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落幕

寿春,关系吴军灭亡的会议始终拖延不下,迟迟不见结果。

孙权以外交手段复辟东汉帝国的种种努力付诸东流,在刘封统帅四州官吏士民向刘备上表时就宣告失败。

刘封以燕王自领兖州牧、车骑大将军,以曹植为燕相,曹休为燕国上将军。

外交手段失败,摆在吴军面前的选择并不多,每一个选择都有一系列隐患。

孙权迟迟拿不到主意,每一个选择都有可能带来灭亡。

这种时候每一个能发言、表态的将军都沉默对待,没人能承担这么大的责任。

会议拖延不是因为争执,而是沉默。

这种沉默环境里,原来出使濮阳津的正使郑泉意志消沉每日暴饮,遇风邪瘫痪,病重。

与太多同僚一样,潘濬也来看望郑泉。

他来时郑泉已到弥留之际,与许多人不同,郑泉张着口,由儿子灌酒。

潘濬一众人面面相觑,看着这个酒鬼在弥留之际饮酒。

与郑泉没说一句话,就看郑泉咽气。

郑泉的几个好友也都爱好相同,当众宣读郑泉的遗嘱。

按照郑泉的遗嘱,他的尸骸将会俭葬,不需要更换精美的衣服,也不需要棺椁,要么将他葬在陶户取土的土原里,百年之后骨肉化成泥尘,被陶户做成酒器,也就能生饮酒,死饮酒,与酒常伴长眠;再要么火化他的尸骸,用骨灰烧制酒器。

第二个太过惊世骇俗,只好折中选择,将他葬在陶户取土的土原里。

“煅烧骨灰做成酒器倒是贴合郑文渊本意,此公癫狂之人,可惜其子不肖。”

回去路上潘濬感慨一声,跟在身边的两个儿子默然无语,总觉得这是在说他们两个资质驽钝。

吴国现在的形势越发的凶险,潘濬如履薄冰,深怕与内、外大势相撞,被碾成齑粉。

现在十二万大军屯在寿春一带,春耕在即,到底是依托淮水、芍陂执行军屯,还是撤军?

如果执行军屯,夏收后是否配合魏军夹击刘封?

夹击刘封期间,汉军主力顺长江而下,直奔江东而去,那中原种种努力、布局岂不成了笑话?

所以要退兵,要加速退兵。

汉军自腊月初退兵回荆州,春耕之后随时可以发偏军来袭。

以现在汉军的体量,一支偏军规模介于三五万之间,足以让江东鸡飞狗跳。

只有迅速退兵才能保全根本,江东就是根本,失去江东,大军在外无异于丧家之犬……或许一夜之间就能分崩离析,烟消云散。

可问题就那么摆在面前,算计来算计去,孙权废了多大心力才得到淮南地?

现在撤军,岂不是等于之前都做了无用功?

哥哥给弟弟认错很困难,父亲给儿子认错更困难,君上给臣子认错……不仅困难还凶险。

让孙权承认外交手段失败?承认诈取淮南地是失败的策略?

如果没有采取外交手段,吴军主动退回江东,哪有现在这么多事情?

吴军的体量、战力决定了选择的范围,首先排除了军队两分,军队分在淮南、江东两块区域驻守,那淮南挡不住刘封、臧霸、曹休,江东也挡不住汉军。

所以吴军要么不管春耕,就现在发兵去打刘封,在汉军有所举动前,破坏刘封的春耕,然后主力迅速回防江东。

战果是刘封春耕受影响,夏收、秋收后只能勉强固守,防御魏军的攻击;而吴军留守万余人,就能守住寿春、合肥。

代价是江东的春耕、生产也就废了,今后两年时间里只能固守、做积蓄。

再要么象征性留小部分兵力守御寿春、合肥,主力返回江东,抵御汉军。

战果是有更大把握击退汉军偏师,保住江东主体;代价是无力继续干涉中原,而这一退,将校军吏很难鼓足勇气再来中原。

怎么选,众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至今无果,就是顾虑孙权的颜面,以至于全军表现迟钝,什么都后知后觉一样。

潘濬表面上也为这个问题苦恼,真要让他做选择,没什么好犹豫的,秉持汉军一贯的优良传统,先撞上去,打一架再说。

立刻提兵北上,先把刘封的春耕生产破坏了,刘封毕竟初立,急需要休缓内部伤口,安抚士民惊慌情绪,要逐步确立威信。

春耕之际发生一场军事对峙,足以击垮刘封的治民威信,没有两三年休养,刘封无法对外采取行动,无异废掉刘封的行动能力。

至于耽误己方春耕、积蓄……没什么好怕的,反正今后也很难干涉外界,关上门安心理政,休养战争创伤即可。

等刘封恢复对外干涉能力,己方也就恢复了。

掐算时间,那个时候刘备应该会撑不住了,那时候正好各家联军,帮刘封打内战抢皇位。

南边一个汉,东边还是一个汉,又恢复到孙权外交手段谋求的那种局面,自家又可以做大汉吴王。

只是自己想到的事情,孙权也能想到,孙权没有强制推动执行这个计策,可能孙权也有其他方面的顾虑。

比如,不愿向刘备的儿子称臣。

给刘协称臣并无心理、脸面上的障碍,大家本就是刘协的臣民出身,调头回去再臣服,不算什么。

给曹丕称臣也不算什么,可刘封猝然崛起,就因是刘备的儿子,空手套来好大的一番基业,这么急巴巴去臣服,脸上实在是无光。

如果帮刘封打皇位战争,等于在帮刘封抢自己女婿刘禅的皇位……事情怎么看怎么纠结。

潘濬很清楚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的种种原因,自然不会跳出来帮孙权解除绳套……这绝对换不来孙权的好感。

而目前的局势,孙权也清楚是怎么一步步导致的,思来想去归纳出答案……内内外外所有人都不怀好意。

不对,诸葛子瑜是例外,可惜诸葛子瑜留守建业,正为他守家。

如果诸葛瑾随军,或许此刻就能站出来,主动背负责任,劝导自己后撤,把军队完完整整带回去。

跟刘封打,胜负五五开;跟刘备打,必须全力以赴。

仅仅这轮北伐,估算汉军斩获,别的不说,光骑兵最少能扩四千骑;而铁质铠甲,汉军最少缴获了五万套。

这意味什么?

意味着下一轮汉军北伐中原决战,汉军的装甲力量更强,魏军会拒绝野战,借助坚城被动挨打。

意味着战争主动权全面落入汉军手里,如果没有较大的转机,江东可能撑不住十年。

人么,有始有终。

第四百六十六章 病第四百八十五章 桑园第十七章 试刀石第五十四章 互卖第四百零九章 命数第四百二十二章 风火第二百六十九章 水坝第十四章 不见黄龙第四百八十章 感情第七百七十九章 形势第四百零四章 反攻计划第十四章 不见黄龙第七百八十二章 是非立场第七百三十三章 杨少府第四百八十七章 安置第二百四十三章 绝第七百三十四章 转移第三百九十七章 怄气第六百四十六章 幽云六镇第三百二十九章 交错第三百五十二章 矛盾第一百零三章 求战心切第七百八十四章 请辞第一百三十三章 请战第二百九十七章 非敌手进退两难第八百七十七章 大胆猜测第五百七十七章 耐心第七百五十六章 犏牛第四百六十三章 功大于过第六百零五章 隐居第六百五十九章 断臂第五百五十九章 压迫第四百四十三章 南中第八百六十章 不想去第七百八十九章 不改初衷第八百五十四章 花园第三百八十一章 肥瘦第四百四十七章 区别对待第五百五十六章 择优而选第五十一章 求婚事件第三百六十一章 调整第七百一十二章 钱孔之间有大恐怖第二百七十四章 人质第八百七十二章 亡国之相第二百零一章 又见断发第七百一十七章 仁者见仁第八百二十六章 前期准备第八百四十四章 就绪第七百八十五章 使命第一百零四章 毒计第七十章 贯甲驰一第二百九十九章 叛徒第一百一十一章 斩第七百三十一章 挑拨第五百六十二章 退无可退第一百零六章 米第二百五十七章 推演第五百六十三章 应对第二十三章 待发第八百二十八章 投降第八百五十二章 婚事后续第二百章 遗憾第一百三十二章 相持第七百一十九章 梅花阵第七百三十六章 人情第八十六章 互赠第五百二十九章 三师三孤第十六章 后顾无忧第六百六十一章 投石第六十九章 阵不成三第六百三十四章 杨公三成第八百二十一章 饿虎出笼第八百一十六章 为人母第六百二十三章 仁第六百五十八章 忠君第七百一十九章 梅花阵第八百二十六章 前期准备第八百一十八章 针锋相对第一章 建安二十四年春第二百七十二章 进击第五百五十八章 天命在夏公第七百八十四章 请辞第五百一十一章 庞季第三百七十九章 光第八百二十七章 秘籍逆练第三百九十章 蝴蝶第一百六十一章 西北风第七百三十二章 妙用第二百八十一章 责任第四百九十九章 卫公第七百八十三章 房价第四百八十六章 投降第七百四十九章 孔明先生第四十七章 惊醒第五百四十六章 致良知第五百八十五章 啄木鸟第一百一十一章 斩第四百一十三章 工具第五十五章 丘八临城下第八百零四章 意在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