后,重新启用了观文殿书库,设立观文殿学士专门管理书库,诏令全国州县上贡典籍经册,到现在总算让书库不那么寒碜。

离书库还有几步路,侍候观文殿的几个宦官拎着衣摆一路小跑过来,麻溜的拜倒在路旁:“奴等恭迎官家!”

“起来罢。”赵元昌甚至没正眼看他们,一边朝前走一边问道,“杨学士呢?”

“回官家的话,杨学士在抄书,奴已经叫人去喊了。”

回答的是领头的一个宦官,他爬起来之后一脸谄笑地挤到赵元昌身边,恨不得帮赵元昌托着靴子,即便赵元昌根本没看他。

一路来到观文殿正门,赵元昌没有进殿,而是拐进一间书室,刚迈步进门,庭院内就有小宦官拉下机关,墙上跃下几个木头造物,一阵轻微的咔咔声响起,书室四周窗幔缓缓拉开。

这是一种名字叫“飞仙”的机关,作用就是拉窗帘。优点是一次能把整个房间的窗帘都拉起来,不耽误官家读书写字;缺点也是一次性把整个房间的窗帘都拉起来,毕竟这东西不太好做,所以一般都是控制整个房间,基本上也就在书房这类地方使用。

跟着他进书室的也就一个随身侍奉的小宦官,这宦官注水研墨,备好笔墨纸砚,问明赵元昌没有需要取用的书籍后便躬身退到门外等着。

他刚出去,一个二十多不到三十的绿衣官员就来到了门口。

这官员没有直接进去,而是站在门口整理好衣冠,然后朗声道:“臣,朝散郎,秘书郎,观文殿学士,杨子任请见!”

“进来吧。”

话音未落,杨子任大踏步走进书室,朝向赵元昌郑重一揖:“参见官家!”

杨子任是嘉定二年春闱进士,学识自不必说,而且仪表丰伟,让人看到就心生亲近。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赵元昌也不例外,看到美好的事物总是令人心情愉悦。他也少了些刚刚在杜太后面前的阴郁心情,笑呵呵问道:“不必多礼,涧西最近在抄什么书啊?”

“回官家,青州送来了汲冢书卫束本,臣准备抄录一边之后令人校对。”

汲冢书就是《竹书纪年》,卫束本是指永嘉前后卫恒、束皙考证校对的版本。巧合的是,当年卫恒束皙二人也是在秘书监任职。

“哦?”赵元昌来了兴趣,“就是那个所载之文颇异《史记》的《竹书纪年》?”

“正是。”杨子任面色如故,“其上多有悖于诸史之言,尚不知其是否为正本。”

“这样么。”赵元昌本还想现在看一看的,听到杨子任这么说,便打消了心思,“我会令人多方搜寻此书,你多比对比对。”

“是。”杨子任点头应下,“臣亦在寻古籍引用汲冢书者相比对,恐一人之力难以竟全功。”

“无妨,秘书郎僚属你尽可驱使。”

正说着,李楼到了,赵元昌便将杨子任打发走。

李楼站在书桌前,低头不语,等待吩咐。

“李楼。”

“奴在。”

赵元昌缓缓道:“你可知道舒侯这段时间同什么人有往来。”

六百七十六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六)第三百三十八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三)第七百十七章 汉皇终究屈贾谊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打促和掩战意(四)第三百三章 你猜我猜巧不巧(二)第五百四十一章 陈将明举贤不避仇第六百七十九章 剪尽病木待新春(三)第一百七十五章 新皇登基诸事忙(四)第三百八十八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四)第二百二十四章 利字当头乱接踵第六百七十三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三)第四百九十六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八)第一百八十五章 君臣交手政局变第一百六十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九)第四百三十七章 坐京兆放眼天下(一)第五百二十七章 两府生变宰相换第二百五十九章 百足之虫难尽灭第四百八十五章 使者一言乱心绪第七百十三章 农事从来不简单第二百四十三章 良马初与伯乐见(一)第三百十九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六)第一百八十七章 人心浮动议改制(一)第三百三十六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一)第三百十八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五)第四百七十八章 故友初至论道德第一百二章冯道再试寻暖靴第一百四十一章 未知陛下欲乱国第三百二十七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二)第四百四十六章 闲谈军政论优劣(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五)第五百九十一章 骤起争端余韵响(三)第三百五十五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二)第二百三十章 战斗已起押何方(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五)第四百九十四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六)第八十三章 枕头之风威力大第八十章路途漫漫欲拜师(一)第六百九十二章 乘舟东去拓海疆(一)第六十四章战事不顺布闲棋第五百七十四章 今日青锋且开刃(一)第四百三十五章 大乱之后诸事繁第一百九十一章 罢相方始乱迷离(二)第二百一十八章 前狼后虎当何如(四)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风源自湘潭起(一)第二百五十七章 放榜闹事为哪般(一)第六百四十六章 世间多有无奈事第六百二章 国政定于言语间(二)第二百七十五章 两姓永结秦晋好(一)第二百五十二章 初开府试网英才(二)第九章城头观兵反意坚第五百三十七章 若逢板荡该如何第五百九十一章 骤起争端余韵响(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十)第四百四十一章 天下朝集聚洛阳(三)第五百二章 论立场章鹏施计第三百八章 新知府有新气象(一)第二百六十二章 文武相易宰相定(二)第四百一十八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一)第七百三十七章 破绽之处在一人第三百五十三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真十)第五百七十六章 今日青锋且开刃(三)第五百六十章 新旧之交稳为重(五)第七百二十七章 片瓦尺土不可弃(二)第二百六十二章 文武相易宰相定(二)第三百四十八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五)第六百十四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一)第四十三章争权夺利心思重第三百四十五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二)第八十四章蜀地一乱三国动第五百八十九章 骤起争端余韵响(一)第五百六十七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二)第二十章月下争渡一线天(八)第七百二十五章 幸而黑白总分明第四百七十五章 宁行仁城头质问第四十九章君臣问对定计策第五百九十八章 官分清浊又增污第二百五十四章 初开府试网英才(四)第一百一十八章一顿操作猛如虎(二)第五百九章 豫章故城烽烟平(三)第二百三十六章 内乱未平外乱起(一)第六百三十七章 看天下舍我其谁第二百八十二章 潜行入洛见下官(三)第二百二十六章 人生巅峰小婴孩第四百四十四章 翁婿议政定官途第四百七十六章 如临深渊寻正途第四百五章 富平县内有善人第二百九十一章 不急不缓蕴风雷(二)第六百五十六章 决断之重一肩担第六百五十二章 银夏战事可定矣(四)第四百九十五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七)第六百四十三章 赈灾当以何为先第四百四十章 天下朝集聚洛阳(二)第二百五十七章 放榜闹事为哪般(一)第748章 敢请长缨安军心第二百七十四章 日常寡淡多如水(三)第四百三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一)第二百六十章 为民服务不求夸第九十一章局面僵持如鸡肋第六百五十八章 造化弄人御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