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党内法规_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依规管党治党建设党的要求,必须有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保证,把“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用纪律和规矩管住大多数”落到实处,做到有规在先、抓早抓小,使全体党员、干部严格执行党规党纪,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2015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巡视工作条例》)。《巡视工作条例》是党内监督之利器,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依规依纪管党建设党的有力制度保障。

党中央高度重视巡视工作,自党的十六大正式开展巡视工作以来,巡视制度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完善,中央和省区市创造积累了很多有效经验和做法。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作出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形成了“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围绕‘四个着力’,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做到巡视全覆盖、全国‘一盘棋’”的中央巡视工作方针,涉及巡视定位、内容、方式、责任、成果运用、整改和体制机制等各个方面,有力推动了巡视工作深入开展,巡视效果明显提升。巡视已经成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平台,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重要方式,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监督的重要抓手,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有力支撑。实践证明,中央巡视工作方针是新时期巡视工作总的遵循,必须以法规制度形式确定下来,一体贯彻落实。

一、巡视工作的主体责任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各级党委承担主体责任。在中央的示范、带动和督导下,省区市党委普遍建立健全党委常委会具体研究巡视工作,“五人小组”及时听取巡视情况汇报制度,“五人小组”会议材料向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备案;省区市党委书记履行巡视工作主体责任意识不断提高,直接赴巡视机构深入调研,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关心、过问、指导巡视工作已成常态。为进一步督促落实主体责任,《巡视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开展巡视工作的党组织承担巡视工作的主体责任”,强调“派出巡视组的党组织应当及时听取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情况汇报,研究并决定巡视成果的运用”,并将“派出巡视组的党组织领导巡视工作不力,发生严重问题的”纳入责任追究范围。

二、巡视工作领导体制和机构设置

《巡视工作条例》改进了巡视工作领导体制,明确要求“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应当加强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巡视工作的领导”。这一规定,将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对省区市巡视工作原“指导”关系改变为“领导”关系,是巡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重大创新,为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督促省区市党委和巡视机构落实巡视工作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执行中央关于巡视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中央要求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提供了法规依据。

《巡视工作条例》对加强巡视机构建设也提出了具体措施。一是针对省区市党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设置不统一、工作不规范的实际,规定“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同级党的纪律

检查委员会书记担任,副组长一般由同级党委组织部部长担任”,同时对领导小组工作职责作出新的规范;二是为解决省区市巡视办的级别不统一、设置比较混乱、职能发挥不到位等问题,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党委工作部门,设在同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同时赋予巡视办“统筹、协调、指导巡视组开展工作”的职责;三是落实组长不固定、一次一授权要求,强调“巡视组组长根据每次巡视任务确定并授权”。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中央对巡视机构建设的部署要求,符合巡视工作实际,使巡视工作的组织基础更加坚实。

三、巡视范围和内容

《巡视工作条例》对落实巡视“全覆盖”要求作出了具体规定。一是在“总则”中,将“对所管理的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进行巡视监督,实现巡视全覆盖、全国一盘棋”作为中央和省区市党委以及巡视机构总的目标和任务。二是按照全覆盖要求,对巡视对象和范围作了重新界定,在中央巡视组对省区市四套班子开展巡视的基础上,将“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党组主要负责人,副省级城市党委和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党组主要负责人”以及“中央部委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中央国家机关部委、人民团体党组(党委)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中央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纳入中央巡视范围,对省一级巡视对象和范围也作了相应规范。三是为保障实现全覆盖,切实加快巡视进度和节奏,增强巡视威慑力,规定“派出巡视组的党组织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针对所辖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问题或巡视整改情况,开展机动灵活的专项巡视”,巡视方式与全覆盖要求相适应。

中央强调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使纪律立起来、严起来、执行到位,既是对纪委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的根本要求,也是开展巡视监督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的重大创新就是聚焦“一个中心”、围绕“四个着力”。根据《巡视工作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巡视组对巡视对象执行《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遵守党的纪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等情况进行监督,着力发现以下问题:(1)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存在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拉帮结派等问题;(2)违反廉洁纪律,以权谋私、贪污贿赂、腐化堕落等问题;(3)违反组织纪律,违规用人、拉票贿选、买官卖官,以及独断专行、软弱涣散、严重不团结等问题;(4)违反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问题;(5)派出巡视组的党组织要求了解的其他问题。这条规定紧扣党的“六大纪律”,深化“四个着力”,盯住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问题,既解决了巡视内容过于宽泛问题,又做到严格用纪律衡量规范党员干部行为,同时也与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相衔接。

四、巡视工作方式和权限

《巡视工作条例》从有利于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出发,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些行之有效的创新做法充实进来,增加了“抽查核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情况”“向有关知情人询问情况”“开展专项检查”等方式,对原条例规定的受理信访、到有关地方(单位)或者部门了解情况、提请有关单位协助等三种方式进行了修改。根据《巡视工作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巡视组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开展工作:(1)听取被巡视党组织的工作汇报和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2)与被巡视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其他干部群众进行个别谈话;(3)受理反映被巡视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和下一级党组织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问题的来信、来电、来访等;(4)抽查核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情况;(5)向有关知情人询问情况;(6)调阅、复制有关文件、档案、会议记录等资料;(7)召开座谈会;(8)列席被巡视地区(单位)的有关会议;(9)进行民主测评、问卷调查;(10)以适当方式到被巡视地区(单位)的下属地方、单位或者部门了解情况;(11)开展专项检查;(12)提请有关单位予以协助;(13)派出巡视组的党组织批准的其他方式。其中,“派出巡视组的党组织批准的其他方式”属于授权性条款,进一步拓宽了巡视工作发现问题的途径。这些工作方式为巡视工作发现问题提供了有力武器,同时也意味着赋予了巡视工作更大权限,这就需要加强对巡视工作本身的规范。为此,《巡视工作条例》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巡视组“依靠被巡视党组织开展工作,不干预被巡视地区(单位)的正常工作,不履行执纪审查的职责”, “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对巡视工作中的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巡视工作领导小组请示报告”,并将“工作中超越权限,造成不良后果”列为对巡视工作人员责任追究的情形。

五、运用巡视成果

巡视成果运用事关巡视制度的严肃性和生命力。《巡视工作条例》按照中央要求,总结实践经验,对成果运用要求更严格、规定更具体:一是明确派出巡视组的党组织职责。规定“派出巡视组的党组织应当及时听取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情况汇报,研究并决定巡视成果的运用”。二是实行巡视情况“双反馈”。明确“经派出巡视组的党组织同意后,巡视组应当及时向被巡视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主要负责人分别反馈相关巡视情况,指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三是规定整改情况“双报告”。要求“被巡视党组织收到巡视组反馈意见后,应当认真整改落实,并于2个月内将整改情况报告和主要负责人组织落实情况报告,报送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四是赋予巡视机构督办职责。强调“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会同巡视组采取适当方式,了解和督促被巡视地区(单位)整改落实工作并向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报告”。五是强化党员、干部和群众监督。提出“巡视进驻、反馈、整改等情况,应当以适当方式公开,接受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监督”。

(本章完)

第五章 行政法_第九节 行政责任和行政救济第八章 环境资源法_第一节 自然资源法第四章 宪法_第四节 我国的国家机构第六章 民商法_第一节 民法概述第十章 刑法_第三节 职务犯罪第十二章 党内法规_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五章 行政法_第九节 行政责任和行政救济第四章 宪法_第三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七章 社会法_第二节 劳动法第十一章 程序法_第五节 人民调解法第七章 社会法_第一节 社会法概述第十一章 程序法_第四节 刑事诉讼法第七章 社会法_第一节 社会法概述第一章 法的基本理论_第三节 法的实施第八章 环境资源法_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第七章 社会法_第三节 劳动合同法第五章 行政法_第六节 行政强制第八章 环境资源法_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第十章 刑法_第三节 职务犯罪第三章 法治建设新“十六字方针”_第四节 全民守法第三章 法治建设新“十六字方针”_第一节 科学立法第三章 法治建设新“十六字方针”_第四节 全民守法第六章 民商法_第六节 税法第十二章 党内法规_第三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八章 环境资源法_第四节 循环经济法第一章 法的基本理论_第一节 法的本质第三章 法治建设新“十六字方针”_第一节 科学立法第九章 公共安全法_第四节 食品安全法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_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第一章 法的基本理论_第二节 法的创制、继承和移植第十二章 党内法规_第三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四章 宪法_第一节 宪法概述第十二章 党内法规_第三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十二章 党内法规_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十一章 程序法_第三节 行政诉讼法第三章 法治建设新“十六字方针”_第二节 严格执法第十一章 程序法_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第一章 法的基本理论_第三节 法的实施第十二章 党内法规_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第六章 民商法_第一节 民法概述第四章 宪法_第三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九章 公共安全法_第三节 反恐怖主义法第九章 公共安全法_第五节 安全生产法第五章 行政法_第九节 行政责任和行政救济第九章 公共安全法_第六节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六章 民商法_第四节 侵权责任法第十二章 党内法规_第三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五章 行政法_第二节 国家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第十二章 党内法规_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第五章 行政法_第八节 行政程序第八章 环境资源法_第三节 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十二章 党内法规_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五章 行政法_第五节 行政复议第十章 刑法_第二节 刑罚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_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第四章 宪法_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制度第九章 公共安全法_第三节 反恐怖主义法第五章 行政法_第四节 行政处罚第六章 民商法_第八节 公司法和企业法第六章 民商法_第二节 物权法第十一章 程序法_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第八章 环境资源法_第三节 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四章 宪法_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制度第四章 宪法_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制度第四章 宪法_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制度第五章 行政法_第一节 行政法概论第十一章 程序法_第一节 诉讼法概述第十一章 程序法_第三节 行政诉讼法第六章 民商法_第三节 合同法第一章 法的基本理论_第二节 法的创制、继承和移植第三章 法治建设新“十六字方针”_第二节 严格执法第六章 民商法_第七节 知识产权法第四章 宪法_第三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十一章 程序法_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第十二章 党内法规_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十章 刑法_第三节 职务犯罪第五章 行政法_第七节 行政法制监督第十二章 党内法规_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第十二章 党内法规_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七章 社会法_第四节 社会保障法第五章 行政法_第八节 行政程序第五章 行政法_第六节 行政强制第三章 法治建设新“十六字方针”_第三节 公正司法第四章 宪法_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制度第五章 行政法_第八节 行政程序第六章 民商法_第三节 合同法第五章 行政法_第六节 行政强制第六章 民商法_第一节 民法概述第五章 行政法_第三节 行政许可第六章 民商法_第八节 公司法和企业法第十章 刑法_第三节 职务犯罪第十一章 程序法_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第五章 行政法_第八节 行政程序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_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十二章 党内法规_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第五章 行政法_第二节 国家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第四章 宪法_第三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十一章 程序法_第四节 刑事诉讼法第八章 环境资源法_第三节 大气污染防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