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一七章 家,越来越近了

李荩忱看着墨迹未干的那首诗出神。

“陛下在想什么?”元乐尚笑问。

李荩忱叹息道:“朕在想,朕的后宫之中都是你情我愿,这些人到底是从哪里凑出来的这么多想象?真的是不可理喻。”

元乐尚忍不住瞥了他一眼,轻轻咳嗽一声。

讲道理,陛下你说这样的话不觉得自己的良心会隐隐作痛么?

好像后宫之中众多姊妹,除了皇后是你明媒正娶的,也算是郎情妾意——毕竟你们两个那点事,街头巷尾那些胆子颇大的八卦小报早就已经传遍了,也算是大汉模范夫妻的代表了,当然要不是这对陛下和皇后的口碑没有什么坏处,礼部也不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剩下的,哪一个不是你连坑带骗、连抢带拐弄到手的?

当然陈宣华这个自己往上凑的应该除外。

“有问题么?”李荩忱好奇的问道。

“没有。”元乐尚回答的很快,“臣妾刚刚不小心呛到了。”

“这样啊。”李荩忱恍然,旋即换上坏笑,“那朕跟你顺顺气。”

“陛下!”元乐尚急忙抓住李荩忱要作怪的手,“白天又在船上,等······等晚上再说好吗?”

李荩忱刚想要说什么,船猛地晃动了一下,停了下来。

元乐尚一时没有回过神来,直接撞入李荩忱怀里。

李荩忱一把揽住她的腰肢,看向窗外:“怎么回事?”

靠在窗边的尉迟贞急忙回答:“马上就要入大河了,大河水流湍急,前方船只差点碰撞在一起,所以我们也抓紧停船了。”

李荩忱呼了一口气。

还以为有人要行刺呢。

朕就说这光天化日下应该没有人有这个胆子。

门被敲响,阎毗在门外说道:“陛下,马上入大河,稍有停顿,让陛下受惊了。”

李荩忱应了一声,走到窗边。

前方已经可以看到水流激荡的大河,白沟是从北向南进入大河的,白沟的水流冲击东西流向的大河河水,因此风高浪急,前方船只吃一堑长一智,一点一点的向前开进,以免的直接被河水冲乱队列。

至少从水利这个角度来说,想要开通从大河到北方的运河,还任重而道远啊,在此处就得修建闸门以调节水量,甚至还应该拓宽、改变河道以避免船只在河口发生碰撞。

不修则已,一修自然就要能够多年发挥其作用。

不然的话年年修缮、年年维护还事故多发,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对这样的工程失去信心。诸如鸿沟之类的古代运河逐渐消弭在历史的烟尘之中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没有足够完善的配套水利设施,朝廷只能为了疏浚运河以及调节水量而疲于奔命,最终当哪年朝廷财政不济的时候,运河自然也就被荒废了。

除此之外,对于大河,李荩忱也得着手做一些预备处理的方案。

历史上大河曾经几次决口,为中下游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此处自然要点名心疼一座城压着一座城的开封。

在这个时代,大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才刚刚露出端倪——黄土高原的诞生实际上和唐代为了开发关中而大量砍伐树木以及气候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唐代之前,黄河的泥沙含量并没有那么多——因此大河之中的含沙量并不多,还不至于导致河床越来越高而最终决堤。

虽然李荩忱现在可以有意识的控制这一切,但是谁能保证在此之后呢?因此李荩忱有生之年也必须要为未来再多做些什么,至少能够尽可能地避免华夏遭受一些没有必要的苦难。

船重新开启。

大河的水沿着船体向两侧分开。

李荩忱想要说什么,却发现自己说不出来。

看到大河,就说明距离洛阳越来越近了。

李荩忱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轻松和思念。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近乡情更怯吧。

虽然李荩忱已经没有了家园和故土,但是只要乐昌在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

乱世漂泊,谁不想有个家呢?

家,越来越近了。

——————————-

一日之后,船队逆流而上抵达孟津,文武百官已于码头迎接,接着御驾一路进入洛阳。

“来了,来了!”站在城门上的尉迟炽繁伸手指着远方说道。

官道上已经能够看到车队的身影。

自大皇子李沧海以降,一众皇子公主踮着脚尖向外看。

官道两侧、城门内外,百姓如山如海,黑压压的堆在道路两侧和城外的原野上,一个个翘首以待。

御驾归洛,既是表明天下一统、九州之内再无兵戎,也是表明从现在开始,洛阳这座历经数百年战火焚烧磨砺的古老帝都,将在废墟上迎来新生,重新成为天下权力的象征。

三百年乱世,南北分裂、山河破碎,多少人妻离子散,而今这一切都将变成过去式,新的时代,正式宣告来临。

车驾越来越近,城外的欢呼声也一浪又一浪的传来。

“吾皇万岁!”

“大汉万岁!”

百姓们用最简单和直白的语言表达着自己对于这位一统江山的帝王的敬意。

走在车驾之前的大汉禁卫军轻骑,一个个身披银甲,衣甲上还残留着刀剑劈砍的痕迹,似乎在向周围的百姓诉说着他们浴血厮杀的功绩,而一面面赤色龙旗迎风招展,有的上面还有未曾洗去的血迹和难以修补的孔洞。

这些旗帜既是大汉将士不畏生死的象征而换取胜利的象征,也是对那些前赴后继、倒在火线上的汉军英烈的纪念。

原野上的风卷带着百姓的呼喊,吹动着旗帜猎猎作响。

盘旋于云霄之上的无数英烈,此时似乎也随着旗帜游动徘徊,再看一眼这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的天地。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汉军将士们齐齐开腔,歌声悲壮激昂。

一开始只是带路的骑兵在唱,三三两两的歌声在周围山呼海啸一般的欢呼声中格外单调,但是很快,整支军队都在高歌,声音铿锵有力。很快百姓们不再欢呼,而是静静看着眼前这一幕。

他们没有唱《国殇》,因为今天是喜庆的日子,即使是那些盘桓于云霄上的英烈应该也不希望看到大家因为自己的牺牲而潸然泪下,所以他们用这首更加激昂的歌曲来宣泄自己心中的激动和对那些战死袍泽的怀念。

第一五一一章 海陆军登场第一四八零章 刑部的态度第一三六九章 怕死,又不怕死第一六六九章 这不是胡闹第一四八五章 白袍和府兵制第二一零二章 聒噪,又没问你!第四百二十七章 重见顾野王第三百四十六章 落子何处第二零三零章 世上安得双全法第三百九十四章 功还是过第二二九一章 柔情万种第一八八二章 无事不登暖香阁第六十章 不求第一六二六章 朕要解释第一九七九章 夹攻齐子岭第二百九十八章 步步第五十六章 大营(加第一更)第一三七四章 蓝田受降第一九零一章 韦圆成的表现第一三六二章 又近了一步第一九八七章 轻骑甲骑,刹那交错第一八八四章 只有树会一直在山上第一四六四章 建康府外有田舍第一百九十五章 将令第二百一十一章 雾气第一九五五章 王昌入洛第六百六十一章 离别第一百零四章 亲卫第九百六十二章 边境冲突第十九章 火光第九百五十章 徐陵到来第一四三八章 平渡沟第一六三零章 面圣第一二二七章 树干第一九七五章 羽林骑威武第一千三十八章 留后路第一九八一章 火炮齐鸣第二二五七章 被迫参与的决战第一八一四章 调动第一千一十八章 孤臣第六百四十三章 三七开第七百六十五章 牵扯利益第一八一五章 卿乃大汉所需之人才第一七九三章 邙山伏击战第六百二十九章 佳人心思第一九四一章 恭候裴公久矣第四百七十八章 洛水上第五百六十七章 战溪谷第二零五八章 条件第一一四二章 风雪刀光第一九三三章 安民开垦第一九零五章 达奚惎的挣扎第一六五二章 城头战场第二二四一章 其实已到尾声第一七七零章 问计第三百五十五章 三郡第一四六一章 不走心的劝降第七十六章 淮口第一二一一章 新元大朝第一五三七章 佯攻变主攻第一六九零章 乡兵,新兵第二一二八章 心有春天,自是春天第一四五二章 王,也难做!第一四九八章 镇定自若的巡抚第九百三十九章 看不懂的年轻人第一二九三章 两代人之间的争锋第二零八九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第一五二七章 战卢容,火枪对炮灰第一三三三章 保证夏收第一三二八章 白鹿原上的风第六百九十四章 访客第九百六十二章 边境冲突第四百四十八章 巴蜀南与北第二二四六章 夜里的巷战第九百五十章 徐陵到来第一九九五章 独孤永业会怀疑的第二百八十七章 步履维艰第三十六章 萧世廉第二二二四章 朝野的盼望和担忧第一五九八章 少傅和陪读第一四一三章 心境不同第二一四二章 没有捷径可走第一千四十八章 画卷第九十八章 习武第二一一一章 陛下温柔似水?第二一零二章 聒噪,又没问你!第七百七十九章 难缠的在后面第一三六七章 一屋之朕第九百五十四章 守岁第四百四十三章 攻与守第十一章 往事(下)第二三五九章 忽闻河东狮子吼第一五零四章 信任和不信任第五十二章 生天第五百四十章 巴人的担心第五百三十五章 蜀郡捷报第六百零三章 各项事务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吐屯第三十一章 脱险第一七八六章 放心,有拖后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