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不过三

橘林馆,刘备、关羽夜宿于此。

一场关系未来长远的谈话也将在此展开,是大汉军制最终定型的框架问题。

未来军制、兵权划分是握在田信手里的,现在握在刘备、关羽手里。

军制决定着今后执政的主次,究竟是大将军比丞相高,还是丞相比大将军高。

东汉光武帝以后爆发的各种政变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稳定、名正言顺的丞相府来管理国家。

所以外戚、宦官围绕着皇帝不断争权,士族又在其中两头受气……不管外戚、宦官谁赢,总有一部分士族会被清洗掉。

长久以来,士族对这种格局自然不满,出现抗争情绪也就可以理解了。

这种抗争情绪引发第一次、第二次党锢事件,也将士族的抗争情绪引爆,不愿意再忍受这种格局,力图改革,割掉外戚、宦官的命。

军制的番号没什么好讨论的,大概会有十一支常备军,禁军、卫军、五军,以及边军性质的四方府兵。

如果还要多加两个常备军,可能就是两支近海水师舰队,维持十三支常备军。

也不在各军的详细编制,战争平息后,除了府兵外,余下各军肯定要缩编,效仿北军五校营作为架子师,只保持三分之一编制。

换言之,如前军四十二营兵,可能战后会缩编到十四个营,每个营又缩编到三分之一,实际只有五个营四千余人。

作为补充,则是郡尉征发的郡兵、卫士,轮番在禁军、卫军、五军之中服役;遇到动员时,往框架里填充郡国兵。

军制、动员体制向汉初靠拢……这都是大家都有底线的事情。

唯一拿不准,最敏感,可能爆发政变的关键点在于这十一支军队的分配方式。

三恪家族自带北府、前军、右军;刘备手里现在握着中军、后军、卫军、西府,马超手里握着左军。

还需要建立三支,即南府、东府和禁军。

禁军是刘备返回成都就要着手组建的,禁军体系也是现成的,即北军五校营,虎贲、羽林左监、右监这八个营部队。

京都何等重要,卫军只负责外围戍守,京城以内甚至城门都不能跟卫军发生交接,要设立城门校尉专管。

而禁军又是驻扎协防为主,各宫有宫令、宫门有司马、门侯,都城区域内的各都亭又有亭长维持治安。

禁军、卫军各有侧重,并不参与都城的治安、岗哨工作。

禁军组建是刘备的自留地,那么南府、东府组建,就需要一起商议。

等这十一支常备彻底建立后,怎么维持内部的军权平衡,也需要制定一个底线。

这并非刘备、关羽的空想,而是有例可循的……三家分晋的晋,晋国内部六卿轮流执权,六卿的根基就是六军。

以此为鉴,优化汉军内部的兵权均衡。

所谓均衡,就是要避免一家独大……也就是要避免田信一家独大。

以田信的功勋、威望都能遵守这个底线,那后来的三恪家族继承人,也只能遵从。

今后军权注定牢牢把控在军功贵族手里,这是建立三恪家族时就已经注定的事情。

除非发生一起各种巧合撞在一起的土木堡之败,否则三恪家族及大小军功侯家族一代代前赴后继,足以牢牢掌控兵权。

这也意味着大将军、大司马、太尉这三个公位会落在军功贵族手里。

相对应的,丞相的位置就不好争取。

但未来的事情谁又能说准?

诸葛亮之后,没有田信的认可,谁能坐稳相位?

到时候不管谁做丞相,跟田信本人做丞相没区别。

所以没必要限制军功贵族出将入相的发展道路,只要维持好军权平衡,那许多问题出现后,各方都可以坐下来讨论解决,而不是用武力、蛮横姿态解决问题。

那么,自己今后掌握多少军队才能有安全感?今后别的大将军掌握多少军队,才能想为害,又无法成功?

长屋内油灯昏黄,关羽在一侧不做反应,如同一个誓言公证人。

刘备也不着急,任由田信思索这个问题。

桌面上摆着十一个兵棋,象征今后的兵权。

世上最难的就是信任,如果能把这份信赖传承下去,对四个家族的好处实在是太多。

唯有实力相近,又有共同目标,才能维持合作,保持信任。

所以十一支军队,今后自己主政时,任何一家最多时只能掌控三支,包括天子宗室。

禁军、卫军还有都城治安力量,是皇帝、刘家的。

三恪家族各自保底一支军队,四个家族拿走五支,还剩六支。

中军应该放在都城,作为历任大将军的直管军队,握着中军,大将军也能维持威信。

如果刘家、宗室中有贤才,可以做大将军或四方将军,那刘家将达到理论上的上限,可以掌握三支军队。

四支府兵,只要打下关中,这些番号会落到三恪家族手里,所以今后三恪家族掌握的根本嫡系军队,将是府兵。

但四府兵中有一支是残废状态,即南府兵,这是将要为解决南中问题而设立的府兵。

初代人选都选好了,就是前军副将夏侯兰。

夏侯兰、马超这些人打完广州、豫章,恰好也是自己练好蛮兵的时候,夏侯兰将会率领嫡系及这支蛮兵前往巴郡待命。

这支军队的番号可能是平南府,或安南府,或者镇南府。

等南府永镇滇黔后,这支军队只会成为地方驻军,对朝政影响力最小。

自己的北府兵也会一分为二,愿意跟自己去关中的则前往陈仓一带屯军,并跟魏延换番号,更易西府。

北府今后可能会驻屯在雁门、云中等地,是属于张家的力量。

东府自然是关家的,今后会镇在吴越之地。

府兵在四边,广州、交州还缺一个南洋伏波军;东海、朝鲜一带还缺一个北洋横海军。

这六支军队是定死的,禁军、卫军、中军也是限定的,只有前后左右四军是自由可以流动的,各家可以竞争这四军。

所以理论上刘家最多掌握禁军、卫军,以及五方军中的任何一支;三恪家族则是府兵一支,四方军一支,大将军专属的中军一支,也是三支。

考虑这个问题时,赵公马超几乎没有存在感。

天下英才太多了,等天下统一,四个家族合力才能守住兵权;就马家现在青黄不接的状态,马超的左军很难顺利传承到儿子手里。

第九章 局势第五百零三章 鹿门第八百一十五章 变故第四十九章 赤袍第三百二十四章 相遇第二百七十八章 伏第七百六十七章 再聚襄樊第七百三十四章 转移第五百一十二章 不可名状之罪第二百三十六章 财富第五十七章 污蔑第三百八十四章 募兵第二百章 遗憾第二百八十八章 想明白第一百六十七章 急进第六百八十六章 不可直视鬼神第三百九十八章 将门有将第二百六十四章 金身第二百零二章 良心第四百七十七章 鬼车第三百九十九章 砖茶第六百九十章 懿旨第二百五十二章 致和平第七百八十五章 使命第六百九十二章 斗兽第六百二十五章 北面雪花第七百一十二章 钱孔之间有大恐怖第三百六十章 改制第七百二十章 斗殴事件第五百零二章 陈乃新国第二百零三章 受辱第一百九十八章 婚礼第六百五十四章 权第五百三十八章 饭还得吃第八百七十八章 延迟第五百零四章 捷足先登第七百八十七章 襄樊第四十八章 应对第八百五十五章 太和第二百零一章 又见断发第二百二十二章 碧第五百七十三章 看山还是山第四百八十三章 忠孝第五百九十五章 尚书台第八百四十四章 就绪第三百三十七章 突第八百二十八章 投降第六百八十章 预防第四百一十六章 观星楼第四百零三章 北府记第六百一十五章 彼此黑心第四十四章 临沮第一百九十一章 诸葛亮第七百七十八章 齐王之变第五百七十九章 进退之际第六百章 缺粮第十章 宜都郡尉第四百七十二章 致良知第二百五十九章 不同第二百八十六章 要挟第二百四十八章 压缩军粮第八百四十四章 就绪第四十二章 委屈第七百三十二章 妙用第五百七十八章 毌丘第五百一十五章 再回第四百八十九章 禁锢上第八百三十九章 推波助澜第五百三十四章 象邑动员第八百七十章 一切为了稳定第一百一十三章 烟第八百八十五章 关羽渡河第一百九十一章 诸葛亮第八十章 粮食第六十四章 欲相持二第三百九十九章 砖茶第四百四十二章 同一片星空第五百一十八章 新旧更替第八百二十一章 饿虎出笼第二百九十九章 叛徒第七百零四章 非法伐魏第七十章 贯甲驰一第二百五十七章 推演第八百零七章 司马计谋第三百零二章 刘晔第四百一十三章 工具第二百九十二章 趋利害宗德艳力劝吴王第三百一十八章 徒刑第五百五十六章 择优而选第三百四十四章 调整第四百一十六章 观星楼第二百四十七章 陈国相第八十九章 独行第一百三十二章 相持第二百三十八章 肥水第六百九十六章 推演第一百七十四章 天兴洲第六十章 战江陵三第五百零六章 当面第三十六章 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