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零五章 掌控舆论

口号喊得响亮,新政推行的花里胡哨,但是大家想看的依旧还是结果,因此耕田自然就没有去工坊或者商铺之中打零工来的合适了,赚点钱多换点东西,保不齐哪一天大汉就被鲜卑人给打回去了。

久在北魏以及鲜卑人的旗帜下,北方的华夏人对于南方来的汉人并没有太多的信任,哪怕大家都有类似的相貌并且说着相同的语言。

对此李荩忱也能够理解,毕竟真正的汉人以及华夏民族意识在历史上要到盛唐时期才能形成,人们以能够成为唐人而自居,后来随着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开始从开放走向封闭,华夷之间的矛盾自然也就变得更加锋锐,也间接促进了炎黄华夏从一个泛泛的地域说法开始转变为一个民族的代称。

所以对于这个时代的汉人来说,南方来的王朝和北方来的王朝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需要的不是因为血脉相传而衍生出来的归属感,而是安全感和能够温饱。

因此李荩忱给黄琦的任务就是尽快加大南北、东西之间的贸易,现在大汉在江南、关中等地都已经建立起来了完善的贸易网络,以钱庄为支撑点,以集市为触角,一点一点的向基层延伸,现在这样的网络也必须要尽快在北方铺开,解决如今北方的大多数集市都是因为北伐时军队经过而自发形成的混乱局面,将整个北方的贸易网络纳入大汉朝廷的掌控之中。

同时,也要通过贸易网络让大汉各地的商品快速进入到北方空白的市场之中。当然了,说是空白倒也有些不妥,毕竟大汉之前通过和北方的贸易就已经在想办法让南方的商品影响北方的市场,但是说到底这还是在北周的地盘上操作,所以就算是有所影响也只是对一些大中型城镇有影响,往基层乡镇去,就没有人知道了,而在城市化很低的这个时代,基层无数的村落才是主体,而这些地方的市场大多数都是空白的。

通过这些商品,大汉可以快速的培养百姓对于大汉贸易网络的依赖,一旦这种依赖形成,那么百姓就像是附着在网上的一个个节点,或者说难听一点就是一个个猎物,想要再脱身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为了维护这样的网络和这样的秩序,在敌人来临的时候,这些百姓肯定也会为了保护大汉而战。

想象一下如果后世超市之中除了本地土特产之外什么东西都没有,老百姓不拼命才怪。

其实李荩忱腹诽,自己这么做有点经济殖民的感觉,不过反正是对自己人,又不是想要害他们。

“维持好物价,现在军粮已经足够支撑到元日,”李荩忱叮嘱黄琦几句,“所以颍水、汝水和涡水等淮水支流可以用来转运南方的货物,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既然有市场,就有物价。

物价波动太频繁,自然不利于市场的稳定,也会让百姓对此失去信心。

黄琦也不是白丁了,在关中主持贸易这么长时间,虽然也有犯错,但是经验已经越来越丰富,这种低级错误李荩忱相信他应该不会再犯,但是他还是有必要再强调一下。

现在李荩忱对于北方的每一个政策都有可能影响到大汉能不能在北方站稳脚跟,所以他丝毫不敢松懈。

“臣遵旨!”黄琦急忙应道。

而李荩忱又看向礼部侍郎李德林,这也是一个来自于北方的老臣了,虽然身为礼部侍郎,但是实际上长安行辕的一切和礼部相关的事情都是他在负责的,江总和他之间与其说是上下级倒不如说是同僚搭档。这一次李德林本来是应该入建康府述职的,结果半路上大汉开始北伐,他便和李荩忱汇合,负责礼部的事情。

这样一来免得朝廷再抽调礼部官员,二来也能够完成他述职的任务,一举两得。

“洛阳大捷必须要尽快公告天下,另外加强大汉新政的宣传,无论是科举制还是大汉律法更或者商贸,要让北方的百姓尽快的明白这些概念。”李荩忱沉声说道。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报纸已经变成了朝廷宣传政策的大好渠道,但是报纸虽然好,却有一个缺点,就是总归是要人能看得懂字才可以,在乱世之中文盲率那么高,这本来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报纸的传播。

大汉南方多年来义学、书院等等的设立以及隐居名士的出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尤其是一些工坊和商铺等等,本身就有让工人伙计认字的需求,更是积极响应朝廷的号召,组织夜学之类的,但是在北方,自然没有这个基础条件,义学和书院等等虽然都已经有条不紊的开始建设,不过毕竟只是刚刚起步,大多数的百姓在这战火之中颠沛流离这么多年,识字自然就无从谈起。

掌控舆论,抓紧确立大汉的正统性并且宣扬大汉就是天下之主、是天命所归,单单依靠传统的报纸——没错,这家伙在南方发展了这么多年,的确已经算得上比较传统的方式了,尤其是对比于新兴的戏剧、评书等等——恐怕还是远远不够的。

“能不能掌控舆论,也是一场恶战,朕需要礼部在两天之内拿出来切实的方案,”李荩忱径直说道,“可否?”

李德林早就已经有所腹稿,只不过还需要和所属吏员商量并且需要其余部门的配合,因此两天时间还是绰绰有余的:“臣以为可也,请陛下放心!”

李荩忱微微颔首,江总虽然是礼部尚书,比侍郎大一层,但是李荩忱不得不说这个家伙除了忠心耿耿——要不是李荩忱保着他,想要他脑袋的可不少——所以是一条非常能叫唤的好狗之外,的确在能力上还是差了不少,毕竟这就是个阿谀奉承的小人,真的指望他能够干出来什么大事未免有些痴人说梦。

这种事情,还是得靠李德林这种有实干之才。

其实这也不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戏剧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历史上戏剧真正开始登上舞台要到隋唐之后并且在明清达到全盛,实际上已经类似于后世的电影。

第五百七十三章 疲于奔命第一八二零章 无事献殷勤第三百一十一章 黄雀在后第九百六十二章 边境冲突第五百一十九章 鏖战急第四百四十四章 臭味相投的疯子第七百零一章 两步走第一百五十二章 礼物第六百八十三章 面圣第二零三五章 还挺匀称第二一八九章 军事学院存在的意义第一五二三章 谋求决战第四百三十一章 条件第一九零八章 破冰奋战第四百六十八章 消失的隔阂第一五九四章 秋来得快第一二七四章 登上历史舞台的李靖第一八三三章 来者不拒第二百三十六章 请援第一千三十一章 诅咒第三百四十一章 截断沔水第两千零九章 陆战队的强大第一四三六章 女人看不对眼时第一五二六章 小姑娘长大了第七百九十一章 隆中第八百六十一章 共浴第三百三十七章 岁岁不得清平久第二二零二章 破敌先锋第一七三一章 断后也是老夫来第七百九十五章 添油第七百七十四章 是个聪明人第七百七十七章 鹅卵石和统筹第一八八五章 凿空河东第三百八十八章 休养生息第一二二七章 树干第六百一十四章 秘密第一九一七章 你想拧朕,还找借口?第五百四十四章 曹孝达的信第九百一十章 初见李渊第二十六章 穿云第一四五三章 拖延时间第六百六十六章 最后的旨意第二三二零章 舒展的旗帜第一百六十章 聚宝斋第二三四二章 一碗水端平第一五二九章 战卢容,火枪对大象第六百五十章 统帅第八百四十八章 不甘的尉迟顺第九百七十九章 吾非刘玄德第四百九十一章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第二零六三章 御驾临北岸第九百五十九章 新的行政区划第一九五三章 未来,当在他们手中第四十七章 香囊第一二零零章 华夏的文艺复兴第二百四十九章 夜里光第一七八七章 不可阻挡的力量第一一七四章 活水第一七七四章 求生欲极强第一七四五章 让军神当苦力第一七八六章 放心,有拖后腿的第二一八二章 爱卿之苦,朕知之第一七零五章 都在看着我们第一七五六章 人非圣贤第二零五六章 邺城?燕郡?都不可以第一百零七章 警告第六百一十四章 秘密第七百四十七章 看到那一天第八百二十三章 骗人的第四百零三章 沙盘第二三三三章 重返钟离第三百七十章 江南岸第一八二四章 扶贫第一四三四章 特事特办第一一三二章 心甘情愿第四百三十三章 一起扛着第九百七十二章 恍然如梦第二一七六章 鸣金第二三五五章 休对故人思故国第一五五五章 大决心第一五三零章 范梵志的果断第一七六零章 陛下的绯闻满天飞第一二一九章 东宫的“女主人”第一六二一章 殿试三题第一五一一章 海陆军登场第五百三十章 撤第五百五十三章 钩直饵咸第一三五三章 关中的土地第七百八十二章 军功的算法第一百四十七章 逼问第一七八五章 炎黄的血第一九八零章 火炮的威风第一八零二章 随风去第六百七十章 开拓的精神第一五零四章 信任和不信任第一九三九章 医疗发展的好处第八百五十二章 有死有活第二零五三章 知根知底,真没劲第五百零七章 惊人的消息第一六三零章 面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