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五章 再回

象邑,漓江江畔。

随着卫军分割出来的第三批兵员途径象邑,也到了田信离开象邑,返回岭南的时刻。

之前逗留象邑,观望江都可能发生的疫情,期间积极投入字典编纂工作,倒也成绩斐然。

编纂字典不算多么繁重的任务,最难的是字典定版后,雕刻印刷需要的铜版。

雕刻质地坚实的硬木也是可以的,各处造船基地都有阴干的优质木材,可以用作雕版。

以目前雕工的水准、数量和铜料的紧缺情况来看,田信似乎有些无力承担铜版印刷的支出。

字典临近定稿,他与虞世方走在河畔即将分别,想到要用木版印刷,多少有些不甘心。

这部字典最大的意义是拼音排字,以及简体,这对雕版印刷来说简化了太多的工序;也利于推广、教学。

跟朝廷不一样,朝廷编写字典,要兼顾古文繁体,甚至每个字还要有大篆、小篆的字体,更要保证每个字的完整释义。

所以朝廷的字典需要三五年时间定版,定版后如果也准备印刷的话,那工序繁复,投入之大,足以让处于战争时期的朝廷不得不搁置处理。

而且有《说文解字》珠玉在前,朝廷的字典采用说文解字的部首排序法,拼音为辅,又加重了雕版印刷的工作难度。

因此,朝廷的字典想要编好、面世,可以说是遥遥无期。

至于活字印刷术这种东西……田信从始至终就没考虑过,泥、陶瓷、木头之类的材质,是不适合做字模的。

目前最合适的字模是铜,这个成本太高了,暂时玩不转。

“木雕也好,利于雕刻,耗材低廉。”

田信越想越不甘心,铜铸了钱,才值几个钱?

可实力不允许,怅然若失:“雕版之际,世方组织人手抄录副册。进献朝廷十册,余下州郡,每郡一册。”

副册发到郡一级,各郡郡守看情况抄录,想推广就派人跟着抄录;不想推广,或缺乏人力,那就随意搁置。

虞世方应下,己方字典编录的速度很快,拿主意的田信亲自参与,又有一套成熟的编纂体系。制定编写规则后,依照规则填充、校正即可,所以工作进度很快。

现在就剩下最后的校正、定版,定版后誊抄副册,就能着手雕版。

跟在田信身侧,虞世方心思却不在字典上,询问:“以象邑抄书人手,定版后,半月时间可抄录百余副册,足以分发各郡。事后不知公上如何安排?若无安排,臣恐朝廷遣使来征。”

没有其他事情做,朝廷编录字典也缺人手,正好光明正大拉走这批人。

比如字典编撰之一的夏侯献,该积累的经验已经攒满,就等朝廷那边征用。

见他期待模样,田信就说:“量才施用,愿随夏侯献为朝廷效力者,放任自去,不必为难;余下人手,收罗典故,此次依时间先后为排序,编撰《成语词典》。此外雕工稀少,军吏多有耐心,可从军吏中培养雕工。”

虞世方笑着应下,随即敛笑:“公上,岭南之叛,恐难速定。”

自二月时岭南因推广农耕,就不断有部族反抗、逃遁。

反抗的少,主要是往深山老林逃遁;哪怕一些部族接受了此前发放的工具,可依旧抵触农耕,不愿意改变生活习惯。

打又打不过,正好吴国也亡了,许多部族沿着东江开始逃遁。

逃离汉军活动区域,以祖祖辈辈的经验来看,汉军也不可能深入山林去跟他们捉迷藏。

只要他们不主动出来,那汉军也找不到他们……这意味着,他们暂时是无敌的。

对许多岭南部族来说,改变生活习惯,就等于改变部族结构,改变的力度很大,相当于大伙集体变成汉僮,只有寥寥无几的酋长、头人能被编为士籍,其他都是平头百姓。

如果接受农耕生活,那太多青壮的一身武力等于零,他们的武力,在农耕生活时,只能用在斧头、锄头上,这是他们不能忍受的。

偏偏又打不过汉军,又不想终身埋头于农耕、田野里,唯一解决办法就是跑。

跑到一个可以继续宣扬武力,能保证自己生存优势的地方。

岭南部族大规模逃遁,田信暂时也没办法,只能先抵达岭南,具体调查情况后,再做处理。

实在不行,就武力征服,先让岭南部族做‘仆’,强迫这些战俘从事农耕;再提高身份为‘汉僮’,最后赦免为民。

农耕生活,对习惯武力掠夺的部族武士来说,的确是很无聊,无异于一种拘束、折磨。

偏偏岭南部族里并无尊老爱幼的习惯,话语权、选择权都握在这批部族武士手里。

他们要带着部族逃亡,其他部族成员又能有什么办法?

等重新理顺岭南,恢复、开辟、建立成熟的农耕区域,最少需要三年。

开辟的荒地几乎是烂地,产出贫瘠,几乎不可能有盈余。

这三年时间里,自己必须寸步不离,不然岭南部族又会出事,导致推行农耕的步骤被打乱。

例如此次离开离开岭南,就造成了岭南部族逃亡……若自己待在岭南,这帮家伙能逃走几个?

田信心中有所准备,见虞世方话说一半,就问:“世方在顾虑什么?”

“臣担忧朝廷征公上治理江都之疫,岭南本是疥癣之患,若再拖延,恐成大患。”

虞世方说着逐步,此处距离码头三十余步,他低声:“痢疾多发于夏秋之际,此时临近盛夏,虽较往年燥热,但也不该频发痢疾。臣以为,江都疫疾,另有内情。公上纵然亲临,也束手无策。”

流行的时疫种类来来回回就那么多,不可能是鼠疫、天花、出血热、疟疾,唯一跟痢疾病症接近,有可能一起爆发的应该是霍乱。

太多的疾病摆在面前,田信也是没办法的,这些东西只能预防,现在不可能根治、根除。

自己去不去江都,对江都的情况不会有任何的增益;顶多就是作弊,将一些重要的功勋文武、贵戚子弟的命保住,对普罗大众来说,有没有自己都一样。

自己去江都采取的措施,跟现在朝廷采取的措施应该是一样的。

可岭南的事情再拖下去,就成了大事。

何况开发岭南,席卷南洋的历史意义远比中原统一要重要。

中原统一是必然的事情,有没有自己,都能完成;可大跨步开发岭南,征服南洋,也只有自己能办得到。

中原现在才多少人口?

那点人口经不起自己折腾,南洋的人口生活环境恶劣,够自己折腾许久。

田信自己心中有决断,也不愿虞世方做恶人,遂表态:“世方,我为陈国之主,自该为陈国臣民谋求福祉。”

“是,臣明白。”

虞世方长舒一口浊气,送行至码头,躬身长拜,目送田信登上竹筏。

漓江清澈,竹筏如似悬空而行。

不时有水溢出打湿田信的漆皮履,他看着前方一排排竹筏,和密集军士,心中无比安宁。

自己尚且不忍心离开这个集体,更别说其他吏士。

第七百八十二章 是非立场第二十七章 平鲁城第九十七章 乐乡翁主第五百零四章 捷足先登第七百三十三章 杨少府第二百二十九章 镇远城第五百七十二章 鹅鹅鹅第七百八十三章 房价第五百八十九章 国事家事第三百四十七章 谋反第七百三十八章 连升第五百零一章 嫡系团队第八百八十五章 关羽渡河第七百六十四章 貂蝉入京第七百八十三章 房价第六百六十七章 麦第一百七十五章 辰时第十二章 将相本无种第一百九十一章 诸葛亮第六百九十三章 分割第二百三十六章 财富第四百一十一章 三光道第八百零四章 意在拖延第五百八十一章 胶着第四百七十九章 不服第四百二十六章 轻重有别第七百零九章 姜维第四十六章 婚事第三百九十九章 砖茶第十章 宜都郡尉第六百六十四章 宝藏青年第五百五十四章 各有准备第七百二十五章 体面第五百五十六章 择优而选第六百一十五章 彼此黑心第八百七十八章 延迟第二百五十八章 开幕第七百零九章 姜维第八百一十八章 针锋相对第五百二十八章 祸种第三百三十三章 退无可退第四百四十九章 嬉戏荒唐第二百二十三章 简体之伥第六百六十九章 狐假虎威第八百七十章 一切为了稳定第四百六十一章 妥协的结果第三百三十八章 山岗第六百零五章 隐居第七百六十八章 夜深谋第七百六十八章 夜深谋第三百二十七章 变数第二百八十七章 忧天第一百五十六章 参战第二百二十一章 五郡公举第四百二十九章 粮荒第一百六十五章 调整第一百五十五章 铁第二百二十五章 以静制动第六百九十六章 推演第八百二十七章 秘籍逆练第三百九十九章 砖茶第六百三十三章 拒绝第三百九十七章 怄气第三百六十章 改制第五百四十四章 吃饭的问题第九十九章 人心浮动第八百二十四章 变故之初第六百一十一章 少府第七百一十五章 雨夜第五百六十一章 有所顾虑第五百四十七章 终南山君第六百五十七章 文和乱武第一百三十八章 反击第二百八十三章 张辽造车第五百四十五章 拉扯分化第三百五十四章 抄底第七百九十六章 情报第三百六十五章 酎金第六百七十四章 满宠之计第四百五十二章 再变第一百八十三章 铸币第七十二章 势不集第二十七章 平鲁城第六百五十五章 税多多第八百七十二章 亡国之相第三百八十九章 附议第七百七十五章 关键与枢纽第四百七十九章 不服第三百八十一章 肥瘦第二百六十一章 问题第七百六十八章 夜深谋第七十章 贯甲驰一第一百九十二章 湘州第七百六十二章 钓鱼第二百九十一章 投滍水张俊义阻流第四百七十六章 枯竭第四章 孟达第三十二章 贪第一百五十一章 剪刀第八百零七章 司马计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