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一章 规划

昆明渠南岸,田信正规划图纸。

南岸就是龙首原,这里视线范围内一片平坦,坡度高低落差约在三十米以内……简直是土木建造狂的天赐之地。

如果修筑新城,实在是太过美好。

不需要拓实地基,也不需要垒砌规模、成本高额的城墙,只要规划好一座座的坊,就能完成城市的布局。

筑城前期,只要确立两个标准,后续依样画葫芦就能将城市圈向外拓展。

第一个标准是道路标准,这个好办,新城主干道于城中心十字交错,主干道是一级道路,暂定宽度为六十四步(约八十八米),二级道路三十二步;街坊之间为三级道路宽十六步;坊内十字街属于四级道路宽度为八步;坊内片区巷道为五级道路,宽四步(五点五米)。

第二个标准是坊,一里三百步,每一个坊东西长三里九百步,南北宽二里六百步;以秦制一宅三十步见方为宅院标准,那么除去坊内的十字街、巷道、菜地面积,余下可以有三百八十四个标准宅院。

一个标准宅院面积是长、宽各三十步的大院子,一步六尺约一米三,这样一个大院子占地面积足有一千七百平方米。

自然地,这样一个宅院是给尉级军吏的;其他搬迁至坊内的军士,则根据军阶不同,两户一宅、三户一宅,或四户一宅、六户一宅。

校级军吏是两宅,少将三宅,将军每增长一级军阶,就增加一宅;爵位额外增加宅院,封君一宅,亭侯两宅、乡侯四宅、县侯八宅;每一座宅,本身院内就可以开辟菜园,还有坊内隔离区的菜地。

北府各营编制类同,兵员编制最多有三十人左右的增减差额,但总的编制是一样的,一个营有十七个队,不分骑营、步营,这都是定死的。

算下来,一个坊可以安置两个营的吏士,以及家属,约一千五百户人。

北府吏士不纳税、不交租,出征也没有军饷,主要收入来自于战利品、耕种、手工业、经商。

这样集中在新城坊区内生活,户主除了应征服役外,家中余下人口只能从事手工生产,或者经商,或者雇佣打工。

所以新城规划的坊区,不能铺开太多,因为这些城市街坊只能依靠手工业、服务业获取财富、积蓄家业。

而广阔的关中地区急需开发,要在乡野之地设立乡坊、村坊;如果有不愿继续服役的吏士,可以退伍,重新编成乡社、村社里社。

因此,规划的新城,最多设立四坊或六坊,以后等关中生产力渐渐恢复,可以继续扩建更多的街坊。

坊,字面意思就是有低矮土墙防护的四四方方建筑群。

关中地区铺满各种专业发展的坊,再修通木轨,以技术绕过漕运无法通行的三门峡,那么关东四州的粮食就能源源不绝、低成本的进入关中。

而关中地区得到充足、低成本粮食供应,也就能控制住开发速度,保住葱葱郁郁的树林。

如果没有粮食,人口越来越多的关中,迟早会为了那一口吃的,无休无止的砍伐林木、开拓耕地,直到环境崩溃……开垦再多的土地、良田,失去水利灌溉,也会成为旱地、龟裂的荒原。

这个过程里,保证府兵的战斗力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府兵有战斗力,关东才能源源不绝向西运输粮食;外部输入的粮食可以让关中主要人口从事其他行业,而非农业。

否则关中百万人口,最少要投入九十万人从事农业。

手工业也是工业,减少农业人口,关中可以发展其他行业,积累先发优势。

关中地区少农业,广袤荒野可以进行牧业发展,为关东四州、南方提供耕牛、农具;相互补助,互通有无,利于长远发展。

最后关中、北地、上郡一带减缓农业开发速度,自然能减少黄河泥沙淤积速度,进而降低关东四州的水利支出。

田信隐约记得一种说法,大朙朝的河南布政使司税款几乎都留在地方开支,一半是固定的地方财政开支,一半是给朝廷,朝廷又转手用在河南的河政维护工程上。

不管怎么样,只要木轨修通,漕运能跳过三门峡这个大坑,关中就没必要过渡开发。

只要休养生息一代人,用木轨、铁轨一点点修出去,凡是轨道所在,皆是诸夏之地。

田信发展思路捋顺,对北府军吏来说就简单了,按部就班执行就行了,至于后果会怎么样……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对于底层吏士、百姓来说,其实对什么计划不计划的没什么感触,都是生活。

计划的好坏,能否行得通,对他们来说有些遥远,即便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也不容易察觉其中的区别。

关中的规划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田信、北府也有相关议案。

可这些预备议案里,可没有魏延这五千西府兵的位置。

魏延稍稍整理发须,换了一身干净衣服后就来寻找田信,他不来,田信也要设宴邀请。

只是魏延来的有些快,看到昆明渠两岸近乎三万人在劳作的景象。

两万河北、河东籍贯的降军解除武装后立刻投入生产中,与他们一起劳作的还有田信的亲军三卫。

更多的诸胡俘虏……则被田信一口气贬为自己的奴隶,反正这些部族吃这一套,连吴质都能初步驯服这些人,自己没道理失败。

前后大概有匈奴、羌氐、月氏秦胡、杂胡、河西鲜卑之类近乎十二万户游牧、半耕半牧的人口被他吞了。

换言之,这十二万户人,及他们的牲畜,都将成为田信个人的财产,不会出现在朝廷的战报里,也不会交予朝廷处置。

十二万户人,不需要极限动员,也能轻易凑出十万大军。

其中最少一半人口要拆分出来,逐步融到北府这个大家庭里;就各种坊的生活方式,一代人内就能完成同化。

余下六万户也以坊的方式规划牧场,分置各处……不会有人向他们收税的,作为田信的奴隶,谁向他们收税,就是跟田信收税。

所以他们牧养的畜力,自然是田信的产业,想拿走就拿走。

可这种事情总要有个限度,如何挤牛奶是一门艺术,总之得让这些人吃饱肚子,先过几天好日子,再一点点收取养殖的利息。

魏延还没见到田信,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慑住了。

追随先帝以来打了很多的仗,参战规模最大的就是汉中之战,可汉中之战极少爆发正面决战。

他接手汉中又是一个无人区,因此广袤、平坦的昆明渠两岸三万余人劳动的场景,让魏延……大开眼界。

至于十万人决战的大军团场面……抱歉,魏延没经历过。

以至于他这个征西将军,在北府中高级军吏眼中……水分有些大,自然谈不上发自内心、由衷的敬重。

很快魏延看到了田信,田信的确在昆明渠巡视冬麦种植工作,也的确在规划新城。

第八百六十七章 行刑第七百零二章 反转第五百九十章 死国可乎第一百五十一章 剪刀第六十六章 欲相持四第一百四十四章 关中都督第四百五十四章 专断第十七章 试刀石第三百二十七章 变数第九十七章 乐乡翁主第四百九十章 禁锢下第四百一十七章 谨慎第七百六十五章 游说第四十九章 赤袍第八百七十二章 亡国之相第五百四十三章 败者无人权第四百五十一章 突变第二百八十七章 忧天第七百一十五章 雨夜第八百零九章 叛国否?第七百九十七章 分析第五百四十一章 要搞砸了第七百三十八章 连升第三百零三章 合流第四百三十七章 惠子第五百章 预估第三百章 精兵第二百七十三章 忠诚第七百二十三章 马超所请第五百七十一章 后发制人第七百二十七章 感悟第五十三章 血与火第六百六十四章 宝藏青年第七百四十二章 丞相计较第六百八十一章 单于第四十章 糜芳第四百六十四章 顾虑长远第六百三十九章 缺乏信任第三百五十六章 交割第三百三十六章 向东第五百五十五章 相向而行第五百二十四章 瞒报第三百四十七章 谋反第七百六十章 池水第五百五十一章 胜负迷云第五百七十六章 吴质的愤懑第三百四十八章 将退军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公无私第六百二十四章 南北开花第一百九十章 杨仪第三百七十三章 南中第六十章 战江陵三第二百二十一章 五郡公举第六百八十章 预防第一百二十六章 父子升斗第四百八十七章 安置第七百三十七章 顾虑长远第九十四章 议第八百五十一章 陈氏第三百五十章 授权第七十二章 势不集第八百八十四章 骰子投出第三百二十章 胁迫第四百零四章 反攻计划第八百一十二章 底线所在第八百一十八章 针锋相对第六百八十八章 泰山录事第七百四十九章 孔明先生第八百五十六章 河北大局第九十九章 人心浮动第二百七十九章 破第七百七十九章 形势第二百九十六章 首交锋勇士举义第一百一十七章 相见第八百五十四章 花园第五百七十五章 辅国将军第八百二十一章 饿虎出笼第八百六十五章 折中处理第八百四十六章 杀手第五百三十七章 唯死而已第二百八十四章 地道第八百二十七章 秘籍逆练第五百一十一章 庞季第三百九十六章 三角债第四百一十七章 谨慎第五百四十章 商谈甚欢第二百九十六章 首交锋勇士举义第六十一章 战江陵四第二百九十章 不得已长平侯施计第一百五十九章 将战第六百七十六章 四柱国第五百六十二章 退无可退第七百二十一章 分割天下第五十三章 血与火第一百九十五章 夏侯第四百八十八章 婚姻第四百五十二章 再变第二百五十八章 开幕第九十七章 乐乡翁主第四百零五章 强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