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三二章 书院等级和女学

很快李荩忱就以学生家长的身份为两个孩子办好了入学手续,后天就正式入学。

龙门书院发展建设到现在,已经非常的全面。

李荩忱现在所站的二层回形楼,位于龙门书院的正门正前方,是书院的办公之处。而回形楼的一侧是文庙,另一侧是武庙,代表着龙门书院培养的学生将文武兼备。

从这个办公楼向两侧延伸,蒙学、塾学再到大学堂分列开来,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坡上。这三种学堂自然也就对应着后世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大汉现在已经完成了大量书院和更侧重于培养技术的综合类学院的建造,甚至大多数居住在城镇中的居民子弟都已经可以上学读书。

因此将这些书院和学院划分级别以利于管理便是当务之急,按照内府的规划,书院将会被划分为三个等次,分别涵盖启蒙教育、之前的私塾教育以及后来的书院教育,并且内府已经在和礼部商议,改进科举考试的选拔要求,至少需要塾学毕业的人才能参加科举考试,以求能够帮助科举考试预选筛查掉很多本来就只是滥竽充数的人,同时也进一步推动民间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

现在朝廷已经给了每一个平民百姓出人头地的机会,但是这样的机会也是要经受完整的教育才能够得到的,你连书都没有读过,就不要再来添乱了。

让子孙后代接受教育,换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是很多人都乐意于去接受的,毕竟随着社会的日渐繁荣,任何人都不期望自己的子孙后代和自己一样,依旧过着饥一顿饱一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是现在是一个刚刚结束乱世的时代,生存和温饱才是最重要的问题,读书学习还不如老老实实在家里耕地来的稳妥呢,保不齐什么时候战火重燃,读再多的书也都完蛋。

朝廷和内府现在要做的自然就是逐渐扭转这种概念,让百姓,尤其是那些依旧远离城镇的百姓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也能够为朝廷培养更多的人才。

现在朝廷只是完成了对这些书院的等级划分,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也是从科举考试等等角度出发,而按照李荩忱之前已经同意,或者说背后本来就有李荩忱指挥参与的教育体系建设纲要,下一步就是要推动大汉的百姓义务接受教育,相配套的自然也是整个书院体系从内府之中剥离出来,成立单独的部门单独管理,以避免和其余部门出现权限不明的问题。

只不过现在大汉境内的书院数量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实现对新一代年轻人全面教育的地步,因此这些都需要容后再议。而且在此之间,接受教育本来就是社会上层人士的专权,之后进入书院亦是如此,寻常百姓家的子弟又有多少能够进入书院?除了个中翘楚之外,其余大多数的实际上还是勋贵和世家子弟罢了。

因此现在朝廷要是推动全面的教育,不但普通百姓可能不会支持,这些勋贵上层更是很大的阻力,就和当初朝廷推行科举制的时候一样。不过李荩忱已经下定决心的事,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改变,到时候这些家伙们假如不识相的话,那李荩忱也不介意再再一次“正旦大典之变”。

不过现在李荩忱向前走的每一步都是稳中求胜,因此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也不会贸然把自己推到这些人的对立面。

温水煮青蛙,讲究的就是一点一点的剥掉这些人的依靠,等到他们回过神来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反而成了少数派不说,甚至就连接受了新式思想和教育的后辈孩子们,都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到了这种情况下,再反抗似乎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每一次时代的变革之中,都会有那么一些思想保守的人,但是也会有更多甚至不惜与自己的阶级对立的人,前者注定要为旧的时代殉葬,而后者则注定会成为新时代的英雄。

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关键还是你想不想去做。

话说回来,再看这龙门书院两侧,都是一样的构架。

之所以有这么完整的两套班子,是因为龙门书院将会是大汉第一个在同一书院之中同时开办普通学堂和女学的。

女学,这也是一个新鲜的事物。

女子入学,历朝历代都没有过先例。甚至在整个华夏历史上,封建社会阶段都是不折不扣的男权至上,因此女子入学简直想都不想要想,读一读自家的私塾就已经算幸运的了,女子无才便是德。即使是在最开放的唐代,这也是闻所未闻的。

当然了,书院和学堂,也不是每个时代都有的,华夏历史上有完善的书院系统都要到宋代了。

大汉的书院归内府指挥,而内府又归后宫妃嫔统筹调度,因此女学自然也就在后宫妃嫔们的争取下以及李荩忱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下应运而生。

只不过女学到底还是在这个时代过于“离经叛道”,时至今日也只有建康府和成都府两个地方开设了女学,而且也都是依附在金陵书院和成都书院下,共享师资力量,并没有自己完全独立的领导和教育班子,但是名义上却是独立的,因此怎么看都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想想也是,在这个时代开办女学,所要顶着的舆论压力可想而知。

而龙门书院内部所开设的这个女学,和之前的两个女学就已经完全不一样,这个女学是完全隶属于龙门书院的一部分,和对面的男学并列,不再是偷偷摸摸附属于某个书院,算是女学开办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把自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儿送到书院里面来学习的,和另一边所有学生几乎都是各个家中的翘楚不一样,女学这边的学生几乎都是商贾、工匠等等的孩子,对于他们来说,书院和工商实际上都属于新生事物,这个时候自然也要多加支持,而且孩子养在家里也不指望能怎么样,去学院之中学到一些真才实学,以后保不齐还能在打点家业的时候帮上忙。

第八百零八章 被包围的陈智深第四百二十七章 重见顾野王第二二六零章 风又起第二一一五章 未来的燕郡第一六七四章 病急乱投医可不行第二一二九章 为什么要送入书院第一二二四章 制衡张丽华第一千九十三章 转角遇见突厥第四百三十六章 新年前的宁静第一五一七章 象林第五百零三章 承蒙不弃第一四一零章 陛下的愿意和不愿意第五百一十四章 难以为继第五百九十章 不要太过分第一四三六章 女人看不对眼时第六百零六章 吏员第一百六十八章 花落谁家第五百七十六章 透重阵第二一五三章 大汉自有国情第一五五三章 陛下很疲惫第四百七十章 猫鼠游戏第一七六六章 势如破竹第九百零八章 不为我用第二二四四章 且战一场第一一六七章 长处和短板第六百一十五章 弘农杨氏第三百九十七章 不可止步第二百四十六章 将战第一八八零章 一步慢,步步慢第三百七十五章 突破第一六二四章 意欲何为第一二二三章 淮南二三事第一六一九章 不可空谈第四百六十章 陷阵第八百七十二章 来者不善第一六零八章 苏湖熟第二零七五章 避嫌第二二四七章 地道内外第一九四八章 徐陵和成都书院第一七五零章 少年不知愁第六百零八章 小心为上第六百三十二章 不想隔岸观火第一七二三章 天要亡我?第七百九十二章 前进第四百七十七章 李荩忱的野望第六百五十八章 狮子大开口第一八九七章 孰不可忍第一六六零章 誓师出征第二三一七章 辽东有国名勿吉第一千六十四章 大朝第四百零二章 重逢第一四三七章 不能厚此薄彼第八百一十六章 岳父可能是假的第七百七十六章 是不是绕圈子第二零五五章 战还是和?第五百四十八章 天罗地网第五百三十九章 做个示范第一二二六章 外儒内法第一千七十四章 狐狸精的味道第一九四五章 裴矩,墙头草的典型第一千九十六章 假装没看见?第一五零六章 神医第一一七九章 引领思潮第三百二十七章 杨树枝纹饰第一九一一章 两个捡便宜的人第一千一十九章 颠倒第一八二八章 不消停第六百一十二章 北方来客第六百六十一章 离别第四十二章 目的第一百八十五章 隐患第二一八九章 军事学院存在的意义第二一六零章 册封太子第二一三八章 潜移默化,由缓至极第一三二九章 虚虚实实第二百三十六章 请援第一三五三章 关中的土地第一八七零章 我捡便宜了?第一六七六章 扬武军,死战不退!第一百三十二章 输得起第八百六十章 搓背第一三七零章 先走一步第三百三十六章 陆之武第五百五十四章 愿者上钩第七十五章 隔阂第一六八四章 某不是懦夫第二三二一章 孩子名字都想好了第五百七十一章 正在眼前第一五六三章 掌握在手里的第二一五四章 务实的思想第一百一十八章 字谜第一八二零章 无事献殷勤第一八一六章 “离经叛道”的二刘第六百一十二章 北方来客第一八六七章 夜色下的风陵渡第一三七五章 长安城外第二零七一章 御驾渡白沟第一一三五章 使节第一一二二章 为将者第九十八章 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