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争权夺利心思重

南平军事就这样了,按照赵鸿运所说,南平军事几乎是全权托付给赵元昌,权力大增的同时,风险也相应变大。

接下来是南平三州文官的安排,现在是一府二州了,一个府尹两个刺史,外加佐贰官、属官,又是一大批位置。

普通府的府尹一般是从三品,像开封府、河南府这样的重点区域,府尹又称府牧,列为从二品。只是不知这新设的江陵府会被定为哪一级。

对于政事,枢密院二人很知趣地闭口不言,而政事堂三人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此时也都保持沉默,一时间简贤讲武殿内就这么安静下来。

好一会儿,赵鸿运才开口道:“江陵府尹定为从二品,暂不任府尹,你等推荐一个知府出来。”

这意思就是要安排一个从三品的权知江陵府事了,如此一来,合适的人选就多了。

周袭唐制,六部尚书正三品,各部侍郎正四品,卡在四品升三品的绯衣高官不要太多。

即便是同为从三品,外放掌一府之地也也是很好的资历。当然,有些人宁愿待在京城当一个憋屈小官,也不愿为一封疆大吏,这就是另一番考量了。孰优孰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只是稍一停顿,朱庆尧便开口道:“陛下,臣推荐吏部右侍郎冯玉。冯玉此人为人谨慎,定能辅佐秦王处置好江陵府事!”

听到这个名字,孙启祥一阵皱眉。

前面已经说过,他这个首相权力可能还比不上自己的两位副手。名义上是总揽政事堂,实际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都被苏逢吉和朱庆尧分了。

其中吏部、礼部、兵部这三部尚书都倾向于朱庆尧,户部、刑部、工部则归属苏逢吉负责。

还有一个独立于六部的三司,由参知政事任三司使,名义上是对他孙启祥负责,实际上三司有事一般都是直奏陛前。

他作为首相,对六部三司的影响力也就全靠安插在各部门的人手了,刚巧,吏部右侍郎冯玉就是孙启祥的人。

朱庆尧怎么会推荐孙启祥的人呢?难道他老糊涂了?

非也!之所以想将正四品的冯玉推上从三品,其目的是将孙启祥埋在吏部的钉子排开,从而换上他的人。

且吏部掌管全国文官考核升迁,权力之大以至于吏部尚书被称为天官,吏部的两位侍郎俱为正四品上,比其它五部的侍郎高了一阶。

还是那句话,究竟是吏部侍郎好,还是江陵知府好,见仁见智吧。

但对孙启祥来说就不一样了!他想要保持对吏部的影响力,要么将冯玉留下,要么找人接了冯玉留下的空位。

两相比较之下,还是留下冯玉比较简单。

是以,孙启祥立刻开口反对:“朱相所言不妥,这冯玉担任吏部右侍郎不过一年,一考都没完成,怎么能骤然升迁?”

朱庆尧严肃道:“孙相公此言差矣!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冯玉在吏部一年多,也做成了不少事,吏部上下无不对其交口称赞。此等能人,正该简拔,以为榜样。”

这差不多就是指着孙启祥鼻子骂了:你丫提拔的这个冯玉,天天在我管的吏部搞事,吏部尚书都跟我反映过很多次了!

孙启祥摇头道:“正是因为如此,才不能仓促调走。冯玉已经证明了自己在吏部能干好,一年下来正是熟悉了人事,就要放手大干的时候。此时调走,新来之人又要重新熟悉,岂不是耽误吏部之事?”

说着,孙启祥朝赵鸿运拱手道:“且吏部乃主我大周官吏升迁、考评,最为重要,岂能因这冯玉一人升官,置我大周数万官员前途于不顾!”

朱庆尧刚要开口反驳,一直旁观的苏逢吉突然开口道:“孙相公所言有理!既然冯玉在吏部侍郎的位子上干得好,且其还未满一考,那便让他继续干下去。总不能负责考核天下官员的吏部出了一个特例吧?”

虽然不明白苏逢吉为何要帮自己说话,但孙启祥还是迅速点头道:“此言有理!”

只听苏逢吉接着道:“要说江陵知府的人选,我倒恰好知道一个合适的,以翰林侍郎知齐州事的吕施彦,此人历任礼部右侍郎,调任齐州知州也即将三年。且此人在齐州任上风评不错,吏部考评据说也是上中,定能胜任江陵知府之职。”

此话一出,孙启祥立刻就明白了。

当过礼部侍郎,还能被吏部考评为上中,这妥妥的朱庆尧的人啊!

只是齐州乃是上州,上州刺史为从三品,一半都是遥领。就算是实职,那也是参政级别的外放。而知州要是不加散官的话,也就是正四品下。

搞不懂苏逢吉要这个位置作甚。

不过,这不妨碍他附和:“若是果真如苏相所言,这吕施彦不失为一个恰当的人选。”

“不妥!”反应过来的朱庆尧立刻反驳。

然而,赵鸿运却仿佛对此人很有兴趣,他看向朱庆尧问道:“朱卿,这吕施彦果然如此吗?”

朱庆尧听到这话,面色一苦,又立马恢复正常:“好叫官家知晓,吏部考评此人确实为上中。”

赵鸿运听后,若有所思地看了看几人,当即拍板道:“行,那就这吕施彦吧!政事堂稍后拟敕。”

“谨遵陛下之命!”

政事堂三人又是一齐应下,只是三人心思各不相同罢了。

说完了最重要的江陵府府,赵鸿运仿佛意兴阑珊了,摆手道:“如果没事了,今次就到这里吧。其余官员政事堂拟好名单交给我就好。不过,归、峡二州,先按中州来定,只安排知州,不安排刺史。”

“是!”

皇帝都这么说了,五人连忙起身告退。

走出简贤讲武殿,五人同行一段路程,孙启祥突然道:“今晚我欲设宴,不知诸位有没有空闲?”

“始瑞兄设宴,我自然是要去的!”苏逢吉当即道。

而朱庆尧却冷着脸拱手道:“某今晚还有事,便去不得了。”说完,甩开袖子就走,也不等其他人。

孙启祥也没在意,只是拿眼看着杨邠。

杨邠略一考虑,便道:“某自会到。”

见杨邠同意了,史肇庆自没有不去之理,于是,就这么定了下来。

第六百八十四章 功名只向马上取(一)第五百五十三章 天子非无舐犊情(六)第三百八十三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十九)第一百八十二章 道旁迎师北疆变第二百二章 下车伊始危机藏(二)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仪镇内议投周第四百九十八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十)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急不缓蕴风雷(四)第一百一十四章欲建功再攻遂州第三百九十一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七)第三十章收殓遗骸空余悲第三百八十三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十九)第三十一章归州之行当谨慎第三百四十二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七)第三百一章 勿论贤愚皆可用第三百三十一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六)第五百四十四章 内外兼修望紫宸第五百七章 豫章故城烽烟平(一)第一百七十六章 典礼毕诏书频出第一百四十章 蜀地四分无藩镇第四百一十二章 薛小乙力拒盗匪第一百三十九章 勾心斗角汴京城第四百三十九章 天下朝集聚洛阳(一)第一百六十五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四)第二百二十六章 强干弱枝议迁都(一)第六百五十六章 决断之重一肩担第一百三十八章 献民献疆蜀国亡第一百一十二章君子报仇不怕晚第二百九十八章 真理堂中谈为政(一)第十七章月下争渡一线天(五)第一百五十四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三)第二百四十一章 内乱未平外乱起(六)第二十七章措手不及担重任第一百一十章时运所至晋阳下第一百九章诸将逼宫围太原第六百七十三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三)第六百十三章 此事应当作何解第二百一章 下车伊始危机藏(一)第四百五十八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五)第十一章 泼天大功接不接第六百八十四章 功名只向马上取(一)第六百九十七章 乱云遮蔽洛阳城(三)第六百四章 各有安排待时变(一)第三百八十六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二)第五百八十三章 今日青锋且开刃(十)第一百一十四章欲建功再攻遂州第五百二十三章 君臣情谊值几何(三)第五百十一章 豫章故城烽烟平(五)第六百六十九章 一日秋蝉闻风动(四)第七百二十一章 谁可妄自言忠义(二)第五百十二章 豫章故城烽烟平(六)第六百四章 各有安排待时变(一)第六百七十五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五)二百八十七章 事事皆起更当稳(一)第五百七十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五)第六百八十三章 剪尽病木待新春(七)第六百十七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四)第五百二十三章 君臣情谊值几何(三)第二百九十四章 不急不缓蕴风雷(五)第六百六十八章 一日秋蝉闻风动(三)第三百二十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七)第五百十三章 悔不该旁生心思第七百一章 明志立旗且随风第五百十八章 池静亦有暗流涌第七十六章甘为细作可信否第六百五十一章 银夏战事可定矣(三)第五百三十五章 说诸葛皆是忠臣第五百九十五章 道不同各退一步第四百四十六章 闲谈军政论优劣(二)第五百三十八章 空穴来风必有因第四百一十七章 关内之地乱将起第一百五十三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二)第二十五章商议军机或可用第一百一十二章君子报仇不怕晚第五百三十一章 内举贤德不避亲第五百二十五章 君臣情谊值几何(五)第二十八章议定诸事行忠义第六百二十二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九)第六百五十七章 灾情之下有奇人第六百六十八章 一日秋蝉闻风动(三)第三章此身何所存(一)第二百六十六章 别离是为再相逢(三)第三百六十六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二)第三百四十四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一)第二百二十七章 朝堂微操总是迟第一百三十五章 两战皆胜事渐明第五百三十七章 若逢板荡该如何第一百一十三章攻石镜首战得胜第四百七十七章 辽事暂令朝争落第一百九十七章 两手准备终定音(二)第五百十六章 褒贬尽皆为雕琢第六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事定于一(四)第六百八十七章 功名只向马上取(四)第六十六章置之死地而后生(一)第三百八十四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二十)第一百三十八章 献民献疆蜀国亡第六百二十七章 延庆征尘卷银夏(四)第五百一十章 豫章故城烽烟平(四)第四百一十九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二)第一百八十一章 当立殿前两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