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这是爹托人从外地给你捎回来的补药。”

凌家长子凌兰生进得屋来,一边拿手巾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把几包包好的药材放到桌子上。对于自己的妻子,他保持着一贯的敬重,甚至于在她面前,凌兰生多少是有些拘谨的。

苏家是镇子上有名的大户,书香门第,祖上几代都有人在京城做官,风光荣耀自然是没的说。

直到苏韵熙太爷爷这辈,不知为了什么,一家人从京城又迁回了镇子上。有人说是苏老爷子太过耿直不知变通,在朝廷里得罪了权贵,被贬为庶民遣回原籍了,也有的说是苏老爷子看不惯官场的黑暗,自动请辞告老还乡了。。。。。。总之是说什么的都有。

虽然大多数都是人们妄加猜测,苏家人也从来没有为自己辩解过什么,但是有一点儿却是被大家说中了,苏家自此,果然开始走起了下坡路。

原来的时候,依仗着官家的庇护,苏家子弟们是出入车马,衣食无忧。说是纨绔子弟倒不至于,但一个个除了每日读书下棋,吟诗作对,从来没为生计操过半份心。

如今落得这般境遇,再大的家业总不能坐吃山空吧?于是苏韵熙爷爷辈的这些苏家子弟们也开始学人下海从商,可是商海浮沉,银子哪是那么容易赚的?自己没有经验,和人搭伙吧,怎么说呢?用戏文里的唱词来形容,贫归故里无人问,和原来的门庭若市相比,自是显得清凉萧条。

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谁又会来招惹呢?苏老太爷一气之下归了西。

后辈们几番折腾下来,老祖宗留下的那点儿家业基本上消耗殆尽。到了苏韵熙父亲这辈,老苏家算是彻底没落了。

虽然家境日渐衰落,但官家的那种,事事讲究排场,讲究规矩的习惯却遗留了下来。

苏韵熙的父亲本就是庶出,美其名曰是苏家的少爷,但在老苏家却没有半点儿说话的权力。以至于儿女亦是如此。苏韵熙空顶着苏家小姐的光环,地位却连大奶奶房中的使唤丫头都不如.而没能给女儿寻得一门像模像样的婚事,一直是苏家二老的心病。

老凌家是本分人家,虽不是大富大贵,女婿倒也踏实肯干,女儿过门儿五年之久也没为老凌家生得一男半女,俗话不是说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何况女婿凌兰生本就是老凌家的独子,生儿育女的责任自然是非苏韵熙莫属。

女儿的肚子至今没有动静,人家凌家二老一如既往的慈爱不说,不仅没有甩过脸色,还四处寻医问药为女儿诊治,按说,依苏家目前的境况,摊上这样的亲家也算是烧得高香了,可苏家二老心里就是别扭极了,总觉得门不当户不对的。

苏韵熙自己倒没觉得有什么。自幼生长在那样的家庭环境里,每天读的是《女则》《女诫》,整日面对着的,是父母的唯唯诺诺,和其他那些苏家人的趾高气昂。隐忍、沉默、顺从,早就成为苏韵熙的生活常态,她不会,也从未想过要为自己争取些什么。

苏韵熙刚要躺下歇息一会儿,见丈夫从外面进得屋来,她缓缓地打炕上把身子坐直了,忍不住又轻咳了几声。

“哦,我咳咳……我知道了!一会儿我让喜悦拿去咳……咳咳……拿去煎了。”怕自己引起丈夫的反感,她赶紧拿手帕掩住自己的口鼻。

“好,那你歇着吧!我去前屋看看晚饭准备的怎么样了。”

“嗯。”苏韵熙轻嗯了一声算是对丈夫的回答。这凌兰生便转身离去了。

说到这里打个岔,咱们先来说说这老凌家的房子。

老凌家居住的是祖上留下来的房屋,标准的三进三格局,即进得大门之后有三个院子三座房屋,最前院有一座拜亭,按说是作为招待客人之用,但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家人用来喝茶纳凉的地方。

前屋和中屋正中间都是过厅,可以直通后院后屋,东西两侧是卧房。老爷子老太太住最前院儿,姐妹几个住中院儿,凌兰成和苏韵熙住最后院儿。

其实,古镇上最常见的房屋是进二的格局比较多,老凌家并不是有多殷实的家境,为什么房屋会比一般人家多一进呢?这还得要从祖上说起。

据说那年是重灾年,用老百姓的话说,河里发水了,水大成什么样?有见过的人说,坐在城墙上把腿耷拉下去,脚就可以够得着水。为了防水防涝,官府下令把四个城门洞都堵了,外边儿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也出不去,就这么干等着洪水散去。

城中有一户人家,在京城里租了商铺贩卖药材,后来生意越做越大,便在京城里买了宅子,一家老老少少都给接了去,算是在那里安了家,只是偶尔回来省省亲祭祭祖什么的,用不了多长时间便回去了。

这不,这次又是回来避暑的,本打算住上个个把月,天儿也就差不多凉爽些就可以启程回去了,身边也没带多少多余的盘缠,谁知道突如其来的一场大水,回来的几位全被困在了城中,外边儿的家人是干着急却无能为力。

大人们心想节衣缩食紧凑着点儿,熬到洪水散去洪水散去也就好了,可偏偏这家十四岁的独生儿子这时候得了重病几乎命丧黄泉,在当时的情形之下,城中的粮铺早就被买卖一空了,对于丝毫没有任何准备的这家人来说,就连一日三餐都是最大的问题,更别说是给孩子看病拿药了。

眼看着,这独苗苗危在旦夕,一筹莫展之际,是老凌家祖上伸出了援手,把这家这次回来的这几口人都接到了自己家中,好生招待并请大夫诊治,总算把这孩子从鬼门关上拉了回来。

这家人磕头作揖,这个感激不尽啊,孩子认了老凌家祖上做干爹还不算,还非要重金酬谢。老凌家祖上也是个义气人,说是这乡里乡亲的,谁家还没有个大事小情的?赶上了就帮一把,举手之劳的事儿,什么谢不谢的?总之,这钱是万万不会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