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不过多门课

战国开启, 无数诸侯小国被灭,最终定局秦楚燕赵魏韩齐七国。

七国间有零星小国作为缓冲,大多是其他国家的附庸, 比如卫国和鲁国。

现在这个定局被打破了。

天下重归动荡不安。

“什么天下重归动荡不安, 明明是天下从动荡中要重归稳定了。”嬴小政听到民间士人说这话后, 不满道。

朱襄赶紧拦住嬴小政,让他别去找人家辩驳。

嬴小政天生单杠化龙, 听见和自己相左的意见就浑身不自在,非要和人辩个输赢来。

这大概也是帝王唯我独尊霸气的一种体现。

不过嬴小政若被别人辩赢了, 就会真心接受对方的意见,不会为了脸面小心眼。

现在朱襄拉住嬴小政, 不是担心他与士子结仇, 只是现在吴郡学府开学考试在即, 他担心嬴小政影响到人家考生的状态。

嬴小政不理解朱襄的想法,不过他本也没打算亲自下场和一群没有才名的士人辩论。

自己堂堂秦太子做这等事,是用自己的名声给别人抬高地位。

嬴小政任命浮丘主持此次吴郡学府入学考试, 浮丘和嬴小政、朱襄一同回到了吴城。

他叹息道:“天下士人大概心里都难以接受,明明韩都解围,为何韩王还降了。”

嬴小政倨傲道:“韩国从根基上就是这副模样, 韩王做出此事, 并不令人惊讶。”

朱襄问道:“政儿为何如此说?”

嬴小政白了舅父一眼。

舅父明明知道, 却一副无知的模样, 又是想要考我。

朱襄看见嬴小政的白眼,就知道嬴小政这家伙又在无端恶意揣摩他。

冤枉啊,他就是单纯想听听嬴小政是怎么看待韩国。

不等朱襄辩解,嬴小政开口说了自己对韩国和韩王的看法。

三家分晋,三家强弱也是不同的, 所以导致立国路线也不同。

赵氏军功传家,掌握晋国兵权,所以赵国也武德充沛;魏氏在晋国世代为掌握朝政的大夫,魏国在国政治理上较为擅长,兴文教,重法制。

韩氏则不同。

韩氏先祖韩厥原本只是寻常出身,因在晋景公时力保被清洗的赵氏一族,后与赵氏结成了紧密联盟,即著名的“赵氏孤儿”。

魏氏和赵氏分晋,势均力敌,便拉来韩氏形成稳固的三角。

韩国在魏国和赵国中间,成为两国的缓冲地。

不过韩国曾经也强盛过。

三家分晋后,韩国的国土面积虽是三家中最小,但与魏国和赵国也差不了多少。

要说它左右有魏国和赵国,难以发展。魏国西有秦国,秦国那时虽弱小,但土地在中原人看来很荒芜,魏国也没有多少发展的余地;赵国东有强齐,燕国也不算弱,想要扩充领土也很难。

魏韩赵三国差距拉开,是在变法之后。

魏王擅长国政,李悝变法是最彻底的一个。

魏文侯时期,废除了“世卿”制度,让普通士人可以为卿,魏国聚集了一大批人才,成为了战国第一强国。后来商鞅变法等都是以李悝变法为蓝本。

可惜魏王出身世卿,骨子里是瞧不起底层士人的。

当他利用新兴士人阶层完成君王集权后,就背叛了招揽来的新兴士人阶层,将权力交予宗室。

他之后魏王有样学样,魏国人才纷纷被逼走。魏国也逐渐衰落。

赵王擅长治兵,改革也从兵制上起。赵武灵王时,赵国武力值最为强大,威慑天下,招揽了许多优秀将领。

赵国的衰落不在于赵武灵王在继承人上的优柔寡断。赵惠文王也是不错的。

“赵国衰落的根基是将军太强,赵王忌惮。”嬴小政板着脸道。

浮丘眼皮子跳了跳,赶紧低下头掩饰自己的表情。

朱襄叹气:“是啊。将在外,战场变幻多端,若从君命会战败,若不从君命君王会忌惮。若赵王不知兵,又不够信任将军,就会时常出现赵王在重要战役中拖将军后腿的事。”

在朱襄前世的历史中,赵国看似祸在赵王不信任廉颇、李牧等将军,实际祸在赵国没有一个制约将军兵权的制度,一旦赵王不信任将军,就只会两败俱伤。

赵武灵王知兵,他本身就是将领,所以无所谓;赵惠文王信任臣子,臣子也尊敬他,所以君臣两相得。

当一个赵王既不知兵,又不信任国内的将军的时候,这裂痕是迟早的。

只是赵国的将军都心系赵国,或逃走,或自杀,都没想过真的背叛赵王,所以显得赵王的忌惮没有道理,很昏庸了。

“韩王则因权衡权术称王,国内改革也是以术治为主。”嬴小政的眼神中露出一丝鄙夷,“所谓君王心术,不过是阴谋小道。”

朱襄笑着叹气道:“是韩非说的吧?世人可也将申不害当做法家人。”

嬴小政道:“法家也有三派。如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只重其一,有失偏颇。但重‘势’重‘法’,尚为堂堂正正,只重‘术’,便为小道了。”

“势”为权势。慎到认为君王最重要的是把握天底下最大的权势,即君主专|制集权,有权势才能做其他事;

“法”即法令。商鞅认为国家所有的规章制度都要列入法令中,有规矩才能成方圆,从王孙贵族到平民走卒,都要被约束在具体的法令下,成为整个国家强盛的“工具”;

“术”则君臣权衡之道,后世又称帝王心术,主要在用人上。

申不害教导韩王均衡之道,君权和卿大夫的权力,丞相和将军的权力,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如何拉拢如何打压,君王才能将朝堂和国家牢牢掌握在手中。

在申不害变法的十五年间,韩国地方封君的权力基本都被抹除,封君仍旧有地方治理权,但无军权,要夺取更多的权力都要争取韩王的支持,权力斗争全部集中到了朝堂上。

只要韩王够英明,能够做出决断,韩国就会强盛。

“可惜只重帝王心术,若帝王不行,国家就会急速衰落。”嬴小政道,“且术只是小道,君王不信任臣子,臣子就不会与君王交心。君王只知道分化拉拢臣子,臣子就会将所有心思都用于揣摩君王心思上。”

嬴小政讥笑了一声,道:“若遇到昏庸的韩王,臣子大可装作仇敌,表面上互相攻讦,私下里相勾连,韩王被玩弄于股掌之上。”

“帝王之术,先是帝王,才有术。若只重术,失了帝王之势,国家之法,可不就是小道?”

“韩王与卿大夫两不信任,遇到危急时刻,韩王宁愿相信秦国能保住他一条命,也不相信身边的卿大夫,可不赶紧投降?虽然模样难看了些,对他而言,或许是正确的选择。”

“若换一个年轻的韩王,没在韩国朝堂浸淫多年,或许会信了韩国卿大夫那群人的鬼话,为那群人丧了命。”

朱襄想到原本韩国的亡国之君韩王安的遭遇,不知道该不该赞同嬴小政的话。

韩王安被软禁陈县,新郑韩国旧贵族叛乱后被处死。韩国世卿贵族或许在乎韩国,但肯定是不在乎某一个具体的韩王的。

浮丘抬起头,眼睛发亮。

虽然太子政说的是“法”,但言语中堂堂正正之气,也符合儒家的思想。

朱襄点头:“政儿可以出师了。”

嬴小政问道:“我出哪个师?”

朱襄冥思苦想,不确定道:“韩非?”

嬴小政嫌弃:“韩非又不是我的老师。”

朱襄指着自己:“那……我?”

嬴小政道:“舅父你最擅长的是种地。”

朱襄失笑:“我擅长种地,李牧擅长打仗。你既不可能去种地,也不能去打仗,看来是一辈子都无法出师了。荀子那里,你倒是可以争取争取。”

嬴小政抱着手臂,鼻子喷气:“不要。我不耐烦儒家太繁复的‘礼’。”

浮丘的眼神又黯淡了。

唉,太子政即使师从荀子,也不尊儒。

朱襄道:“荀子应当已经习惯了。他最出色的弟子,重儒的不多。”

朱襄拍了拍身边浮丘的肩膀:“你要努力啊。如果你将来没有成就,后世人就要嘲笑荀子教出的学生中,最厉害的是韩非、李斯、我、政儿这样完全不像儒士的人。你好歹让荀子的学生中多个大儒。”

浮丘:“……”朱襄公,你这句话敢到荀子面前说吗?

可他不敢说,只能拱手苦笑:“学生会尽力。”

嬴小政疑惑:“浮丘是大儒吗?他不是擅长行商和赋税吗?”

浮丘:“……!!”

朱襄严肃道:“儒商也是儒。谁说大儒不能是商人?”

嬴小政耸肩:“好吧,舅父说是就是。那不如你去当这个大儒,谁说大儒不能种田?”

朱襄捏了捏下巴:“有道理。我看我自己,也觉得像个正经的大儒。这么说,李斯和韩非怎么就不能是大儒了?儒无所不包,哪是那等不便之物。”

嬴小政赞同:“确实。”

朱襄道:“那政儿也当个大儒如何?”

嬴小政道:“我考虑考虑。”

浮丘把脸撇到一边。

他决定把今日听到的话全部忘掉,否则他的儒心会受损。

韩国灭亡,韩王被“请”至咸阳,对韩非和张良而言是莫大的打击。

对朱襄和嬴小政而言,不过是多了一堂可以学习很久的课程。

嬴小政还试图以韩国兴衰史教导成蟜。

成蟜生母为韩女,他将来肯定会成为秦国朝堂中韩国势力的依靠。

听懂韩国君王错综复杂的关系,成蟜才能化秦国朝堂的韩国势力为己用,帮他家兄长掌握这一派系。

成蟜听完嬴小政分析韩国的第一堂课,就跑到精神萎靡的韩非和张良面前,嚣张道“你们以后全靠我,现在就要听我的,帮我藏点心”,被嬴小政抓到一顿揍。

韩非和张良这才想起来,公子成蟜是韩女所生。

他们思索了一瞬间要不要帮扶一下公子成蟜。

念头刚升起来,就被他们嫌弃地丢掉。

别说韩非,就是张良刚来不到一月,就看出最想帮扶公子成蟜的是太子政。

但太子政希望弟弟成为自己的左臂右膀,公子成蟜却只想成为兄长身上混吃混喝的挂件。

那句“大兄我是你唯一的弟弟”魔音灌脑,让张良听了都想打人。

与其寄希望公子成蟜长大后会知道权势的美味,整合秦国朝堂韩国势力的同时,也为他们这群韩人争得更高地位,不如把希望直接寄托在太子政身上。

何况,有太子政压着,公子成蟜即使心向权势又能如何?从小被太子政按着打屁股的公子成蟜,还能翻得过太子政这座大山?

比起出身韩国宗室的韩非,张良更早从悲愤的情绪中缓过劲。

他能理解韩王的做法。

韩王继位时,正是秦昭襄王强盛时。

秦昭襄王内有应侯范雎,外有武安君白起,三晋之地从“魏韩赵”,变成了“上魏下韩右赵”的格局,被秦国吞并了近半。

韩王曾经也奋力挣扎过。

但韩王登基前,韩王的君父韩厘王与魏国出全国之兵,联合东周与东进的秦国进行大决战。

那就是伊阙之战。

白起成名之战。

此后韩国精锐尽失,只能在秦国和其他五国间左右摇摆。

韩国无兵,只能以权术如履薄冰。

守不住上党,韩国转祸赵国,结果长平之战秦赵对峙时,秦国偏师继续攻打韩国,赵国战败,失地最多的却是韩国;

韩王给东周献城,希望东周公牵头六国联盟攻秦,结果东周被灭,韩国也被好一顿揍;

韩王和众卿大夫商议,干脆投了吧,于是给秦昭襄王披麻戴孝哭丧,请求成为附属国,秦国不要;

此次韩王也尽力守城了,等到了楚军来救。

等救完之后,韩王出城一看,好家伙,只剩下新郑这一座孤城了。

一生都在被秦国揍的韩王年近五十,心态比七八十的老人还沧桑。

他承受不住这个压力,崩溃了。

张良很能理解。

但韩王,你能不能降得不那么丢脸?

自古以来,从未有活人给自己定谥号。你还给自己定的“扩疆爱民”的美谥,完全和一生反着来。

且你就算认为一座孤城难以复国想投降,也该是缓一阵子,先送走楚军,再派遣使臣去咸阳,两国交换文书,以国君身份让秦王受降。

你自己驱车跑去找信平君廉颇,这是把全体韩国人的脸都扔地上踩啊!

张良不能理解了。他默默地把自己关在昏暗的屋子里,虽然脱离了悲痛,但仿佛成了一具没有思想的空壳。

第58章 炸虾三虾面第220章 将老当益壮第215章 杀人者魏王第172章 韩相国遗愿第92章 秦舟师楼船第228章 叛逆赵王偃第23章 白起小石子第2章 猪油蒸鸡蛋第147章 饮尽杯中月第144章 蔺贽新田律第156章 始皇崽墨痕第261章 李牧激将法第122章 始皇崽兔子第155章 刀削柰果皮第211章 闲谈科举路第226章 不过多门课第171章 手撕烤鸡肉第259章 扁鹊去又返第228章 叛逆赵王偃第133章 老坛泡青菜第1章 羊奶稻米羹第92章 秦舟师楼船第120章 粟米凉馍馍第64章 荀子木拐杖第72章 长平税赋钱第262章 良将和名将第106章 牛奶鲜果饮第191章 夜袭孔明灯第235章 太子政及冠第196章 桂花甜点宴第24章 白水煮豆饭第174章 长平君粉丝第6章 黄米红枣糕第200章 祭天后夏收第240章 新时代来临第27章 盐水煮豆子第163章 冲锋轻重骑第71章 赵歌谣鹊鸟第268章 番外一第91章 猪油糖炒面第130章 对东瓯好意第260章 张良又一策第197章 养鱼水牛奶第81章 水患后钉螺第82章 补药鸡蛋汤第172章 韩相国遗愿第23章 白起小石子第67章 燕赵边军酒第155章 刀削柰果皮第221章 诸老将请战第105章 归秦九鼎粟第227章 秦国楚韩争第165章 直辕战意义第241章 暂不定谥号第97章 猪油酸菜面第233章 船迟打头风第77章 浮灯烟花火第157章 守孝豆腐干第236章 长平郡死战第47章 蔺相如戒尺第18章 烤土豆蘸盐第73章 秦王叵测心第121章 红烧牛肉面第181章 舅母竹篾条第46章 卤水煮豆子第19章 姜丝炒肉丝第77章 浮灯烟花火第60章 野菜汁凉面第70章 李牧坛中酒第164章 义战不义战第58章 炸虾三虾面第116章 菊花豆腐羹第15章 香卤猪内脏第232章 屋漏连夜雨第28章 肉酱盖粟饭第75章 澡堂泡澡水第28章 肉酱盖粟饭第189章 李牧反制策第33章 冰凉冬雪花第15章 香卤猪内脏第235章 太子政及冠第48章 蔺相如赠礼第256章 想听故事吗第6章 黄米红枣糕第265章 论迹和论心第141章 子楚手中箭第130章 对东瓯好意第261章 李牧激将法第106章 牛奶鲜果饮第236章 长平郡死战第142章 荷叶时令菜第265章 论迹和论心第198章 始皇崽游记第194章 秋后烤红薯第60章 野菜汁凉面第191章 夜袭孔明灯第66章 海带味噌汤第87章 油炸南瓜饼第264章 楚王启安葬第142章 荷叶时令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