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三六章 天道昭昭

之后,陛下的车驾前往钟离内府,而群臣先行返回驻地。

毕竟陛下是带着沈婺华和陈宣华一起去的,两位妃嫔当面,群臣们跟着就有点儿当电灯泡的意味了。

尤其是随驾南下的官员,以刑部尚书沈君高和户部尚书陈叔慎为首,这两位,还有另一层身份,自然是沈婺华的叔叔和陈宣华的哥哥。

自家人还要去当电灯泡,属实是没脸啊。

更何况于私如此,于公亦然。

内府和外廷还没有到亲密无间、什么事务都互相不隐瞒的地步。甚至双方能够争的时候还得争一争呢。

陛下去视察内府,外廷群臣就不要跟着凑热闹了。刚才陛下去视察钟离城内各处府衙的时候,沈婺华和陈宣华也都没有露面,算是给足了外廷面子。

外廷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给内府添堵。

尤其是钟离城的发展,也给了这些外廷官员们很多启发。说句实话,大汉建立的时间虽然不是非常久,开国也不过五年时间,但是有一些问题已经不可避免的暴露了出来。

其中之一就是今日大家明显能够感觉到的和基层脱钩。

朝廷的衮衮诸公,身在云端之上的时间也已经不短了。

这其实倒不是因为群臣们没有想要接地气、真正了解大汉发展状况的心思,之前也曾经说过,这一代的大汉官员,基本上都是上一代和新一代官员,所谓的上一代,就是指的以萧摩诃、沈君高这些人为代表的前朝年轻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已经成长为更加稳重的中坚,能够完成一个朝廷管理和运转的几乎所有任务。

而新一代,自然指的是以陈叔慎这种为代表的年轻皇亲国戚、以李渊这种为代表的天子门生、以鲍兴这种为代表的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人才——假如“新一代”的概念再扩大一些而不论入年龄的话,那么房彦谦这种年纪虽然大一些,但是思想却很新潮的人实际上也应该在这个范畴之内。

至于他们所对应的,自然是以吴明彻这些人为代表的上一辈。随着萧摩诃抵达汉中并且取代淳于量指挥汉中兵马向西挺进,宣告着这些老一辈人已经彻底退入二线。他们心里也很清楚,自己的想法已经跟不上这些年轻人的了,再加上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出身都比较复杂,本来就很难获得陛下以及朝廷的完全信任,自然也没有必要厚着脸皮非得去和小辈们争夺建功立业的机会。

有这个心思,还不如去培养一下自家的年轻一代呢。

因此,单纯从思想上而言,现在这些朝廷的管理者们是完全可以胜任这一份工作,而且事实也足以证明,在他们的带动下,大汉的确正在蓬勃发展。

不过繁多的事务也的确限制了他们和外界的交流,大家只知道某个地方发展的如何如何好,也知道自己制定的政策得到了怎样怎样的落实,可是这些都是奏章上写出来的,都是前来汇报的官吏们口中说出来的,具体是什么样的,大家不清楚,全靠想象。

想象固然是美好的,但是往往不切实际。

今日呈现在大家眼前的钟离城,显然就和想象之中的不一样。

假如大家能够在此之前就亲眼见到钟离城已经发展成什么样子,恐怕绝对不会在陛下提出的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时,一个赛一个的表示反对。

陛下的想法,按照大家的想象,那自然并不贴切实际,因为大家认为社会并没有发展到这个地步,百姓对于这些政策的接受能力有限。结果谁曾想到,实际上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百姓的思想变化都已经超乎大家的想象。

这对于很多官员来说,都是颠覆性的。

因此他们现在无比渴望着交流和······吐槽。

目送陛下离去之后,沈君高率先忍不住说道:“钟离城有地利,得天独厚,发展成今日之规模,虽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大家顿时都皱了皱眉,这话听起来好像不太对啊。

大家都在感慨变化之大,结果沈老哥你怎么在吐槽这都是应该的?

不等陈叔慎等人开口,沈君高话锋一转:“可是自从大汉开国以来,一条条道路建设,一条条运河开通,又有多少城池因为地利、因为贸易而发展成和此相差无几的规模?诸位可清楚?”

百官齐齐摇头。

“我们原本对于整个天下的认知已经改变。”沈君高缓缓说道,“而我们对于旧有九州城池的认知也应该有所改变了。做到了这一切的,实际上不是老天爷,而是我们所有的大汉百姓在陛下的带领下齐心协力,这一点希望诸位心里清楚。”

大家不由得一笑,我们就说嘛,沈君高怎么可能真的和陛下唱反调,又是一次欲扬先抑。

情理之中。

不过沈君高所说的,还是让群臣们都打起精神。

老天爷也或许真的在冥冥之中保佑着这传承千百年的华夏,但是三百年乱世,老天爷真的时时刻刻都在让华夏享受太平和发展么?恰恰相反,灾难从未少过。这些灾难给了华夏后人以警惕,但是也说明天道昭昭,不会因为你是什么民族、有什么出身和历史就会有所偏颇。

天道给予万族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华夏只不过是有一个比较好的基础罢了,一个也是从炎黄二帝开始,无数的前辈们披荆斩棘、东征西讨换来的好基础。

假如不好好珍惜的话,那么其余民族也有可能抓住这个机会,趁虚而入。司马一朝的灭亡以及五胡乱华的这三百年,已经足够给所有人一个深刻的教训。

在此之前,从春秋到秦汉,外族,从来都不是一个真正值得注意和警惕的存在,汉代一开始因为秦末的多年战乱而导致国力空虚,一时间在边境上只能和匈奴人僵持甚至主动退让,这是必然的。但是匈奴人再怎么强大,也没有看到他们一路杀入中原和江淮等腹地。

经过两代的缓和,汉武帝时期,匈奴不还是被汉军给吊着打?

所以华夏民族自然而然的就会有一种天之骄子、得天独厚的自信。然而经过五胡乱华和南北朝这三百年,大家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这些优势,并不是老天爷的眷顾,而是列祖列宗们的之前打下的基础好罢了。

第七百零五章 大变将起第一千三十章 总攻第一二五四章 万事开头难第一六四二章 临阵,重甲士的威力第六百二十二章 工坊第一九八七章 轻骑甲骑,刹那交错第二三二零章 舒展的旗帜第二零八八章 他很镇定第二一五六章 三省的瓦解第一千二十八章 轮战第一二四四章 又是一年春好处第五百一十四章 难以为继第一九三八章 泰山书院第九百二十三章 皆成故人第一八二二章 山东见闻第二二一九章 怎么入城?第一二一零章 行酒令番外一·都中知我刘文静第二一九八章 奋进的时代第八百一十一章 间隙第一七四零章 宇文氏要拼命了第一二四九章 倒春寒第一二零五章 隔墙有耳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空第一千三十三章 真正的抵抗者第五百一十五章 这才是弱点第八百零六章 错在哪里第三百五十二章 敌袭第五百五十三章 钩直饵咸第九百二十三章 皆成故人第四百七十九章 霜满天第一二三零章 土地集中制第二二七四章 吾道不孤第二一七八章 雪中送炭第九十四章 过吴府第一二二八章 对酒瓜洲渡第一百五十九章 桨声灯影第一千五十一章 亡国祸水第二三四二章 一碗水端平第三百六十一章 援兵抵达第六百零三章 各项事务第二二四八章 自乱第二二三零章 不一样的世家第二零一五章 将士用命,攻破居庸第四百三十九章 这是国战第一百零七章 警告第七百九十四章 乱战第一八二四章 扶贫尾声 江山如画第六百七十章 开拓的精神第一三一八章 死国之心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灵武是底线第二二三八章 工部的未雨绸缪第一五一六章 为了大汉第一五八三章 卖姊姊第二百六十三章 章山,阴山第三十章 谈判第七百六十九章 战争的目的第二一九三章 金城薛举在此!第八百一十一章 间隙第二二七五章 外战则内安第一一二零章 为君舞第一一七八章 意料之外的赞同第八十六章 三天第二百四十二章 效死而已第六百七十六章 风雨愈急第五百七十三章 疲于奔命第一千九十章 怀璧其罪第一六一三章 一粒米,一个国第八百零一章 有点儿怪第二二九三章 有规律的求援第一四五五章 总有人要证明第一七四六章 那朕给你打下手如何?第二零七七章 愿革除功名第一四七七章 稳坐钓鱼台的皇后第六百八十六章 还有私事第七百一十六章 接见第十五章 凌迟第一五一三章 朱崖第一七五八章 大汉需要更加稳定第七百九十五章 添油第七百三十九章 离开的时候第二一六五章 巡视陪都,名正言顺第七百七十七章 鹅卵石和统筹第一五零八章 人生轨迹的改变第九百三十八章 监军第九十四章 过吴府第二三二九章 海晏河清,天下太平第二三四四章 故友第一八二五章 钱庄的问题第一一七四章 活水第一二三零章 土地集中制第二三零三章 内府新的财政来源第一七零一章 捷报频传第八百六十六章 不同的战略思想第一三一七章 有榜样的宇文亮父子第一七八零章 致命的威胁第一一九三章 醉生梦死第一四四一章 元家的鸡蛋第一八八二章 无事不登暖香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