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山革命公墓
概况
八宝山革命公墓位于海淀区八宝山南麓,是中国声名最显赫、规格建制最高的园林式公墓。
这里因盛产红土、耐火土、青灰等八种矿产而得名。1946年,国民党政府将此处改建为忠烈祠。1949年后,这里成为中共领袖的长眠地。1950年初步建成,定名为北京市革命公墓,一直用于安葬中国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民主党派领导人、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国际友人、革命烈士和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1970年,经周总理批准,北京市革命公墓改名为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2009年5月,它被中宣部公布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公墓大致分为墓区与骨灰堂。墓地的方位和墓穴的大小,和干部的级别相关。位于150亩地公墓北向顶端的一墓区,安葬中共国家领导人及副部级以上干部、民主党派领导人士,是公墓中政治规格最高的地方。
墓穴用地根据干部级别划分为三级区,安葬者需按各区级别顺序及面积大小使用,不得挑选和扩大。墓盖、石碑、月台的尺寸,也都针对不同级别干部有详细的规定。
骨灰堂也都设有编号。不同级别领导的骨灰应安放何室,置于正面或侧面,均有明确规定。所以,从遗体或骨灰的安置情况,即可看出逝者的行政级别。
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不只是烈士和一定级别的官员,像李克农上将的父亲李哲卿老人和掩护过老一辈中央
领导同志的夏娘娘等早期对革命做过重大贡献的人物,也获准在革命公墓安葬。
八宝山革命第一墓
中国共产党创建几个月后,就有一位不满十七岁的青年成为党员。此后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刻苦耐劳的精神奋斗三十年,在四十年代与毛、刘、周、朱并列成为领导全党的“五大书记”之一,他就是任弼时。
少年时期的任弼时有着骆驼般坚强的性格。他的家乡湖南思想活跃,生产水平却相对落后,于是他决定“毕业之后,欲志于工业”,走工业救国之路。
这一愿望固然是好的,然而任弼时成年后发现,若不改变“腐朽”的社会制度,兴办工业强国是不可能的。于是他走出国门,到苏俄寻求“真理”,最后走上了终生革命的道路。
任弼时在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一直坚定地支持毛泽东。1938年赴莫斯科时,他向共产国际强调“毛泽东才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这对当时的共产国际表态支持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起过重要作用。
国共破裂后,任弼时长期负责各地党的地下组织的恢复工作,这项工作非常危险。1928年底,他作为中央巡视员到安徽接头时被捕,国民政府却对他的身份并不清楚。在押解途中,他巧妙地把被捕消息和预定的假口供托人带给在上海的妻子陈琼英,以便配合组织营救。审讯时,任弼时受到头顶窑块、膝跪铁链和“老虎凳”等酷刑,却一口咬定编出来的假身份。特务按他所说到上海查对,因组织上已有安排,未露破绽,三个月后获释。
1929年末,任弼时在上海主持江苏省委工作时,再一次被租界当局逮捕。他乘巡捕不注意,吞掉了身上的文件,被搜出来的只有一张月票。票面上写的使用人住处已是火灾中烧掉的房子,也无从查对。因此外国警探怀疑有假,竟然使用电刑,在他背上烙出两个拳头大的窟窿。任弼时苏醒后仍不吐露实情,这种顽强态度使捕房“更感到他像共产党”,于是继续关押拷打。
周恩来的地下特科通过关系营救,任弼时才得以获释。后来,他便落下了病根。此后多年,他经常感到头晕和身体虚弱,加上日夜劳累、血压高,看东西时常眼花。长征时,他是红二方面军的领导。年仅三十出头,可是干部战士们从外貌看多以为他已有五十岁。
1946年后,任弼时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转战陕北,协助毛泽东指挥国共战争,制定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和开展土地改革工作。1949年初,任弼时指导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被推选为团中央名誉主席。
任弼时对事业和工作一直恪守“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的准则,长期抱病工作,“过度劳累”使病情突然“加重”,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46岁。
任弼时逝世后被葬在八宝山东部的坡顶上。任弼时墓被称为八宝山革命第一墓,占地300多平方米,水泥方砖铺地,汉白玉墓碑,几十个工人赶工数月才完工。任弼时墓建成后,曾有专门的武装警卫把守。直到1955年,守卫的部队才从公墓撤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