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二零章 发展飞快的印刷术

不过江南世家对此倒是没有太大的异议,出面审核秋闱试卷的是吏部尚书宗元饶、御史台裴忌和专门请来的孝穆公徐陵,最后还是陛下亲自过目,所以说明这个结果并没有什么问题。

真的在对天下大势的把握上,历经了战乱磨难的北方世家,的确要比偏安江南的江南世家占优势,毕竟这些年北方世家在北方颠沛流离,经历得多,所思所想的自然就多,而江南世家大多数在几年前还想着怎么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甚至不惜造反呢,真的让家族之中的子弟讨论实打实的天下大势,着实是强人所难。

尤其是南北朝之后,由于大量的史书经典在北方的战乱之中散失,或者干脆直接毁于战火,所以南渡的家族因为缺少史书文教,逐渐流行诗词歌赋以及谈玄,清谈和坐而论道风靡江南,当时所谓的名士,多数都是在清谈中崭露头角的。

但是这也就导致南方世家的格局往往越来越小,最后目光甚至只停留在东南,甚至原本的吴地家族和南渡的家族,还以太湖为分界,称太湖以北是北,太湖以南是南,江南之地尚且还要分为南北。

熟不知大江以北,才是华夏中原之地,大江以南,不过是东南一隅罢了。

尤其是东晋灭亡之后,南朝破局,甚至往往还得依靠外来人,或是从北方逃难来的刘裕,或是崛起于岭南的陈霸先,或是来自于荆州的萧氏,又或是当今圣上,那也是来自于淮北的山中,身上流淌的甚至也是北方世家的血。

当然了,格局小是一部分原因,这部分原因南方世家也是承认的,还有一部分原因,自然就是南方世家这一辈中佼佼者,都已经先一步进入朝堂之中,比如现在的六部之中,大大小小的官吏,怕是有一多半都是出身南方世家,这主要还是得赖于他们父辈的举荐功劳,各个家族之间的相互举荐,让这些小辈能够在朝廷急需用人的时候快速进入朝堂之中,因此自然也就不会再参与到这一次的科举考试之中。

没有足够的年轻一辈参与到这一次的科考之中,南方世家就算是占据地利优势,取得不到什么优秀的战绩也在情理之中,不过北方人才的大量南下,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

这说明如今的朝廷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北方人的认可。

而朝廷想要越过大江和淮水继续向北挺进的话,依靠南方人自然是不可能的,所有的世家都有着安土重迁的思想,让根基都在南方的江南士族冒着敌人的箭矢向北冲锋当然不现实,相比之下北方的人们当然更愿意收复故土,当初刘裕北伐的时候也是依靠着北府兵一路杀将过去所向披靡。

因此这样的场面,是李荩忱乐于见到的。

当晨光照射在大殿屋檐上的时候,宫门缓缓打开,今日应试的考生鱼贯而入,李荩忱率领监考的群臣——主要就是都官尚书、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刑部尚书和御史大夫——已经在大殿上等候。

既然这是这个时代历史上的第一次科举考试,那么一切的规则当然都是李荩忱和礼部共同制定的,不过李荩忱也懒得绞尽脑汁去想,所以还是按照原本的考试规则来的,一层层选拔出来的人才将会最终在这大殿之中、在皇帝陛下的亲自监考下一决高低。

“今岁秋闱前三甲士子,参见陛下。”三十六名身穿特制白衣的考生同时拜倒,他们之中有的人年轻气盛,正打算抒发文采,而有的人则已然不再年轻,不过身处此情此景之中,当然也是激动不已。

登科取士,这是绝对不同于之前孝廉制度或者九品中正制度的新的人才考核和选拔方法,通过登科核用的人才,说明其不仅仅有孝心,也不仅仅是家族门第显赫,而是因为他们本人有真才实学,有能够治理天下、匡扶社稷的能力。

这是时代的变革,能够见证这种变革,让身处大潮之中的他们当然很是激动,因为那一刻他们甚至能够感受到,历史已经因为他们而改变,或者说他们就是历史了。

“平身,”李荩忱的手抬起,“宣,入殿!”

“考生入殿!”袁大舍的声音难得的中气十足,甚至都让人忘了他是个宦官——李平当然不会拆穿这个老太监私下里为了这一刻到底练习了多久。

“谢陛下!”考生起身,沿着台阶走上大殿。

而李荩忱已然转身先一步登上了丹墀,不过他并没有坐下,而是静静看着考生们依次进入大殿上已经排列好的桌椅之中。

在大殿的两侧,还有一些官员正在奋笔疾书。

这些官员以史官为主,主要是为了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而还有一部分人,身上虽然也是穿着官服,但是他们的身份却是新成立的《大汉报》的记者。

记者,记录的人,到不能算是一个这个时代不能理解的称呼,所以李荩忱也不客气的照搬了。

大汉的工部一向是被李荩忱支使得团团转,不过李荩忱安排下来的任务,他们终究还是非常认真负责的完成了,这其中自然就包括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

当时大汉开国之初,为了促进文教工作,李荩忱把发明印刷术的任务交给了礼部和工部,工部虽然比较忙,好在礼部这边尚且有时间,总算是把这种东西给研究出来了。

李荩忱知道活字印刷术要比雕版印刷更好用,所以上来就干脆要求直接研发活字印刷。之前受限于材料,研制出来的活字总是不牢固,印刷出来的东西参差不齐,所以工部只能先雕刻了雕版,这也让李荩忱感慨历史总还是在顽强的沿着原本的进程向前走。

不过很快随着大汉的冶炼产业产量和技术都上来了,活字印刷自然也就不再是什么难事。

相比于历史上从唐到宋才实现雕版到活字的转换,这个时代的印刷术发展的的确非常快了。

正是因为印刷术的快速发展,大汉在各地建设书院和义学才有足够的资本,否则哪有那么多书本给人用?

第二二二五章 半夜起床的原因第九百九十五章 仓库争夺战第八百八十七章 暗藏的刀第一千二十五章 战争的演变第七百四十六章 遁走序章 白袍第一一五一章 突厥人的噩梦第二一五四章 务实的思想第一五零零章 如何破必死的局第一千九十九章 约定?不值钱第三百二十三章 破庙第一九四二章 步云楼第二二八七章 雪域高原为汉土第一五一五章 从蛮夷到汉人第一九七四章 甲骑对甲骑第二一零六章 登铜雀第五百零三章 承蒙不弃第一九五八章 国家未来,在陆也在海第一千四十一章 谈判筹码第一七六四章 王谦的准备第一六一三章 一粒米,一个国第一六八三章 步卒战骑兵第一一八七章 忍无可忍第六百四十六章 情理之外第一千一十四章 矛盾的陈叔慎第两千零一章 “如数”,“足额”第八百二十七章 这世道缺什么第六百五十一章 爽快第一五六零章 新式战船第一四零零章 震天雷第一百三十五章 散沙第一一二二章 为将者第一千一十二章 沉重的车轮第一千二十一章 江州之会第一一四六章 血肉磨坊第四百零三章 沙盘第一百二十一章 对诗第一八零九章 朕的私房钱第七十七章 年轻第四百一十九章 张开的手第一一八二章 恍若当年第一四九八章 镇定自若的巡抚第六百八十八章 巴蜀消息第一五八九章 快了,快了第一一九二章 化冰第一一二九章 一夜披甲第二零二九章 白沟南北,大战在即第一百零七章 警告第七百六十六章 誓死进攻第二百一十四章 缠战第一八零四章 应战才能避战第一二九七章 他想要的和平第九百一十三章 归汉中第一三三九章 韦孝宽的挣扎第三百七十三章 到底打谁第二二七六章 最恶劣的思想第九百零九章 去西北的人选第二二九五章 海军的任务第八百三十二章 秋去第六百零一章 天下为之动第一七七八章 教科书式的攻防战第六十九章 王轨第七百二十八章 不在这边第二三零八章 大汉的江南第一千四十章 血已经够多第五百九十八章 光与暗第一千四十四章 井轱辘在转第四百三十六章 新年前的宁静第八百一十二章 顺水推舟第一七三六章 杀人先诛心第一六一四章 内河水师不是咸鱼第二一五二章 地上和地下第一千七十九章 寸步不让第一七七八章 教科书式的攻防战第一六二二章 功在千秋第一二九九章 萧关的弱点第六百一十六章 世家兴亡第二三一四章 王世充?第一千六十四章 大朝第三百七十三章 到底打谁第三百一十章 解脱第二百二十一章 北城第二二七三章 财政补贴第一六二八章 大时代下的每个人第四百三十八章 着急的沈君高第一二八五章 倒霉蛋宇文温第二百七十九章 人选第一七五四章 外室打上门来了?第一七六六章 势如破竹第九百零四章 坐下来谈谈第九百零七章 做些什么第一九五二章 宇文宪的准备第六百二十九章 佳人心思第一九三零章 陛下对皇后有猜忌?第二零四一章 巴人将士第一千六十六章 路上行人第二百零六章 默契(第一更)第三百零七章 敌暗我明第二二一零章 老成的请求第五百一十三章 埋下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