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翔先到了汴州(今河南开封),投靠了同乡王发,王发当时在刚上任的宣武节度使朱温手下任职,做观察支使。可是王发也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将他引见给朱温,敬翔并未怨天尤人,而是就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替军营中一些不识字的将士代写书信、奏章,同时也暂时解决了生活困境。敬翔的文笔流畅优美,通俗易懂,很受官兵的喜爱,有时他写的一两句话竟被当成警句在军营中广泛流传。机遇终于降临到他的头上。朱温也很喜欢这些浅显通俗的警句,当听说是部下王发的同乡所写时,便对派人召来王发对他说:“听说你有位老乡很有才华,你带他来让我见见。”王发听罢也是很替敬翔高兴,认为他终于有了出头之日了,便高高兴兴的把敬翔送到朱温的跟前。
见到敬翔,朱温便问他:“知道先生很精通《春秋》的大义,我现在有些根基了,很想学习《春秋》里边的方法来作战,以图更大的事业,不知道
先生意下如何?”
敬翔朗声答道:“自古至今的用兵之道,贵在随机应变,出奇谋而制胜。古代的礼俗到现在都没有沿袭下来,变化极大,况且是用兵之道。一味学习《春秋》就是因循守旧,结果只能是徒有虚名而无实效,百战难以百胜,那么大王的大业也就很难有希望了。”
朱温听后连连点头,非常高兴在军中得到这样的智谋之士。他马上让敬翔担任了军职,每逢行军打仗,敬翔都追随左右,时间不长,敬翔向朱温提出改换文职,因为他发觉自己不太喜欢做武官,更不擅长领兵打仗,指挥作战,而做文职却是他的特长。朱温很爽快地答应了,改任他为“馆驿巡官”,专门负责文书奏章的起草工作。从此,敬翔成了朱温的重要幕僚,他的才华崭露也有了很好的机会。朱温本性狡诈多谋,人们很难猜透其意,而且经常猜疑众将,动辄斥骂滥杀,文武群臣对他都很畏惧。而敬翔做事却非常机警多智,他极少在众人面前向朱温进谏,为的是不使他难堪,敬翔用的是心智,注意观察朱温的言谈举止和表情的微小变化,凭此就能揣透其内心所想。有时朱温所做之事有所不当,敬翔便因势利导,予以暗示提醒,朱温也是一经察觉便心领神会,然后必然改正。有时如果朱温指挥布署不太周全,敬翔就设法及时予以补救。因此,敬翔对朱温的辅佐形迹,众人竟难以察觉,更不用说知其内情了。因此无论军机、民政朱温都要向他征询计策。这一次敬翔见朱温想对朱宣用兵却苦于没有借口,因此主动向朱温来献计。朱温见敬翔来了之后,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赶忙站起身来对敬翔说道:“嗯,敬先生来了,那本镇可就不用再发愁了。”敬翔微然一笑说道:“主公,您现在是否在为朱宣兄弟二人的地界儿发愁呢?”朱温毫
不隐瞒的说道:“对,现在本镇为了这件事是茶不思饭不想,实在是太难过了。本镇有心思立即出兵,只怕天下人的那张嘴!”敬翔听了之后,又是微然一笑说道:“主公,您的心意属下全然明白,在这乱世之中,不是你夺我的地盘儿,就是我夺你的地盘,俗语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既然要成其大事,就不要考虑这些婆婆妈妈的事情。现在属下有一计策特地来向主公禀明,成与不成,请主公定夺?”
朱温听了之后大为高兴,说道:“敬先生既然有谋在心,那就不要隐瞒了,速速说来!”敬翔把嘴凑到朱温的耳边低低的说了一番话,朱温一边听一边高兴的点着头叫道:“好,好,此计甚妙,太妙了!接着说!”待敬翔说完之后,朱温说道:“这计策着实不错,就依敬先生所说办了。”然后他马上叫来了部将朱珍,让敬翔把刚才所说的又对朱珍说了一遍,都指挥使朱珍听完之后,也是大为欣喜,也是对敬翔的计策大为赞赏。朱温说道:“好了,眼下你就依敬先生所说的去办吧。”朱珍领命而去。朱珍离开朱温的府第之后,马不停蹄的来到军营之中,在大营里前前后后的查看了一番,然后装模作样的说道:“现在我军军心有些不稳,人心离乱,这是因为连日以来朱宣以重利来招诱咱们汴州军士,致使许多的军士逃往曹、岛等地,如果照此下去的话,那我军势必不可设想。”底下的那些将官听到朱珍的这番话都听得面面相觑,不明白朱珍说的这番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可是奇怪归奇怪,谁也没有站出来问。朱珍又装模作样的说了一番话之后,又回到了朱温那里,当着众人的面又一本正经的向朱温报告了此事。
朱温听到之后,也做出一副勃然大怒的样子,马上让敬翔写了一封书信,派信使去送到朱宣那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