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一章 温水煮青蛙

改革是必须的,否则李荩忱不想让巴蜀拖着臃肿的身躯去征服天下,而且很多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如果现在不解决的话,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大,等到李荩忱真正坐拥天下的时候可能就为时晚矣。

所以李荩忱虽然不能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一些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制度还是要有所改变的。可是想要改革就必须有足够的人才,尤其是有着足够经验以及革新思想的人才,这是现在巴蜀最缺少的。整个巴蜀的文官现在都已经在忙得团团转,谁还有心思去考虑应该如何改革,因此李荩忱必须需要更多的人。

徐陵一向是开门见山的性格:“听说殿下准备兴建学院?”

李荩忱微微颔首:“成都学院正在筹备中,另外汉中和巴郡也会有相应的建设,这是除了春耕之外最重要的事情。”

“汉中那边准备的如火如荼,老夫已经看过了。”徐陵淡淡说道,他就是从襄阳转汉中前来的成都,一路上也算是丈量了李荩忱的土地,“殿下这么着急想要见到我这个老头子,肯定是因为这件事吧。”

“没错,”李荩忱并不和徐陵弯弯绕,“还请孝穆公就任成都学院山长一职,招收人才、教育子弟。”

徐陵和姚察倒是都有些惊讶,在他们认为,李荩忱应该是想要让徐陵重新入朝执掌教育这一块,没有想到李荩忱竟然只是将山长的位置交给了徐陵。

这让姚察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对了徐陵的脾气,要知道徐陵告老还乡之后就不打算担任任何朝职的,这山长的职务看上去是官府任命的,但是学院本身就超脱官府之外,山长自然也不在官府官员的行列之中。

当然了这里面也有徐陵的小心思,如果直接在李荩忱的朝堂上担任职务的话,史书上还不知道会怎么写他呢,但是这教书育人可就不一样了,古往今来从来没有谁会指责一个一心一意主持教育的人。

徐陵沉声说道:“单单以成都学院为例子,学院草创,还缺少先生不说,学童也没有开始招收,如果从蒙学开始,那么想要培养出来合格的人才至少需要十年。”

“十年太久了,而且我们也没有必要全部从头开始。”李荩忱摆了摆手,“在招生的时候我们要做一定的水平测试,这个测试应该包括对《仓颉篇》和《千字文》这样蒙学教材的熟悉、对诗词歌赋的熟悉,甚至年长一些的还应该考校他们对于当今时政、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的个人见解。”

徐陵和姚察诧异的对视一眼,他们没有想到李荩忱竟然已经考虑到了这些方面,可是单单从这个时代的现实情况来说,有很多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乱世之中,能识字的实际上也就是一些世家子弟,如果按照李荩忱这个招收办法的话,恐怕也就只有世家子弟才能够进入学院之中学习了。

而李荩忱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学院之中,我们还要增设面向整个社会所有百姓的识字课程,要派人走出去,而不是局限在学院之中。现在巴蜀已经趋于安宁,而且又是在农闲时节,如果我们动作快的话,在春耕之前就可以将这件事情落实。”

徐陵瞪大眼睛,只觉得一股热血直窜上胸膛。

大树下、田野里、闹市中,各处都是趁着空闲时间读书认字的人,这是怎样壮观而令人心驰神往的画面!

不过徐陵也没有天真到什么都不管不顾的地步,作为一个曾经走遍江南山山水水采集诗歌的人,他很清楚遏制民间学习和教育的并不仅仅是缺钱和战乱,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现在的九品中正制官僚制度已经将“出将入相”的机会限制在了世家和寒门之中,普通的老百姓根本就没有崭露头角的机会,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抽时间去努力学习还不如想想怎么种好自己脚下的一亩三分地。

既然李荩忱提出了这样的设想,那么就说明他肯定也考虑到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一旦成都、巴郡和汉中三处的学院开办成功,下面各地官府就会同样开设学院。各地学院之中的学生通过考试和实习可以得到进入这三个更高一级学院的机会,然后官府每年都会从中选择足够数量的人才。”李荩忱紧接着说道。

科举制度在李荩忱看来应该是中国古代发明的比较公平的选拔人才制度了,即使是后世的考试制度实际上不也是从科举演化过来的么,科举或许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都是最能够保证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制度。

尤其是在科举还没有僵化的唐宋时期,可以说这个制度为这两个朝代的人才辈出做了突出的贡献。

但是至少现阶段李荩忱还没有一步落实科举制度的能力,他能够一步步走到今天,和东南士族、巴蜀世家以及关陇集团的鼎力支持有脱不开的关系,而如果贸然施行科举制度,无疑就会从根本上挑战了世家的存在。

实际上科举制度在一开始对于世家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乱世之中也就只有世家还能够保持对子弟的教育,所以隋唐刚刚实行科举制度的时候,真正出类拔萃的实际上还是关陇世家、山东世家这些老牌世家团体之中的子弟。

但是随着社会逐渐安宁,寒门子弟甚至是普通的黔首百姓也开始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就是世家没落的时候,毕竟世家没有办法保证每一代人都是出类拔萃的天才,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纨绔占得比例比较高,因此“富不过三代”,到了唐末以及宋代之后,世家也就自然而然的淡出了历史。

李荩忱可不会天真的以为徐陵、杨素这种人精也似的人物看不出来这其中的端倪,所以一切都得徐徐图之,而从学院这里入手,先通过这种办法给下面的普通百姓一个晋身之道,自然能够在增强世家的危机感同时,也不会引起他们太多的反感。

这不过是温水煮青蛙的道理。

徐陵当然明白李荩忱交代的这个任务的艰巨,当然了如果办好了那可就真的是千古流芳。

第一七七零章 问计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请示第一九三七章 从内府到内廷第二一七九章 与此城共存亡第一二二三章 淮南二三事第三百二十七章 杨树枝纹饰第一三四一章 耕种的意义第三百二十章 前路第三百二十一章 搏命第八百一十八章 可以谈谈第一九九零章 溯流而上,满盘皆活第三百七十七章 灭敌中途第九百九十三章 巷战第四百七十八章 洛水上第三百七十一章 剑指何处第一五七六章 从林邑向西第一三四九章 日南和灌汤包第五百六十三章 越来越不明朗第二三六六章 自古以来第四百三十一章 条件第一一九二章 化冰第一百六十一章 捧场第二一九七章 守土有责第七百九十四章 乱战第一五六五章 解燃眉之急第一三四五章 皇帝,是真正的皇帝第一六三七章 祥瑞生大河第二二三四章 集市第一三六八章 同是天涯沦落人第七百四十章 突进第一五六零章 新式战船第一四七八章 垂帘第六百九十七章 合作愉快第二零六一章 明显的暗示第一二四三章 来之不易第二三三零章 律法和沈君高第一三五四章 萧世廉战杨坚第四十九章 乱战第二百六十八章 李荩忱的兵第一一五五章 鸣金第四百七十八章 洛水上第六十六章 突袭第一千五十一章 亡国祸水第七十五章 隔阂第九百四十八章 真实的训练第七百二十七章 不走就好第四十五章 弥留第二百四十六章 将战第一七四七章 铁骨铮铮宇文达第一三五三章 关中的土地第十四章 审讯第一一九七章 楚囚第一四三九章 老将军的谢幕之战第二零四一章 巴人将士第七百二十二章 离别第二零九八章 今夜开门,迎入王师第一二五五章 春雷第二零四二章 火枪虽好,不是万能第二一八二章 爱卿之苦,朕知之第一百八十七章 索要第二一二六章 流言既有,当细思量第八百七十五章 没有那么好心第一七六三章 朕的旗帜只在此处第五百二十五章 天意如此第一九九一章 手下人太能干的好处第一七二一章 狂澜难力挽第一六六零章 誓师出征第四百三十三章 一起扛着第二二八九章 先汉因何亡?第八百三十章 稍显既逝的笑容第一三九九章 一边倒第八百零八章 被包围的陈智深第一三八一章 杨素的八卦之心第五百六十三章 越来越不明朗第二零六四章 北岸对峙,壕沟之间第一八四三章 别无选择第一一五八章 是谈判不是求和第一六五四章 万里狼烟第五百二十八章 进还是退第二三二六章 插手西域第五百六十八章 冲中军第一三零二章 你们要觉得丢人第一三四四章 大汉虎将第六百二十五章 制衡的难处第二零九五章 乱起雁门内第六百八十四章 有请第一五五八章 火炮的诞生第一三六五章 喋血宫门第一六五九章 名将之后第一九七零章 甲骑登场第一八八一章 粮价不稳第一一七六章 西北余声第六百七十二章 不会太久第一九五八章 国家未来,在陆也在海第二一六八章 安定西北第一六一三章 一粒米,一个国第二百九十三章 北天崩第八百三十三章 差不多了第一九八零章 火炮的威风第二零一三章 没有失误是最大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