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书院义学
沈南珣是武将没错,他记得大雍舆图也是事实,可外敌,他只与西北至北方一带的部落盟族有接触,也只了解他们。
至于西边和南边的,他还真只是舆图上看过,他们也与大雍进水不犯河水,并无往来。
“大理国、勐泐十三勐与其他部族不同,西北部族与我们交战是为什么?”
这题沈南珣会,“西北关外一到冬天便寸草不生,天寒地冻。”
“他们多是来掠夺的,因为他们没有。”
沈南珣点头,若是能自给自足、甚至丰衣足食,谁又愿意刀口舔血、四处征战呢。
吐蕃诸部一来与大雍隔着戈壁和高山,二来,他们勉强能自给,并没有掠夺的动机,也没有征战的条件。
大理国更是,听说大理勐泐富庶非常,不比大雍差,他们不用依附大雍也不必前来掠夺。
“禾娘与勐泐十三部有些交情,你若是想明白了去向禾娘讨信物。”
沈南珣只知每年会有南边的刀娘子给禾娘送各种珍稀药材,稀罕物件,禾娘也会给她送绫罗绸缎金银玉器,但从未问过这位刀娘子究竟是何来历。
只怕,这刀娘子便是禾娘在勐泐十三部的交情了。
陆三爷与沈南珣谈过之后,心情很沉重,别人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他们是东风将至啥也没有。
欲成大事,道阻且长啊。
“走吧,下去了,这些事也急不来。”
沈南珣本来觉得自己思路很清晰,可陆三爷寥寥数句让他现在很迷茫,踌躇着不知下一步该如何落棋。
至于岳父让他去成都府,他也没想明白,去成都府干什么。
陆三爷转身要下楼,沈南珣喊住了他。
“父亲,若是禾娘带着孩子暂时不回京都的话,我……我想重新给她们寻个住处。”
陆三爷闻言,横眉竖眼,“怎么?我陆家住不得你沈家的孩子了?”
沈南珣深深作揖,“父亲明察,小婿绝无此意,只是陆家……子嗣丰茂,他们娘三若常驻只怕不妥。”
“有何不妥,谁还能说个不了?况且,有我在,也断不能委屈了他们去。”
“昨日厨娘就无处安顿去了客栈。”沈南珣也不争吵,至于他说了事实。
陆三爷确实被噎住了。
府里确实没有多余的地方给下人住,更别说单开小厨房了,嫡支也是分了家,各房才分开吃,还都是在大厨房,一家分了一间自己砌了灶眼。
“枍哥儿和蓁姐儿身边也要有专门伺候的人……”
沈南珣还要说,被陆三爷打断,“此事我知晓了,容后再议。”
说完径直下了楼,沈南珣也不气馁,这事他也没想过能说一次就成的。
且不说并不打算和离,就是和离了,沈南珣也不可能让她们娘三窝居在那么小的院子里,还身边没几个人伺候。
沈南珣不知道的是,陆风禾也并不是打小就四个人伺候,在上蒙学之前就只有乳母和赵氏身边的丫头伺候她。
直到她开始上蒙学,比她大了三岁的翠芝才到她身边来学着伺候。
七八岁上,青菱来了,又过了两年,她从赵氏院里的厢房搬到了蕴华院,开始自己住,绿芙才来。
至于碧荷,那是到了陆风禾来初潮才来的。
加上两个孩子还勉强能住,再加上他们身边伺候的人,那就不成了。
陆三爷如何不知,可知晓又如何。他是陆家人,可陆家不是他陆三爷一个人的。
陆三爷领着沈南珣仿佛逛书院一般把书院里里外外走了一圈,说的也都是些再平常不多的话题,比如陆风禾母子在京都的生活,比如沈南珣父亲的身体……
书院一圈下来也花了半个时辰,路上遇到陆四郎,后又遇到陆四爷和陆五郎,于是两个人的队伍变成了五个人同行,连回家都是五个人一起。
陆五郎与沈南珣往来不多,并未多言语。
回到城里,陆五郎说是与友人约了吃茶,问沈南珣与陆四郎去不去。
沈南珣想去逛一逛看能不能遇上陆风禾,陆四郎担心陆五郎把沈大郎领去烟花巷柳之地,加之沈大郎对毗陵城也不见得多熟悉,便也一同前往。
陆三爷看着走远的三个孩子。
陆四爷气得原地跳脚,“什么友人,吃什么茶,我看他是又被哪里的风尘女子勾了心魄去吃酒去。”
陆三爷拉住弟弟,“五郎的风流事全是传闻,五郎未曾承认过,更不曾有女子闹到府上来,你自己孩子自己心里还没数吗?”
陆四爷不大听得进去,“成天不归家,找人就在花柳巷,能有什么好事。”
“行了,都是有分寸的孩子,走,到我书房去,我有事与伱说。”
陆四爷陆子宣在陆三爷这个哥哥跟前还是能听得进去话的。
既然决定了要出仕,那亲弟弟这边总是要交代一声,至于他自己要不要出仕,那便由他自己决定。
至于沈南珣的事,啥也不是,只动了这个心思,也没有说的必要,什么都还干,最后说得天下皆知,那才是真冤。
陆四爷闻言,知晓哥哥要出仕倒是很平和,甚至有些激动。
“我总算等到了这天,我以为这辈子我再也无缘仕途了。”
“那你……”
“当然同哥哥一道了。”陆四爷毫不犹豫。
陆三爷反而迟疑了,“你不同弟妹商量商量?”
陆四爷大手一挥,“用不着,她也等着这天呢。”
也是,程氏也是大家族出生,远的不说,就说刚从陆府回去的堂姐,郭夫人程氏,那也是有诰命在身上的人,自己并不比人差,偏偏在称呼上矮人一头,别人都是夫人,只有她还是个太太。
程氏早就盼着陆四爷出仕了,不是没那个能耐,就因为前尘往事就要断送了两三代人的前程,程氏虽从未宣之于口,但作为枕边人的陆四爷如何不知。
但陆四爷要出仕也不仅仅是因为这是程氏所期盼的,他确实一直有此意,只是父兄谁都不提,他便也把心思收了起来。
如今有哥哥打头阵,他没有不摇旗呐喊的道理。
“我回去沈大郎一同去京都,去……处理他们和离的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