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打脸就要打痛(五)

万历三十三年,九月初五。在时隔四年多之后,皇帝又一次召开了大朝会。

这次大朝会比起四年多的那一次来说,相当的坑:由于大明几十年都没有举行大朝会,由此使得京官们晚上一般睡得偏晚,而早上起来得更晚:反正不用上朝嘛。

四年多前的那一次大朝会,大内是提前两三天发了通知:某月某日,举行大朝会,大家做好准备。然后各路官员自然都知道这一天的晚上要休息早一点,出门的时候也要吃够东西什么的。

结果这一次,大内的宦官和大汉将军们,一直挨到了当天的丑时才开始挨家挨户的通知各路官员今天早上要大朝会。由此导致急吼吼的跑出来参会的各路老爷们,几乎都是精神萎靡、饥肠辘辘。

待得大家满腹怨气的走入宫城的皇极殿后,一个个大臣们都忍不住开始交头接耳。

“皇上今天是怎么了?居然把大朝会开得如此的紧迫?”

“嘿!这哪里是紧迫啊。分明就是操切嘛!”

“话也不能这么说,可是国家有什么紧急军情?”

“这位大人,下官就是兵部的。至少到昨晚下值的时候,可没听说什么紧急军情啊。”

“嗨,都别猜了。没听宫里的中官传出来的消息嘛?七八天前,几乎所有的科道言官上书弹劾太孙的事情,你们不会不知道吧?”

“这个当然是知道的。可是往年的例子,这些东西不都是留中么?”

“是嘞,听说皇上也准备全部留中。但是太孙不乐意,非要开大朝会和大家理论理论。”

“哈哈哈哈~~到底是四岁的小孩子,居然如此天真。那群御史言官也是能讲理的东西?”

可以说,事务官和言官,自古以来,都是互相看不惯。一个觉得老子做实事的,一天到晚够累够苦了,你们这些闲着没事的家伙还一天到晚在老子耳边嗡嗡嗡。而另一个觉得:老子是言官啊,就是要监督你的工作,监督你的道德啊。你们这些只知道埋头做事的人,哪里知道思想的重要性?思想出了问题,事情做得再多都是错!

所以,在香皂这件事情上,其实大明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反感。相反,对于那些做实事的事务官来说,他们更多的是赞赏。

可惜,现在的老大中华帝国,已经在道德治国的邪路上越走越远。任何事情只要牵扯到圣人之言,没人敢硬扛。

就在此时,净鞭三响,诸多小团体之间的闲聊什么的,迅速的安静了下来。

皇极殿的面积不小,但是绝对站不下那么多大臣。所以,大多数低等级官员只能是站在殿外。在净鞭响过不久,就有宦官从大殿里走了出来高声呐喊。

“皇上口谕,本次朝会相招过急,诸位臣工多有未能朝食者。为免诸臣因腹中饥饿君前失仪,故在朝会开始之前,御赐参会臣工,每人土豆玉米羹一碗。”

“臣等多谢皇上体恤。”

少顷,诸多小宦官端着热气腾腾的小碗鱼贯走出,很快,无论殿上还是殿外,大臣们都拿到了一碗散发着莫名的香气,碗内黏糊糊一滩,中间间或夹杂着一些黄白相间物事的热羹。

“唔?这是什么东西?怎么味道如此怪异?不过,也真的是好吃啊!”

“此物甚香啊,口感也很不错。但是,这到底是什么?”

“这不就是我老家那边种植的番薯么?没想到调成糊状的羹之后味道如此的好。不过,这个番薯羹里的豆子又是什么?”

到底是响过了净鞭,所以参会的诸多官员虽然心里各有各的心思,但却是不敢再交头接耳了。再说,大家这会儿也真是饿了。所以,在大小不一的呼噜声中,一碗碗豆羹很快就被喝光了。

小宦官们把空碗收走之后,净鞭再响,又有诸多宦官站出殿外,对着在外面的大臣们发声道:“皇上口谕,近日,诸多臣工上本,弹劾皇太孙一事。经太孙恳求,朕特行此朝会。列位臣工对此事有欲进奏者,皆可畅所欲言!”

“臣都察院御史王廷谏有本上奏!”

“臣都察院御史徐顺民有本上奏!”

“臣户科给事中杨应文有本……”

“臣亦有本上奏!”

“皇上口谕,上本者太多,无法一一宣召上殿,现以方才启奏顺序,先发声者为先。现招王廷谏、徐顺民、杨应文三人入殿奏事。其余人等,暂且在外等待。”

“臣等遵旨!”

被点到名的三人,心中虽然有点忐忑,但更多是带着兴奋的情绪步入了皇极殿。

哎,到底还是品级太低,别说大明朝最近几十年很难得开一次大朝会。就算是开大朝会,要不是今天这样的机会,哪里能够进入皇极殿呢?这可是阁老、六部尚书、都御史什么的才能站的地方啊。

嗯!也对,今日我等若是能驳斥得太孙哑口无言,让太孙幡然悔悟。如此,也是造福于天下,自然就该很快的成为皇极殿的常客了吧?

三人怀着这样的想法,跟着宦官进入了大明朝理论上的最高权力殿堂。

入得大堂,只见万历皇帝笑意盈盈的坐在上首。其左下方站着一个二十多岁,面色苍白,神色慌张,手足无措的青年人:这应该就是太子殿下了吧?果然是一副宅心仁厚的仁君之像啊!

而在皇帝陛下的右下方的一张软塌上,坐着一个双眼炯炯有神,意志极其坚定的四岁孩童。这就是皇太孙了吧?哼,果然是两眼散发金光,必定是满口铜臭之人!

看着三个入仕不久的中青年器宇轩昂的走进这大殿,左都御史温纯微不可查的摇了摇头。

作为当今大明科道言官们的总扛把子,老温可不是什么傻白甜。他清楚的知道,今天这次大朝会,皇帝若是没有绝对把握,是不会这么开的。

可惜,大明运转两百来年了,科道言官们早就成了各方大佬们的工具,他这个左都御史名义上是言官们的管理者。其实他根本掌控不了全局。

“臣等拜见皇上,见过太子、太孙。”

“三位爱卿免礼,哎呀,哪位爱卿先来奏对啊?朕先说清楚了,今日大朝会,百官聚集。所以呢,咱们说事情要尽量简短一些。还有,这大殿之上的奏对,还是要讲秩序的。切不可一拥而上,更不可咆哮于殿上。不然的话,朕也只有请有司治你们君前失仪的罪了。”

“谢皇上提醒,臣王廷谏有本奏!”

“嗯,王卿要说什么?”

“臣弹劾太孙殿下,惘顾圣人之言,一心求田问舍,目无尊长,道德败坏!”

“朱由栋,王卿弹劾你的罪名大着呢,你有什么说的吗?”

“敢问王大人……”

“太孙殿下失言了,殿下是君,臣在储君面前不敢称大人。”

咦?你的智商也不是那么掉线嘛。这个坑居然没有跳进去。不过无妨啊,我再给你挖个坑好了。

“哦,是孤失言了。敢问王卿,孤怎么背负得起你刚才说的那些话呢?”

“臣风闻殿下得到皇上划拨的皇庄后,立刻派出中官将此皇庄纳入兴华宫管辖。非止如此,还强迫临近的武清侯交出近两千亩土地。武清侯不从后,太孙亲自带队,率人袭杀了武清侯庄子里的下人……武清侯,乃是本朝国舅,按照辈分算,乃是太孙殿下的曾舅爷爷,太孙殿下如此做,是不是目无尊长?一言不合就率众杀人放火,臣下说一句道德败坏已经算是轻的了!”

“嘶~~王卿不必客气啊。今日大朝会,乃是孤恳请皇爷爷举行的。就是想着有什么问题、误会,大家当面的讲清楚。毕竟,真理越辩越明嘛。王卿刚才是不是想对孤说,孤这样乖张狠戾的孩童,根本没有人君之像。若是和前人比起来,是不是如前汉之海昏侯?又或者初唐的恒山王(李承乾)?”

第七二七章 土鸡的三国志第七十三章 搬迁势在必行第三七一章 如何抓捕敌酋第四二二章 启动经济改革第九十五章 国家根基已朽(七)完本感言暨新书写作计划第六八一章 大明朝的应对第一四二章 厉害的二当家第九十九章 我们的海贼王(一)第三二八章 科技界的曙光第二五七章 大坂的夏之阵(三)第七六二章 大明高级密探第五七七章 农业未雨绸缪第五十五章 情报才是主业第五四五章 宗藩是提款机第七三三章 其实我在三层第六七七章 毛文龙的无奈第五三五章 转进的第六师第七七九章 双方继续加码第六二五章 阿格纳的和谈第七七四章 陆军可以登陆第四二四章 商税是要收的第五十六章 宽甸绝不可弃第四三六章 不改汉家衣冠第七十章 西北危机已现(一)第七七五章 陆军主力出动第五零三章 军事命名规则第三一七章 海军事海军了(一)第六十二章 母子促膝夜谈(收藏上千加更)第一七二章 宿命的萨尔浒(二)第二八三章 东南两路有警(二)第二零七章 唯有坚持不懈第六二五章 阿格纳的和谈第四一三章 身体素质差异第六六七章 西班牙的优势第二六六章 后续成套方案第六六五章 不算晚的情报第四零三章 我有很多靠旗第三二五章 滨海厂的木匠第一八五章 阿拉维杜新王(二)第五九四章 搭建地方机构第三九八章 准备仁川登陆第六七九章 南北印的迥异第五六七章 大明由疆入藏第五二六章 威尼斯的商人第七零二章 宗藩体系危机第九章 孤的元从班底(一)第六八二章 流水账的战报第六五零章 一锤子的买卖第四四零章 理学摇摇欲坠第六七四章 全境都是战场第四六一章 进入铁甲时代第三六零章 三万里的远征第七八三章 毕其功于一役第五零五章 冥冥自有天定第五二八章 真是超级乌龙第一三三章 国事就是家事第三四六章 东海上的决战(三)第三十七章 东瀛岛的变化(一)第六十八章 东北号角连营(三)第五三六章 首席民政秘书第六章 矿税很有意义第五一七章 上帝保佑联盟第五八三章 黎塞留的游记第一零五章 全面进行布局第三九七章 看透的李三才第二七八章 太孙赈灾方案(一)第四章 坑子孙的太祖第一八零章 大金国没有了(二)第七三八章 美洲大局已定第二六四章 官员们的俸禄总设定(看前一定要看)第七一零章 不如虚张声势第五零四章 要想富先修路第一八八章 吹皱一池春水(三)第四十一章 打脸就要打痛(二)第五四零章 奥斯曼的反击第四三八章 简王并不简单第六七六章 士兵们的日常第五八三章 黎塞留的游记第四六零章 人口的大迁徙开个单章,说说最近的事第七五一章 亲王们的日常第七零一章 美洲即将爆发第六十九章 东北号角连营(四)第四六三章 我该怎么帮你第七一二章 西班牙的渔网第二四四章 大坂的冬之阵(五)第六十四章 西南战鼓擂动(一)第六四七章 易普拉欣出兵第六八零章 老贼的好打算第一八六章 吹皱一池春水(一)第四四九章 不得了的东西第二八一章 无压制之义直第五九七章 宦官的危机感第四二七章 三万里的返航第六七八章 驻印军的瓦解第六章 矿税很有意义第七零零章 战争没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