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情况下,李旦下了一道旨意言道:自今起,一切军国大事,都交由皇帝亲自处理,朕方位无这养志,以遂素心。直到此时李隆基才真正掌握了全国的大权。
虽然李隆基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但他的皇帝宝座依然没有坐稳。这个时候对他有所威胁的就是那一群所谓的功臣。在诛杀韦后和太平公主等事件中立有大功的刘幽球和张说都为科举出身,崔日用和郭元振皆为进士出身,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门庭,都是凭着自己的才智一步一步升上来的,在帮助李隆基平定两次祸乱的时候显示出了非比寻常的能力,也发挥出了相当大的能量。
他们把协助李隆基夺取和巩固皇位,视为一种保护和扩大自己权势的手段,把夺到的大权视为自己应得的利益,要求与李隆基分享,因此他们有着很大的排他性。因此他们不允许有别的人来分他们的权力。而恰恰就在此时李隆基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要重用姚崇为相。这一下触动了张说等人的利益,所以他们强烈反对姚崇入相。
他们此时只是为了彼此争权夺力,根本就顾及不到当时国家应该注意的一切问题。而李隆基此时也明白了自己已经处于他们的包围之中,如果不把这件事处理好的话,那对稳定政局有着相当大的害处。
十月初九,李隆基驾临新丰,十三日讲武于骊山之下,他借口军容不整,要斩杀当时的兵部尚书郭元振,刘幽求与张说跪于马前苦苦求情,李隆基装模作样的改把郭元振流放到距京师五千二百里地的新州。郭元振虽然侥幸不死,而刘幽求和张说两个人的地位也没有改变,但这一举动却相当于给了功臣集团当头一棒。
第二天李隆基猎于渭川,召见姚崇,并且当时就批准姚崇入相,张说大话等人的希望落空了。
其实张说等人反对姚崇入相,除了维护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也包含了政见上的不同,他自从入相之后,除了把当初保李隆基的那些功臣全都拉进朝廷之中,别的便没有一点动作。而姚崇的主张则在李旦在位的时候便已经出台了,他在政治上着眼,着眼于消除这些年来长期积累下来的弊政,李隆基颇为赞赏,正好趁自己刚刚当政的时候,正想干一番大事的时候把姚崇的主张实行开来,以取得成效,岂能容得张说等人的阻拦。
可是张说等人并不干休,张说先是指使御使大夫赵拳昭弹劾姚崇,接着又让殿中监姜蛟向李隆基推荐姚崇去任河东大总管,但李隆基识破了这些障眼法,当面就指出了他们这是受了张说的指使,把二人轰出殿外,并当时就召见了姚崇,在第二天就回到了长安城中。
经过了一个半月的努力,政局终于稳定了下来,在十二月初一,李隆基改年号为开员,标志着一个新的时期的到来。
李隆基改元开元之后,立即把姚崇任命为紫薇令,开始着手整顿朝务。姚崇首先要做的是稳定皇权。当时社会上政治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那些功臣们对李隆基任姚崇为相是相当的不满,作为首席宰相的张说甚至经常秘密出入于李隆基的四弟李隆范的家中活动,这一切都被姚崇知道了。
这一天,姚崇拖着一点一点的腿来见李隆基,李隆基见到以后有些奇怪的问道:“姚相,你难道是患了足疾吗?”姚崇叹了一口气说道:“陛下,臣得的并不是足疾,而是臣有心腹之疾,以致如此啊!”
李隆基问道:“姚相请具体说来。”姚崇说道:“臣不知陛下知道不知道,当今的首辅张说张宰相经常出入于您的爱弟岐王范的府中,这两个人凑在一起,会引起什么情况,相信陛下您能猜得出来吧。”这几句话比什么话都让李隆基感到震动,他的脸上渐渐地渗出了冷汗,心中思潮翻涌,想起玄武门兵变和五王政变那一类的事情,他的心中更加恐惧,可是他该怎么办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