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微服扬州

杨廷鉴的任职文书,出奇的顺利,大多数想着那些无主之地的官员,巴不得杨廷鉴立即滚蛋,所以崇祯在早朝上一说起此事,所有大臣纷纷表示赞同。

对于杨廷鉴的任命,说不上的升职,也说不上是贬滴,毕竟扬州知府都是从四品的实官,但是杨廷鉴也远离了朝堂,成为储相的机会也就更加渺茫了,这就要看当事人的追求是什么了。

反正杨廷鉴对自己职位那是非常的满意,复社的另外两个魁首张溥和吴伟业就非常替杨廷鉴惋惜,两人也到龙门客栈来劝过杨廷鉴,让他继续留在京师,留在翰林院熬资历。

杨廷鉴好言谢绝了两个兄弟的好意,收拾妥当后就启程。其间还有还有一个人来投奔杨廷鉴,那就是和杨廷鉴同科的黄素朗,黄素朗这人特别正直,敢于言事,其实这也是一种才能,杨廷鉴就把黄素朗安排到了军法处。

杨廷鉴可不是单身赴任,而是带着虎贲军和大量的物质,四轮马车肯定不够,好在通州就是大运河的边上,直接用船运输就是了。

虎贲军需要搬迁全部由总管粱财负责,武器四轮马车作坊肯定要搬迁,怀柔铁矿肯定无法搬迁,今后怀柔铁矿的出产,也主要是用来销售,如果运到扬州,距离实在是太远了。

虎贲军开始了大规模的搬迁,而杨廷鉴则带几个亲卫乔装打扮,率先向扬州出发。

……

“公子,前面就是扬州城了。”

“不错,这扬州到底是天下繁华之地,这川流不息的客商实在太多了。”

杨廷鉴一身士子打扮,带着四个五大三粗的汉子风尘仆仆都来到了繁花似锦的扬州城。北方哀鸿遍地。然而扬州城却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依旧纸醉金迷。

“大人,咱们是先去见老太爷呢?还是找个客栈暂时住下来?”

杨廷鉴的父母就在扬州。这次杨廷鉴做了扬州知府,就必须履行对崇祯皇帝的承诺。把自己的父母送到京师去奉养,好在金镶玉还在京师,可以早晚服侍二老,再说杨廷鉴还有一个待字闺中的妹妹杨廷美,今年刚好十四岁,两位老人到不缺天伦之乐。

“恭喜发财,咱们先去大东门关老街,去那里找客栈住下吧!”

恭喜发财就是杨廷鉴带的四名亲卫。他们分别叫恭顺、喜来、发达、财运,连起来刚好叫恭喜发财。

“公子,咱们为什么要去大东门找客栈啊!不如就近找一家好了。”

“你知道个屁,大东门紧靠运河,大多数的盐商都聚集在大东门一带,你忘记本公子这次微服私访的目的了吗?”

“卑职……哦……小的明白了。”

杨廷鉴随即带着恭贺新禧在扬州大东门一带找了一间客栈居住,这大东门的一带全是盐商的铺子,而且都很大,有山西和陕西的盐商,也有徽商。

这家客栈叫“客来居”。这里地处大运河,又是繁华地段,所以在此歇脚的全部是商贾之人。杨廷鉴在安顿好后。就来到“客来居”的大堂吃饭。

整个大厅全是南来北往的客人在用餐,杨廷鉴带着恭喜发财找了一张桌子后,就随便叫了几个菜,而与杨廷鉴邻座的几位商人,听口音好像是山西。

这几个商人一边吃饭一边交谈着:

“你们知道吗?山上的晋商和徽商两家又搞起来了。”

“此话怎么讲?”

“兄台,你这可就寡陋寡闻了啊!晋商想在扬州落籍,而徽商却是竭力反对,前任知府对此也是束手无策。”

“怪了,这晋商在从大明开国起。就在扬州城经营了,这几百年下来。也是算是地地道道的扬州人了吧!晋商把户籍落在扬州也是情理之中的啊!”

“兄弟,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晋商想落籍扬州。是想让自己的子弟可以在官学里面读书,同时科举考试也要在扬州考了,你想想扬州本来是人文荟萃的地方,科举的名额向来万分紧张,这晋商想抢占徽商的科举名额,徽商怎么可能让晋商如愿。”

“原来是这样,可现在扬州知府出缺,也不知道这两家又会搞出什么幺蛾子了来。”

“不外乎是比两家钱多吧!或者是看哪家的背景更深厚。”

杨廷鉴一边吃饭,一边听他们交谈,这晋商和徽商的户籍之争,说来话就长了。

明太祖朱元璋率义军推翻元朝后,败走漠北的蒙古残余势力仍对中原虎视眈眈,伺机反扑,西北一带少数民族离心倾向也不断增长。新兴的明帝国不得不把三分之二的财政收入花在西北边防建设上,沿长城设九个边镇以拱卫关中,保护京师,其中固原、宁夏、延绥、甘肃四镇便在陕西境内。

后又设“三边总督”驻节固原(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西安、兰州、银川三角地带中心),统率军队20余万,战马10余万匹,负责东起延绥皇甫川(陕西榆林以北)、西至嘉峪关、西南至洮岷(今甘肃南部)绵延数千里的边防区。

但边地苦寒,人烟稀少,数量庞大的边防军每年耗粮以万千石计,需布数十万匹,自内地调运费时费力,民多怨言,政府财政也不堪重负。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采纳谋臣建议,实施“食盐开中”新政,将实施千年之久的政府食盐专卖制度网开一面,允许民间商人向边关输送粮食换取食盐经销的许可证“盐引”,大约30斤粮食可换一份“盐引”,而且是当时质量最好、最能赚钱的淮盐引。

朝廷“国退民进”,让利于民,“淮盐价贵,商多趋之”,边防军需难题一举解决,而坐享地利的陕西商人,得益最多,自此冒起。原来陕西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自古为中国粮食主产区。

如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陕西官仓存粮近1100万石(明代一石约为90多公斤),足够支付驻防官军俸粮三年,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全国260个府中,按税粮多寡排名,西安府仅次于号称粮仓的松江府(今上海市一带),位列第四。如此看来,输粮换引的“食盐开中法”,等于是为陕西商人量身定做的倾斜政策了,一时间,关中产粮区的农民们掀起了进城经商、卖粮贩盐的热潮。

……()

第180章 莽古尔泰的抉择第253章 卫所改革第123章 此话当真第135章 识破奸计第245章 下马威第232章 崇祯的小心思第235章 商籍之争第113章 招募蒙古骑兵第264章 先打郑芝龙第140章 有情敌第77章 只欠东风第221章 焦急的崇祯第144章 大炼钢铁第48章 卖儿卖女第142章 崇祯的阳谋第243章 胜利号战舰第245章 下马威第97章 鞑子来的好快第44章 洗脑第275章 抢粮抢钱抢女人(中)第218章 骑兵对决第221章 焦急的崇祯第260章 克敌法宝第172章 一群禽兽第57章 搅屎棍第113章 招募蒙古骑兵第194章 夸功阅兵(上)第76章 铁矿第128章 汉奸的下场第115章 突袭土城第266章 血战到底戚家军(上)第209章 戚家军初试锋芒(上)第213章 谁都不是笨蛋第110章 强者为尊第14章 比钱多吗?第27章 心服口服第275章 抢粮抢钱抢女人(中)第31章 只招良家子弟第154章 同年黄素朗第201章 时机成熟第4章 逃出龙之墓地第73章 妙龄宫女第5章 斩杀流酋第112章 一视同仁第91章 让士兵见血第9章 囚犯总督第40章 神威火枪第138章 如山的银子第60章 雷霆之怒第49章 窝囊男人第157章 民族罪人第175章 忠诚的虎贲军第93章 口服心不服第67章 谗言误君第12章 姐儿爱俏第196章 夸功阅兵(下)第172章 一群禽兽第80章 如何自处第130章 居然不怕死第258章 生擒活捉第144章 大炼钢铁第68章 懿安皇后第200章 京师南大门第55章 常言笑被擒第119章 收买人心第15章 交杯酒第173章 祭旗追击第140章 有情敌第83章 直接下水第86章 不降即贤第185章 污蔑不成第115章 突袭土城第129章 军营有变第7章 锦衣卫缇骑第61章 灌老尿第142章 崇祯的阳谋第63章 上缴里库第198章 出兵涿州第93章 口服心不服第273章 铁疙瘩的妙用(下)第229章 战场实况第139章 相互妥协第5章 火鸡也疯狂第6章 紫嫣神威第150章 会试(上)第253章 卫所改革第156章 后金的反应第115章 突袭土城第10章 领主亚伯第97章 鞑子来的好快第177章 决死对冲第152章 贡院内的战争(上)第72章 帝王心术第101章 蠢货李四第159章 等待的心情第77章 只欠东风第108章 杀都杀不完第45章 证据到手第183章 活捉莽古尔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