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没见过怎么能这么肯定,韦奉先笑了笑,应该是这屯里的一个神话传说,没在意又转到了另一个话题。俩人在屯边聊了很久才回到祠堂,南柏子和司祭大人已经把事谈完,并让人准备好酒菜就等韦奉先一块入席。
屯子位于大山高处,早晚温差很大,所以屯子里的人都喜欢喝些酒暧暧肠胃。韦奉先自以为当过两年兵,练出了些酒量,就敢和屯子里的人拼酒,结果却醉得一塌糊涂。屯里人见韦奉先性格直爽快,很是喜欢,之后的几天都有人请韦奉先到家里喝酒,就这样吃吃喝喝晃眼就过了近半月,日子一时过得安逸得很。
这天中午,韦奉先又从昏睡中醒来,摇晃了下昏昏沉沉的脑袋,打算下床去找南柏子,却被告知南柏子和司祭大人有事早早就进了山,正感无聊之际,韦奉先又遇到了萧芬。和城里的大家闺秀不同,山姑娘显得开放热情许多,有了多日的了解,萧芬已没那么羞赧腼腆,把手里的农活忙完又带着韦奉先到屯子外四处乱跑。
韦奉先已很多年没能像现在这样自由自在的玩乐,看着屯里人安逸朴实的生活,心里不知有多羡慕,再望着萧芬心中多出一份遐想,要是能在这个远山之中安一个家,其实也很不错。
就在这时山里突然传来一阵低沉而雄浑的撕吼声,吼声传入大山中不停回响,似留声机一样久久不停。那年代没有电视,也没有收音机,人们对动物叫声的了解大多来至于口头互传,虽说韦奉先不是非常熟悉每一种动物的声音,但是他可以肯定,这声音绝非来至于某种人类熟知的动物。
“什么东西在叫?”韦奉先猛然大惊。
“是大龙,大龙发怒了。”
听到声音,萧芬显得有些紧张,她不提韦奉先差点把这茬给忘了,可以确定这声音是由某种兽类所发,但未必是萧芬口中的大龙。
出于好奇心的驱使,韦奉先向萧芬说道:“走,我们看看去。”
“别……别去!”没等萧芬叫出口,韦奉先已寻着声音不断传来的地方跑出老远。
山中道路崎岖,凹凸不平,换成一般人很难在这里顺利行走。韦奉先不同,多年的逃难生涯和从军生活,让他很习惯这种山势地形,甩开膀子快步疾行,没多会就来到了声音传出的地方。
屯子后山的山腰上,一个宽敞的大洞中,弯延曲折的向内延伸,从外边看不出有多深,奇怪的是进到深处,洞内四处仍有一丝丝光亮透着,让人能勉强看得清洞中小路。韦奉先走到洞边仔细端瞧,发现原来洞壁上全是石英和荧石,无数颗连在一起仿佛满天的繁星璀璨迷人。再向内走几十米,突然看见一群人正围在一个空旷处,南柏子和司祭大人也在其中。空旷处前边是一个垂直的大洞,大洞岩壁光滑如镜,似用机子打磨而成,声音就是从那发出。
感觉有人来到,众人都回身望了一眼,发现是韦奉先,南柏子问道:“你怎么来了?”
韦奉先呵呵笑了笑:“萧芬和我说这山中有条龙,我这不是好奇吗。”
南柏子没来得急开口,司祭大人先责骂道:“这丫头就是守不住嘴。”
敢情韦奉先这一来是害了萧芬,急忙解释道:“怪不得她,就算她不说,这么大一野兽在山中狂叫,寻着声音我也会找来。”
韦奉先说的是实情,是人谁能没有点好奇心,除非那个是白痴,司祭大人也没有再说些什么,让人把韦奉先给“请”出洞去。
来到这里被人就这么请出来,只能让韦奉先的好奇劲更大,几度想再进去都没能成功,皆被屯子里的人死死的给拦在洞口。刚好这时萧芬也从屯子跑来,见到韦奉先急忙拉过他,小声说道:“你怎么跑得像兔子似的,怎么拦你都拦不住。”
“兔子能跑得像我这么快?”
这可不是韦奉先自夸,在战场上长官喊撤退或逃命令的时候,你腿脚慢点试试,运气好的给你两颗花生米,运气差的把你变成马蜂窝。
听到韦奉先的话,萧芬忍不住吃吃的笑:“好了,你个子高腿长行不,和我回屯子吧,等会司祭祖奶奶要骂人了。”
还等会,在里边时脸色都不大好了,如果不是碍着南柏子的面子,可能已经骂出来了。韦奉先心不甘情不愿的和萧芬往回走到一半,轻轻的拉了她了把,问道:“有什么办法能进到洞里去吗?”
萧芬连忙摇手:“不行,别说你是外人,就连我也不能进,万一大龙跑出来,那就危险了。”
这山洞里有没有龙,韦奉先不敢说,见屯里人把洞守得这么严,里边的野兽肯定不一般。正当韦奉先好奇心正盛的时候,山洞又传来阵阵吼叫声,声音远要比先前那一次来得悠长响亮。
听到吼声,韦奉先再也顾不了什么,调头又往洞口跑,来到洞口发现此处已经没人,兴许是又回到了洞内。韦奉先这回会了个乖,小心翼翼的向内走去,只想看上一眼,稍稍的满足一下逾渐膨胀的好奇心。
越往深处走,感觉吼声越震耳,特别是在山洞里,就如同战场上脱膛的炮弹在不远处炸开,一下被放大了好几十倍,强劲得让人耳朵一片嗡鸣。等来到洞中深处发现里边已乱成一团,屯子里的几个壮汉正用绳子拉着什么东西,而司祭大人和南柏子还有另外两个道士在不断念诵些让人听不懂的咒文,一个个紧厥着皱头,衣衫无风自起,随意飘摆,就像书中所传的仙侠之士一样,充满神玄的味。随着所有人朝着的方向慢慢看去,韦奉先的瞳孔也跟着不断放大。
(推荐一本历史题材好书:《明末的美好生活》回到大明王朝,草根一样能成就大业,享受权利带来的幸福,我就是要在明末过上我的美好生活!http://www./Book/231531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