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七四章 颍川世家的害怕

尤其是在东汉末年,借助乱世之中各个王朝对人才的需求,颍川世家达到了全盛。

最有名的自然就是颍川陈氏,诞生了陈群这样一手制定九品中正制、确定三百年世家地位的人物。

还有颍川钟氏,钟繇和钟会父子也算得上一代人杰。

另外颍川韩氏,作为韩非、韩信的后人,也诞生了诸如韩当这样的猛将,在历史上还有韩愈、韩世忠这等后人。

还有荀彧出身的颍川荀氏······

除了这些大名鼎鼎的家族之外,还有很多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是绝对不能被人忽略的家族,比如庾氏、方氏等等。

这些分布在一个颍川郡境内的望族,几乎支撑起了半个北国江山。

历史上这些家族也有不少族人随着晋室南渡而南下,并且逐渐从江南向岭南延伸,是后世客家人和岭南广东人的前身,以至于现在的岭南境内以及后世千年之后的广东境内,很多广东老家族的门楣上都喜欢挂上“颍川旧家”的牌匾,表示自己的家族来自于遥远的北方,来自于那个世家最繁盛的地方。

因此从南向北,清河崔氏、闻喜裴氏是不能忽略的团结对象,颍川这些豪门望族们也不能小觑。

三百年乱世,虽然已经让他们之中的大多数灰飞烟灭或者支离破碎,但是钟氏、韩氏这样体量庞大的家族已然还是存在并且手中有着强大力量的,借助九品中正制,他们可以深刻的影响到一方的政策甚至直接把持一方军政。

如果他们点头并且配合的话,大汉就算是直接拿下许昌也不是什么难事。

在这上面大汉早就已经尝到了甜头,当初进攻西北的时候,有西北世家的鼎力支持,大汉拿下西北几乎可以说是风卷残云。

“模棱两可也在情理之中啊。”李荩忱淡淡道。

他当然不敢巴望着这些世家能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甚至对于这些世家来说,大汉并不是什么值得信赖的朋友。

随着大汉新的政策的一条条颁布,世家无疑已经成为了朝廷对付的首要对象,大汉的矛头直指占据着社会上绝大多数资源的世家。

而颍川世家在这个时候若是眼巴巴的盼望着大汉,那么岂不是等于自投罗网,和49年入国军有什么区别?

说不定大汉拿下颍川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们先查抄个底儿朝天。

最好的例子实际上还是西北的世家,在大汉进攻西北的时候,西北世家的功劳还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后来大汉也没有对西北世家手下留情。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诸如天水梁氏这些家族欲壑难填所致,当初大汉在西北迎战突厥,只有安定牛氏和武威安氏有所动作,其余世家都在天水梁氏明里暗里的号召下没有任何想要支持朝廷的意思,甚至就连安定牛氏内部也爆发了几次冲突,家族的策略几度变更。

若不是后来徐德言等人采取了暴力手段,恐怕西北大军征战所用的粮草都解决不了,因此等到西北之战胜利后,朝廷第一时间就把天水梁氏和安定牛氏之中的背叛者和叫嚣最厉害的人处理掉了,整个天水梁氏发配岭南,天水的大小世家几乎都被牵连,安定、武威、金城等地的世家也几乎被一扫而空,大汉凭借战胜突厥之威彻底把西北掌握在手中,西北世家几乎不复存在。

虽然这件事错肯定是错在西北世家以为大汉难以抵挡突厥,所以都想要保全自己家族的力量、不想给大汉陪葬,但是至少在表面上看去,是大汉在拿下西北之后落井下石,将西北世家扫荡的干净。

正是因为大汉有前科,再加上大汉现在就是在对付东南士族,所以颍川世家们保持骑墙的心态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们也不敢确定如果真的归顺了大汉,会不会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在乱世之中保存下来的家底也都会被扫荡一空。

因此颍川世家迟迟不敢直接向大汉表态,就是因为他们明知道在大汉的兵锋之下,宇文宪很有可能支撑不住,但是他们也害怕真的入了大汉之后,被大汉来个落井下石。

维持现状,总比直接发配岭南来得好吧?

不过颍川世家似乎忘了,前有狼,不代表后面就没有虎······

“但是根据白袍从邺城传回来的消息,就算是我们不打算对颍川的世家出手,宇文宪也有可能会有动作。”陈禹紧接着说道,“而且这一点也得到了通事馆的证实,通事馆从裴氏那里得到了类似的消息,宇文宪有可能会联合裴氏、崔氏对颍川世家下手。”

“宇文宪倒是先坐不住了?这倒是有趣。”李荩忱不由得笑道。

颍川世家的确是一块肥肉,现在南边的大汉和北面的北周,都不想看着这一块肥肉放在中间谁都不吃了,李荩忱想要借助颍川世家的力量,宇文宪又何尝不想防止颍川世家转过来变成带路党?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宇文宪可不能保证这些世家的忠诚,只要其中有一个态度松动,其余的世家就很有可能会跟随。”杨素也说道,对于世家的了解,就算是李荩忱和陈禹也比不过他,“颍川世家传家数百年,各个家族之间都已经建立了紧密的姻亲关系,而且一向是进退一体。闻喜裴氏也好、清河崔氏也罢,能够在北方立足,也的确不容易。”

李荩忱微微颔首,颍川世家就像是一群蚂蚁,虽然单独的力量不算强大,甚至因为多年的战乱都有些没落,但是加在一起就算是闻喜裴氏这样的庞然大物也得退避。

若是宇文宪能够通过暴力的手段直接对颍川世家下手,那么闻喜裴氏和清河崔氏肯定不介意跟在后面喝汤,就算是什么好处都没有,只要能够击败颍川世家,那么就解决了他们的心头之患。

“既能够解决颍川世家这个隐患,又能够再尽力拉拢一下裴氏和崔氏,对于宇文宪来说的确是一举两得。”陈禹也不由得感慨。

裴氏和崔氏通过通事馆已经和大汉这边建立了联系,但是他们至始至终没有明确表示过想要投靠大汉。

第五百九十七章 可怜第一二九零章 拿不下就拆了它第二零二七章 鲁班桥头,三军争渡第一六一八章殿试题目第一二六九章 螳臂当车第六百二十一章 守好底线第六百三十章 异动第二三一一章 “老农”李渊第一六七七章 进英烈堂,咱们不一起第九百五十六章 最大的讽刺第四百八十章 援军第八百二十五章 突围第一六一零章 陛下有几个老丈人?第七百二十四章 走水第三百九十章 流民第一百七十章 变天(上)第一三七四章 蓝田受降第一五四八章 破敌第一四六六章 帝王的弱点第六百三十章 异动第七百八十二章 军功的算法第一百八十九章 孤家寡人第六百九十九章 将军的心意第七百八十四章 军屯第九百五十章 徐陵到来第八百二十九章 持平第一六二七章 长安会馆第一八一八章 矛盾要让陛下知道第六百四十九章 练兵第七百一十三章 不惜抗旨第一千五十六章 新制度第二零六八章 趁夜色,奋短兵第一三七六章 收拾旧山河第一二四五章 从江南到塞北第六百四十八章 同意又何妨第二一二零章 边关战事第二零八四章 巡抚之信第二二七一章 丝绸之路第八百零五章 诱饵第一一九六章 从夫还是从父第二二八六章 汉羌一家亲第四百二十九章 巴人来客第一四一六章 不是让时代改变自己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迂回战术第一八五四章 宇文纯,逃!第二零九一章 雁门关上,人心浮动第一二零九章 上元节第一七八三章 内城第二一二五章 教子无方,臣妾有罪第八百三十六章 名正言顺第一千二十九章 堑壕战第一八九七章 孰不可忍第二十八章 逃命第八百八十四章 王昆的犹豫第四百九十三章 心有惴惴第九百八十六章 地位尴尬第一四三九章 老将军的谢幕之战第一七三二章 咱们都是一家人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吐屯第三百九十八章 李荩忱和陆腾第二百二十一章 北城第九百章 农夫的战斗第六百一十八章 杨素献策第九十九章 旨意第一四六一章 不走心的劝降第七百八十六章 用武之地第一三九五章 不服输第一千一十八章 孤臣第四百二十一章 唇亡齿寒第二三零九章 佛道,不足为虑第一一七九章 引领思潮第四百二十三章 定合州第六百五十三章 徐陵需要的答案第一五八四章 就是知道的意思第一二一六章 枢密院第一五六六章 预算和预案第一四一三章 心境不同第一七三五章 怎么对付尉迟迥第一九一四章 不要一惊一乍第二三三六章 天道昭昭第三十二章 身份第九十三章 逆风行第五百四十三章 昏招第四百八十二章 生与死第一三四八章 朕又不吃人第五百零九章 死守第一六零五章 分裂既是灭亡第一六零二章 反正朕都不吃亏第五百八十一章 伤心地第三百七十五章 突破第六百九十三章 风景不殊第一四三零章 证明自己的机会第一二五九章 矛与盾第二一七五章 低级的错误第三百零九章 致命第四百八十二章 生与死序章 白袍第二百二十六章 老茧第一千八十章 杨素在成都第三百一十章 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