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二九章 杜淹的三条建议

大时代、大浪潮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容身所在,即使是在政治上缺少一些天赋,也能在其余地方发挥自己的热量,如今放眼整个大汉,社会之中每个阶层的人似乎都被调动起来,大汉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战车,轰隆隆的向前推进,而大汉的每一个看上去微不足道的臣民,都是这战车上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所有人推动着这个战车,在大汉皇帝的指挥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这种潮流所向,身不由己而又令人振奋的感受,真的是新奇啊。

“榜眼,房家房彦谦!”又是一声。

大家的心也跟着咯噔了一声。

杜淹的脸色白了几分。

要说一点儿都不紧张是不可能的。

越来越远的队伍,又越来越近。

“状元,杜家杜淹!”

报喜人走入敞开的庭院,锣鼓声紧随其后。

短暂的平静之后,长安会馆被欢呼声淹没。

关中人虽然在这一次科举考试之中的表现算不得出色,甚至和关中豪门望族遍地走的情况多有不符——其实关陇世家之中有如弘农杨氏这种文武并重传家的终究只是少数,大多数的还都是武宗,其祖上多是北魏时期的武将——但是不管怎么说,状元,是杜家的,也是关中人的,就算是那帮江南人再怎么趾高气昂,终究还是没有保住状元的位置。

关中人总算可以扬眉吐气了。

而杜淹看着那已经递送到眼前的金榜,也是心中激动又感慨,郑重的跪下来,从宣旨的内侍手中接过来这一份陛下亲自题写的金榜。

收到金榜的人将会在今天晚上受邀前往宫中赴宴,换句话说其实就是白身面圣,这简直就是之前不敢想象的。通过一场考试,即使是布衣人家,也能够获得直接面圣的机会,而且还能获得官职,此乃华夏开天辟地之后从未有过的壮举啊。

“臣杜淹,谢陛下恩典!”杜淹的声音都有些发抖。

金榜题名之后,他就算没有被委派官职,也已经是大汉的官员了,自己的称呼也不是“草民”,而是“臣”。

“杜公平身吧,今夜宫中大宴,杜公当为队首。”那宣旨的内侍笑盈盈的说道,“陛下之厚望,杜公莫要辜负。”

————————————-

本来从秋闱的结果来看,杜淹并不比房彦谦有优势,主要还是因为杜淹早早地就已经南下,大汉入关中的时候他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大汉的臣民,而房彦谦却是经过了烽火乱世,在人生阅历上当然要比杜淹更胜一些,所提出来的观点也更切合实际。

但是殿试上,杜淹终于还是略胜一筹,主要还是因为他在回答中间那道题目的时候体现出来的浓重的“军政分离”的思想。

从古至今,如何权衡军事和政治,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分割武将和文官之间的职责,一直都是一个非常严重和严肃的问题,历朝历代自然也没有少为了这个问题而头疼。

杜淹很明确的指出,一旦武将插手政治,尤其是民事上的事情,很有可能会导致民政和军政权力掌握在一个人的手中,再之后收拢人心、割据一方自然就变得顺理成章。在南北朝乱世之中,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向远处有苏峻的历阳之乱,向近处,当今陛下不也是顺着这样的路走过来的么——当然这句话杜淹是不敢明说出来的——陛下既然也是这样的出身,当然就会有想要避免这个问题重新上演。

所以对于武将和文官,都应该施加限制。

杜淹直接提出了三点,第一点就触动了李荩忱的心思,便是军队禁止经商。古往今来,军队经商的事情屡见不鲜,主要还是因为在古代较为闭塞的情况下,军队反倒是成了流动性最大的一支队伍,再加上军饷的缺乏等等,军队自然倾向于能够赚取一定的外快。

原来的时候有这样的情况并没有什么问题,没有钱又吃不饱肚子的时候还不允许人家自己想办法,那是要赶尽杀绝么?更重要的是古代的军队,只要不烧杀抢掠,就已经算得上军纪严明的好军队了,经商什么的,不算啥。

但是杜淹明确的说,军队经商一来会让军队分心,二来会让军队完成本不应该的资本积累,这个资本积累多了,军队的野心自然也就大了,同时商贸本来就和地方民事有着密切的联系,军队经商,实际上就等于从另一个角度上参与到了地方民政事务中,因此这算是从一个源头上遏制这种事情的发生。

第二点也很明确,那就是加强御史台对军队的监管,甚至可以建立专门维护军规军法的部门,军中红线,是绝对不能触碰的,而在这之前,军中的军规完全都是军中将领和主簿等人维护,实际上真正实行多少,还是由本军之中的将领和主簿等人决定的,所以设定一个全新的中立部门,自然能够起到再多一层督查的作用。

这明摆着就是后世的宪兵嘛,李荩忱对此自然不会反对。

军规军法本来就是大汉军队的脊梁,随着大汉军队的规模越来越大,这的确是军方现在越来越需要重视的问题,毕竟在军队的急剧扩张之中,军中越来越容易藏污纳垢,军纪自然也就越来越容易被败坏。

第三点,自然就是针对现在的后勤补给,杜淹建议大汉能够建立起来更加系统化的粮食储存和运输体系,实现一层层、一级级的粮食储存和转运,每个地方有自己的小粮仓,在战时,优先调拨粮仓之中的粮食转运到大粮仓再转运到前线,而地方上临时征收的粮食则再一次填补到地方粮仓之中,同时加紧疏浚各地的河道,充分发挥南方水运的优势,从而加快粮食转运的效率。

对于这前一半问题,李荩忱倒是无可奈何。建立起来粮食运输体系,他当然也知道好处,但是就目前来看还是有些不切实际的,主要还是因为大汉很多地方的开垦和农耕都是刚刚起步,储存粮食、阶梯性转运并非不可能,但是要给地方很大的压力,现在很多地方应该是承担不了这样的压力的。

为了防止官逼民反,李荩忱也不敢过于用力。

第一五五五章 大决心第一八二五章 钱庄的问题第六百九十二章 历史终究改变第一二七七章 时间就是命第一八五三章 回去罚他请自己吃酒第六百四十一章 如履薄冰的许善心第一一七零章 当岳父上瘾?第一百五十三章 上钩第二二二八章 张掖第一三四三章 没完没了第七百六十三章 硬碰硬第二二二六章 火器的外传第五百二十一章 寒夜中的暖意第四百二十章 你就是那个鸡第二二九八章 心向榆关那畔行第二零一二章 我承认我有赌的成分第六百八十六章 还有私事第一五四七章 能坚持多久?第八百八十六章 情况更复杂第二三六八章 征途第一九九八章 白袍在幽州的发展第八百九十九章 “路”第一二七九章 天上掉馅饼第三十三章 对策第一一六三章 汉土第一百五十九章 桨声灯影第一七七五章 父与子第一七一六章 失控的战场第一九一六章 大汉的戏剧第二百九十三章 北天崩第八百六十六章 不同的战略思想第一二二八章 对酒瓜洲渡第八十四章 君自酌第七百一十章 我要见姊夫第一三七六章 收拾旧山河第一五六三章 掌握在手里的第五百零八章 孤城绝地第一六九三章 精神标杆第九百三十八章 监军第九十三章 逆风行第一二九五章 叔父要小心此人第一二八零章 内府第一六零八章 苏湖熟第六百二十六章 未来第二百二十七章 自称我第一九四一章 恭候裴公久矣第一千一十章 建康之乱第五百二十七章 天亮了第二一一四章 大周覆灭,天下一统第六百二十二章 工坊第四百七十二章 孙家门第四百八十三章 断后第一一一六章 叶护第四百九十六章 进退不得第一二六九章 螳臂当车第一百四十章 心思第一二七一章 某相信某的士兵第一四四八章 元乐尚的目的第一二七七章 时间就是命第一五四一章 我们海军就是要抢功劳第四百一十二章 如风第一五七一章 十里郊迎第一一七三章 年关第一二九九章 萧关的弱点第一五四零章 羡慕是真的羡慕第二零八三章 某亦同往第九百三十一章 钱不能堆着第二百四十二章 效死而已第八百八十一章 格外的冷第一五六二章 海军的欠条第一七一四章 上阵父子兵第二二一九章 怎么入城?第二一二三章 裴子烈持节第五百九十三章 各有打算第九百零一章 生死壕沟第一六一六章 水师演练第一七九五章 僵持和发展第二百七十三章 藏娇第一五七零章 增进姊妹感情第二二二六章 火器的外传第一三八八章 抠门的陛下第一一四零章 温水煮青蛙第一五一八章 群众的力量第三百八十三章 投靠第六百零九章 来信第三百章 助手第九百九十四章 死士第一千九十三章 转角遇见突厥第五百七十七章 胜利第一八五五章 陈王慢走第一九零零章 玉壁城第一五七五章 战争服务于政治第四十章 惊现第二零五九章 局里局外第三百七十九章 竟全功第二百九十一章 陈叔宝第十二章 接枪第一八一二章 可用第二二一七章 此时,必须有牺牲第一百四十八章 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