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二三章 裴子烈持节

只不过在此之前,军方和太尉府就已经达成共识,打算派遣此时身在河东的杨素前往关中。

杨素将要接任萧摩诃太尉之职,正是需要功勋以服众的时候,河东之战虽然打得也很漂亮,奇兵突入雁门的战斗甚至已经和幽州之战、白沟之战等北伐的经典战役一起被收入了军事学院的教科书。但是这一次杨素失误就失误在他的动作还是慢了一点,打得虽然漂亮,可是依旧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晋阳终归是在邺城攻克之后才被汉军拿下的。

虽然这也得归结于汉军进攻邺城几乎没有受到什么阻碍,城门一开,大军入城,一切顺风顺水,而晋阳却是严防死守,李询和杨素根本找不到可乘之机,只能先从外围下手,但是有的时候命运就是这么喜欢给人开玩笑。

所以太尉府希望杨素能够前往关中,以从这一次的西北之战中再获得一些经验,从而更加轻松的接管太尉府。

然而现在李荩忱现在等于否决了太尉府的这个方案,反过来要求军方再派遣一名得力干将前往关中,这摆明是对萧世廉和裴子烈关于立储之事多加撺掇而有所不满。

你们是打算仗着人多势大来逼迫朕从命么?

那你们就先走几个人吧。

“怎么?”李荩忱饶有兴致的问道。

萧世廉急忙说道:“启禀陛下,西北之战已经有宇文忻等当世名将坐镇,若是再派大将,于地位上与其平起平坐,恐难服众。因此唯有派遣大将军、都督一方军政要务才可。臣之前曾都督关中军务,今日不敢贪功,因此当让大士兄走一遭。”

李荩忱这个问题问的,几乎就没有别的答案了。

放眼天下,能够都督一方的,除了需要镀金的杨素之外,也就剩下萧世廉和裴子烈了,萧世廉曾经都督关中,屡屡担任此职的话恐怕会惹来非议,再加上裴子烈之前坐镇洛阳,现在也是时候放出去了,不然的话萧世廉和裴子烈这两员大将都窝在洛阳也是资源浪费。

裴子烈倒是并不反对这样的安排,假如自己的离开能够让陛下不至于对皇后、太子以及南方官员甚至元从派系平白再多几分敌意和猜忌,那自然更是再好不过。

“臣愿出镇关中。”裴子烈站出来拱手说道,“而今天下太平,为征战所设之都督位置,臣以为大可不必再设。”

李荩忱颔首:“自徐德言转西北巡抚之后,关中巡抚之位倒是一直空缺,大士可加关中巡抚之职,但两处巡抚相互掣肘,此时恐非益事,因此再加大士持节之权,以号令西北。”

大殿上的气氛顿时缓和了不少。

陛下给裴子烈加了持节之权,显然是为了让裴子烈能够在指挥权上的分量彻底高于徐德言和宇文忻,从而能够调和两人之间可能的冲突和矛盾,尤其是裴子烈本身还是徐德言的老上司,有裴子烈在,徐德言自然不会凭借自己从龙更早的身份来压宇文忻,毕竟论从龙早晚,谁还能比得过裴子烈?

当然他们两个身在西北、共事多年,倒也没有什么矛盾,一来是因为西北之前比较太平,又是贫瘠之地,哥两个相依为命,日子过得还不怎么样呢,再吵吵闹闹的话,这日子就不用过了。

李荩忱担心的主要还是关中、巴蜀等地和西北之间的配合。有裴子烈在,至少不用担心各地之间相互为难甚至攻讦。

大汉而今虽然已经变为一个整体,但是李荩忱不得不考虑到,这个整体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的。

短短十年之前,天下尚且还是四分五裂、各自为政呢,各地之间相互敌视和贬低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因此时至今日犹然会有积累下来的旧怨也在情理之中,朝廷要做的自然就是尽可能的照顾到方方面面,让各个地区之间至少不会因为抢夺朝廷的拨款和政策而直接大打出手,哪怕背地里争夺,也得保持明面上的和平和合作不是?

等到这一代人逐渐老去,下一代人上位之后,老一代的恩怨自然也都随着老一代的人化作黄土一抔,新一代人自然更习惯于现在这种团结合作的局面,朝廷才能更加放心的向外拓展。

只不过萧世廉和裴子烈等人能不能看到这么深的层次上,李荩忱就不知道了。

毕竟时代就算再怎么发展,身处这个时代中的人都会有其目光的局限性。甚至就连李荩忱都已经不知道,自己的目光是不是还能一如既往的保持着超脱。

陛下明显没有再深究之前请立太子之事的意思,萧世廉等人自然也不会没事提醒李荩忱,陛下到底是个什么态度,看来还得再从其余的角度试探一下,至少不是现在。

保不齐陛下只是一时半会儿没有转过弯来呢?

——————————-

西北战事紧张,无疑牵动着朝野上下之心。

不过好歹一份份奏章送过来的也不全都是坏消息。

今年江南、巴蜀和岭南等地具是丰收,而中原的耕作也在有条不紊的推动,至少这九州之内,当真呈现出来几分太平来临的气象。

而粮食丰收自然也给了李荩忱更多的底气,以备西北之战。

李荩忱之所以临时打算改为派遣裴子烈前去关中,而不是之前的杨素,是因为他自己也随时做好战事紧张的时候,御驾亲征的准备,因此太尉府这边必须要有一个经验足够丰富、能够镇得住场子的人来坐镇,并且协调各方做好万全的准备。

之前汉军北伐,太尉府由张须陀主持,张须陀到底还是年轻了一些,很多战略安排上后知后觉,汉军也只能随机应变。好在北伐之战那是实打实的以多打少,就算是没有任何的战略战术安排,汉军用炮弹砸、用人命堆,都能直接把北周给淹没了。

这一次西北之战不一样,在局部上,汉军能够动用的兵力甚至比不过吐谷浑,而且援军也只能陆续前往,如何在现在利用为数不多的兵马、充分发挥汉军后勤储备和今年粮草都比较充分地优势守住现有的防线,然后再统筹陆续抵达的兵马实现反攻,的确是一个不那么简单的课题。

第一九三八章 泰山书院第二零三一章 南方群臣的态度第一千八十七章 谁要去?第二一三八章 潜移默化,由缓至极第一九九八章 白袍在幽州的发展第九百零四章 坐下来谈谈第一三八五章 给尉迟迥的信第二二九五章 海军的任务第四百二十二章 孤身第一一七零章 当岳父上瘾?第一八八八章 抓住河东第一七八三章 内城第一四五五章 总有人要证明第一七一八章 要拦住他第一四九一章 认识圆第三十四章 荒村第一一二三章 回乐城第一六六七章 朕与你们同在第二零二七章 鲁班桥头,三军争渡第七百二十七章 不走就好第四百九十六章 进退不得第九百三十八章 监军第九百九十三章 巷战第一四七八章 垂帘第六百零三章 各项事务第一九三六章 海运的发展第一九四一章 恭候裴公久矣第一三三一章 困兽犹斗第二一八九章 军事学院存在的意义第一六一四章 内河水师不是咸鱼第九百九十八章 战俘第一九三八章 泰山书院第四十七章 香囊第一百六十一章 捧场第三百八十三章 投靠第七百一十九章 各凭本事第四百三十三章 一起扛着第七百一十三章 不惜抗旨第一一九七章 楚囚第八百八十一章 格外的冷第八百六十一章 共浴第六百七十一章 归来第一三八二章 得力助手第八百八十六章 情况更复杂第五百二十二章 韦孝宽的盘算第一二二八章 对酒瓜洲渡第六百九十六章 替罪羊第二二一六章 角门第三百七十八章 道义良知第二一四三章 大汉的监察制度第一六六零章 誓师出征第一千一十六章 年轻第二十四章 诱饵第一五七六章 从林邑向西第二零八四章 巡抚之信第一四七六章 冬风正冷第一五五二章 胜了也有头大的事第四百九十一章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第一三一四章 陛下不淡定第二零八二章 佯攻晋阳,实攻雁门第六百章 画中人第一四三五章 烟火第二百八十九章 忧虑第二三五七章 广告完本感言第一五七零章 增进姊妹感情第八百二十九章 持平第四百二十章 你就是那个鸡第一百四十九章 求情第一六七八章 血色晨曦第一九七零章 甲骑登场第一百零四章 亲卫第一四二九章 今日于郎,今日汉将第二二零三章 跑得真快第二零一九章 大汉天威,无不拜服第二二七零章 牵手第四百二十五章 背后的利益纠葛第一七一三章 又是桃林塞(章节上传错误,补偿加更一章)第二零二一章 囚徒心理第一千零六章 任蛮奴第一百六十四章 杨愔第八百八十六章 情况更复杂第一七六八章 会攻洛阳,谁来主攻第二三四八章 老乡?第一一二一章 吃醋的萧湘第二二四六章 夜里的巷战第一二零一章 问计第一九六七章 各军争锋第二三五零章 上天第一一四四章 乃不知有汉第九百三十九章 看不懂的年轻人第二一三一章 龙门书院的新学生第一五一六章 为了大汉第一千一十一章 血色建康府第二三四七章 “执手相看泪眼”第一三七四章 蓝田受降第一七四八章 嵩山月第九百九十三章 巷战第一四三二章 汉骑出击第三百四十八章 过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