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如此行事意何为

“正是。”陈佑轻轻点头,不等赵元昌再次开口,便将两人谈话的内容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同时,也没忘了把自己被坑的那段经历说出来,最后说道:“属下认为,此人心思无法探知,可信与否还是两说。”

赵元昌考虑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开口道:“黄庶子乃是我招降的,如今他欲投靠于我,岂有不见之理?”

说着,看向陈佑道:“既然黄庶子同将明乃是故交,便由将明代孤联络一番。”

既然赵元昌做下决定,陈佑不论是何想法,都得答应下来。

两人正聊着,秦王家令童谣突然拿着一封文书走进书房:“殿下,王先生自江陵送来的书信。”

“文伯来信?速速拿来我看。”赵元昌听到之后,有些急切地站起来。

童谣连忙快步送到他桌前。

陈佑将这一番动作看在眼中,亦起身道:“既然大帅有事,属下便先告退了。”

赵元昌刚拆开信,听到陈佑的话之后,朝他道:“将明稍安,等下有事相商。”

听了这话,陈佑也只得坐下。

抬眼望去,只见赵元昌目光在信纸上移动,眉头渐渐皱起。陈佑不由好奇王朴在信中究竟说了何事。

也不知过了多久,赵元昌终于放下信纸,皱着眉想了好一会儿,才对童谣道:“令歌,你去把胡功曹请来。”

童谣应声退下,只是赵元昌还是没跟陈佑说明到底是何事,看来是准备等胡承约到了再一齐说了。

陈佑心中有了计较,便端坐在椅子上默默思量。

要说此时能让赵元昌皱眉不已的事情,要么是江陵知府吕施彦趁机在都督府安插人手,要么是争储之事。

若是一般人,那十有八九就是说的前面一件事了。但王朴的话,那就说不准了。

虽只是短短一个多月的相处,但陈佑感觉王朴属于那种一叶落而知秋的人,心思细腻、目光毒辣,说的就是他。

这段时间赵元昌肯定有同王朴通信,若说王朴通过赵元昌信中所述的一鳞半爪判断出什么,陈佑是一点也不奇怪。

不多时,胡承约走进书房。

待他行礼坐下之后,赵元昌开口道:“文伯来信,言若储位不定,当尽早南归。”

果然是争储之事!

陈佑当即开口问道:“敢问大帅,文伯先生信中可说了缘由?”

胡承约也看向赵元昌,想知道原因。

“信中言,我监国失当,恐官家心中不满,而开封府搅动风云,亦惹厌烦。故而此时自请归去,可全尽忠体国之情,亦有为父消忧之意。”

听了赵元昌的话,陈佑同胡承约对视一眼,之后便听胡承约道:“若果真如此,岂非是我等计策坏了殿下之事?”

他这说的是他们两个建议赵元昌直接把事情闹大,好牵扯到荆王的人。

这种说法陈佑可不会承认,当即反驳道:“正相反,在我看来,正是因此事牵连甚广,甚至影响到官家北伐,这才能拖开封府下水。”

不过这种因果关系的辩论,还是不要深入地比较好,免得赵元昌听着听着就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就糟了。

故而,说完那一句,陈佑立刻朝赵元昌拱手道:“大帅,属下以为,文伯先生所言可行。”

却听胡承约道:“虽此言可行,但何时行之,却需好生思量。”

听了这话,赵元昌却有些好奇:“德俭有何见解?”

胡承约拱手道:“殿下乃荆南大都督,都督七州之地,手握二十万兵马,更有长山公、李奉圣这样的将帅之才辅佐,可谓强镇矣!”

陈、赵二人皆是颔首赞同,虽然这二十万人有水分,战兵不过十万人左右,但也算是一个比较强力的节镇了。

只听胡承约接着道:“然殿下新婚燕尔,便欲归军中,所欲者何也?”

此话一出,陈佑悚然一惊,随即看向赵元昌,只见他重又眉头紧锁,抿唇思量。

好一会儿,才听赵元昌缓缓开口道:“不若吾请为官家视事如何?”

本来还没想到什么好的解决办法的陈佑听到赵元昌的话,突然灵光一闪,遽然开口道:“大帅可还记得曾请官家赐傅、友?”

“我自是记得。”赵元昌随口回了一句,突然顿了一下,迟疑着问道:“莫非......”

见他也想到了,陈佑点头道:“正是如此!”

赵元昌不由抚掌笑道:“将明此计甚妙!”

见他俩在这打哑谜,胡承约不由奇道:“陈司马所言何计?”

陈佑笑着看了胡承约一眼,也不答话,等着赵元昌解释。

只听赵元昌笑道:“将明乃是让我再次请赐傅、友。”

“这......”胡承约沉吟一番,突然眼前一亮,不由赞道:“确为妙计!”

见他如此表现,赵元昌便知他也想到了,不由畅快笑起来。

二十四日,秦王赵元昌上书言:监国方知事难,才疏学浅以致朝局混乱,欲替君父分忧而不成。臣闻王当有傅,掌傅相赞导而匡其过失,亦当有友陪侍规讽。今秦王府中傅、友空置,欲学而不得,盼谏而不有。故请陛下怜臣尽忠报国拳拳之心,赐傅友以相之、匡之、讽之、谏之。

当日,官家下诏抚慰秦王,同时敕命政事堂择适当人选,充为秦、荆、宁三王之友。

二十五日,冯道回京,官家遣秦王郊迎。

当日,冯道入宫问对,留宿禁中。

二十六日,下制冯道加开府仪同三司,敕命为秦王傅。

此命一出,一石惊起千层浪。

这可是冯道啊!

竟然当了秦王傅!

最重要的是,开府仪同三司乃是从一品,而王傅只不过是从三品。

让从一品的冯道去当从三品的秦王傅,这是意味着秦王要胜出了吗?

然而,还不等众人消化这个消息,宫中又敕命国子博士池陌为荆王傅。

这池陌不是冯道这等出名的人物,但是他有个老师,叫孙启祥!

没错,正是支持秦王赵元昌的那个前任首相、现任西京留守孙启祥。

这一下是真的看不懂赵鸿运究竟是何想法了。

第二章今夕是何年第二十七章措手不及担重任第一百三十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七)第三百五十六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三)第四十六章法不长远心意躁第二百九十章 不急不缓蕴风雷(一)第三百十二章 百年大计在教育(一)第六百五十七章 灾情之下有奇人第三百四十六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三)第四百五十三章 父子分别稚子哭第四百三十六章 为寻钱粮出新策第一百七十九章 陈将明初入枢府(二)第六百六十四章 人心易变岂可猜第五百一十章 豫章故城烽烟平(四)第七百四十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二)第六十六章置之死地而后生(一)第六百六章 看江山谁主沉浮(一)第一百一十九章一顿操作猛如虎(三)第二百九十六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二)第九十六章治民抚兵制度齐第五百六十八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三)第九十六章治民抚兵制度齐第七十六章甘为细作可信否第五百四十章 忠于王事举贤良第六百二十七章 延庆征尘卷银夏(四)第六百二章 国政定于言语间(二)第二百九十九章 真理堂中谈为政(二)第二百五十一章 初开府试网英才(一)第一百八十章 陈将明初入枢府(三)第三百九十三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二)第六百二十七章 延庆征尘卷银夏(四)第三百八十四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二十)第三十五章快马兼程赴归州第三百十八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五)第四百六十七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十四)第六百二十四章 延庆征尘卷银夏(一)第六百九十一章 一元始建新风至第五百四十二章 识大局治安创收第三百五十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七)第六百六十二章 谁料竟会遭背刺第四百八十七章 旧人只听新人笑第四百七十九章 心在战事轻政争第一百二十五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二)第四百四十一章 天下朝集聚洛阳(三)第三百二十七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二)第三百九十二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一)第三百六十七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三)第一百二章冯道再试寻暖靴第八十九章心意定孤身渡江第六十五章套路从来得人心第一百九十二章 罢相方始乱迷离(三)第四百一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第一百三十四章 雨中攻城变故起第六百九十八章 乱云遮蔽洛阳城(四)第六百四十五章 此战须有终结日第六百三十三章 延庆征尘卷银夏(十)第二百七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三)第五百七章 豫章故城烽烟平(一)第六百二十九章 延庆征尘卷银夏(六)第六百九十八章 乱云遮蔽洛阳城(四)第六百四十五章 此战须有终结日第二百五十六章 初开府试网英才(六)第一百一十二章君子报仇不怕晚第一百七十七章 各有算计乱纷纷第三百五十六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三)第五百八十九章 骤起争端余韵响(一)第二百三十七章 内乱未平外乱起(二)第六十五章套路从来得人心第四百五十五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二)第五百五十五章 天子非无舐犊情(八)第一百一十二章君子报仇不怕晚第一百九十四章 罢相方始乱迷离(五)第五百九十四章 新风起时动微末第三百十七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四)第三百五章 空辩不若实为证(一)第五百七十一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六)第二百一十八章 前狼后虎当何如(四)第六百九十八章 乱云遮蔽洛阳城(四)第十六章月下争渡一线天(四)第四百八章 鲜血淋漓投名状第五百二十七章 两府生变宰相换第五百五十一章 天子非无舐犊情(四)第三百二十二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九)第五百二十八章 谈授官书院生颓(一)第三百一十章 新知府有新气象(四)第四十二章论功行赏争不休(二)第四百二十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三)第五百六十二章 天下兵马谁为主(一)第五十章突如其来召回京第五百五十六章 新旧之交稳为重(一)第三百三十五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第七百十一章 顺势而为埋荆棘第一百七十章 苦寒飞雪春已近(二)第九十八章仿若汉末汉中反第四百五十四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一)第四百二十三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六)第六百十一章 又是一年乾坤新第一百六十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九)第六百三十二章 延庆征尘卷银夏(九)第五百三十二章 东宫所学是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