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新增二郡

扶余国王城陷落了,简单的就好像打一座县城一样。

虽然扶余国还在南部生育三五个城池,但是已经丝毫无用了。因为大汉军,在刘寻中军不出的情况下,便在十天之内,把扶余国剩余的城池全部消灭了!

东南亚的小国扶余国,正式被消灭!

灭了人家的国家,第一步是干啥?那当然是抢劫了。扶余国王和贵族们世世代代积累的名贵物品,比如象牙、犀角、香料沉香木啥玩意的,以及金银等贵金属全都成为了汉军的战利品。还有驯养当地大象、狮虎的法子,跟大汉有所不同的水稻、豆子等新品种农作物,也归了大汉。

还有就是人力。扶余国被灭国之后,所剩的年轻男子已经不多了。但是为了防止他们造反,刘寻还是打算把他们全都迁徙到北边,让他们去挖矿去。盐矿、铁矿、铜矿都需要挖。还有就是砍树,由于造纸术大兴,需要的树木也在变多。眼下到处都是原始森林,用不着想环保的事儿,只要多多砍树。

剩下的女人和小孩就留在这里吧,他们可以种田,在大汉官员的管理之下,慢慢恢复元气。

同时,安排一些军中的老卒、伤卒退伍,在这个地方安家下来,一个人娶几个扶余国的女孩,尽力开展汉人的血脉!

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官员不够了。因为刘寻把蜀汉的士族都灭了,所以失去了大量的人才。这个时代,士族垄断知识,平民的文盲率是极高的,寒门也不多。新的教育才开展一年多,效果也不明显。

无奈,刘寻只好以实用主义为主,再开恩科,要把大量的吏员提升到有官位的地步。而原本的位置再从百姓中矮子里面拔将军。

吏员就是官员下边跑腿的,用现在的话说叫基层干部。这些人虽然权力小,但其实才是和老百姓接触的官府中人,在百姓的眼中代表着官府。是百姓能够接触到的官儿。

因此它们对于百姓更加的了解,对于底层的美好与龌龊更加知道。让他们来当官员,虽然他们识字不多,写不出来好听的诗词歌赋,但如果认真干,那实际作用反而更大。当然了,因为他们很清楚底层的弯弯道道,所以如果作恶的话,危害也会更大。

刘寻把张护雄留在这里,让他暂时作为这个地方的军政最高长官,然后自己回到天都城去,让朝臣们具体进行这片地方的管理。

在刘寻回去之前,已经有斥候队向国内传达大捷的消息了,因此除了一路上千千万万的百姓官员的欢呼赞美,回去之后,尚书台还立刻就拿出了对原扶余国地盘的治理方法。

第一就是,扶余国现在的人居住的太过松散了。什么大部落、小部落、烂城池之类的,分布的乱七八糟。因此第一步,就是派大汉的工匠过去,在那里修建几座真正的、主要的城池,把人口集中起来。

当然并不是都集中在城池里,那样的话没人进行生产也不行。城池肯定建设在水土丰美的地方,只有一小部分人生活在城池里,城外大片的良田、草地和水域就是他们劳作的地方。

扶余国原本的城池,如果没有被选中作为新的主要城池,那就变为集镇。集镇周围建立农村。

这样,就形成了以主要城池为核心,外围包围着集镇和农村的经典郡县布置。那些部落啊,也要打散,按照大汉的需求,变成各个聚居地的百姓。

这一步,需要军队疏导百姓和官府建造城池、集镇相互配合。

然后,尚书台给原扶余国的地盘分成了两个郡,比较北边的就叫扶余郡,方便好记。比较南边的就叫南顾郡,意思是我们大汉还会往南边征伐的,不会就满足于一个小小的扶余国。

还有就是两个郡的战略定位了。扶余郡的定位是内部郡。也就是说他的任务是向大汉朝廷提供资源的。包括粮食资源、矿产资源、人力资源等等。不过这个郡目前才刚刚建立,两三年内很难提供出来东西。不过因为扶余国男子都战死了,所以粮食还够剩下的妇女儿童吃,总算不用大汉国库倒贴了。

不对,虽然粮食不用倒贴,但是建立城池和分发农具以及教授他们更好的耕作方法,依然需要倒贴。

这样算下来,在扶余国抢的那些东西有的还回去了,没赚。

南顾郡的定位是边境郡。边境郡不用给国库提供东西,只需要把自己地盘上驻扎的军队给养好就行了。毕竟在边境,无论是防备别的势力还是为以后攻击别的国家,都得养一支军队才行。

关于太守,南顾郡的太守基本上就是张护雄了。因为他的兵就是为了打南方的蛮夷的,而且他也愿意守卫在那里。南顾郡是边境郡,也适合大量驻军,刘寻打算让他呆在那里,除非他的政绩太差,否则不会换的。

扶余郡的太守则是马秉去干了。马秉在大汉被灭国和复兴的过程中,表现很不错。在士族造反的过程中,表现也很给力。刘寻打算把它放在新建成的扶余郡历练一下,如果将继续表现不错,那么就让他单独担任一路野战军团的统帅。毕竟大汉的北伐也不远了。

这样的一份治理方法,刘寻还是比较满意的,于是就同意了。

于是加开恩科。这恩科本来是后世皇帝用来选拔秀才举人进士的,如今读书人数量远远不足,刘寻就用来选拔小吏了。

随着恩科的消息放出,全国的小吏再一次沸腾了!

天,居然又开恩科了!那我们这些小吏岂不是又得到了一次翻身做官的机会!这种机会简直就是鲤鱼跃龙门啊!

无数的小吏开始往天都城跑,就连晋国和吴国的一些小吏,也有偷偷让人暂代了自己的工作,然后跑到蜀汉来找官做的!

毕竟,之前的时候,他们不大相信小吏也能做官。但是现在时间过去那么久了,所有人都知道,这完全是真的啊!

第二百九十九章 获得长安第三百章 抢光拿净!第四十六章 斩冯南!第一百二十八章 都没想到:好坚决!第一百六十二章 钟会虐氐人第六十六章 剑鞘与剑第一百八十九章 纸书的诞生!第三百六十五章 兵临建邺城!第九十九章 三万南蛮大军到!第二百七十五章 百越归顺第一百九十章 发书第二百七十四章 以神的名义……第三百八十三章 扳回一局第一百一十六章 姜维围京都!第三百零六章 郭紫驭怀孕第一百五十章 登基前夕第一百零九章 暴走的关云(下)第三百六十六章 吴国灭亡第一百五十章 登基前夕第一百一十七章 张瑛潜入第九十七章 铲除二李家!第二百九十三章 摸入湄县第一百八十一章 连接暴怒的司马炎!第四十三章 改编军队(上)第三百二十一章 三国伐晋!(四)第二百八十六章 知识传播之基第十四章 投降派追击!第三百三十八章 郭紫驭封皇后第三百九十一章 一统天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姜维围京都!第七十一章 写《陈情表》的李密第三百七十九章 武安家打败卫瓘第一百三十七章 司马昭之死第三百二十六章 晋国的应对(上)第一百一十五章 收复江阳城!第一百一十四章 江阳城外斗智勇第一百零二章 司马昭对钟会第二百五十章 刺杀起!第七十五章 钟会造反!第十章 初见刘禅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一年的筹谋第三百三十章 天兵降临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一年的筹谋第一百三十九章 清扫!第三百五十六章 泗水对峙第三百二十五章 东吴闹剧第三百六十八章 拿下兖州、徐州第三百四十二章 追鱼斩花第一百零七章 收复失地!第二百六十二章 终于离去第二百二十四章 惊变!第一百九十一章 上学堂不要钱第一百四十八章 极度刑罚!第九章 收服关云!第二百零二章 启程第三百一十三章 扶余国灭!第二十五章 军师联盟(下)第三十五章 跌宕、起伏第一百二十八章 都没想到:好坚决!第二十一章 借兵七色剑和传承七彩球第三百四十章 再进华夏王城秘境第二百三十九章 扎营第二百九十一章 围剿刘寻第七十八章 抵达永安!第三百三十二章 原始手雷吓退大军第四十八章 遇刺!第六十四章 两王相见!第一百七十七章 扩大治理地盘第二十九章 唯有新兴王!第二百六十章 刘寻的修炼途中第二百九十九章 获得长安第一百二十五章 挡箭牌,替罪羊!第三百一十一章 开运二年过完了第一百四十一章 祥瑞第二百四十七章 民心在我第二百八十六章 知识传播之基第二百六十六章 瑞嘉公主第三百一十五章 采撷我不第二百五十九章 萤火生孩第一百八十七章 氐人打工记第三百八十二章 青州开战第二百七十八章 刘寻的局限第十章 初见刘禅第三百四十四章 练法天象地第三十二章 凄惨的平民第五十章 一网打尽!第一百五十五章 谢主隆恩!第二百三十二章 尊麒王剑!第一百六十四章 变傻君第一百二十章 姜维的僭越和牺牲!第四章 卻正卻令先!第二十五章 军师联盟(下)第九十三章 造反的五门阀第三百八十四章 青州汉军危急第三百三十一章 名将也没用第一百零四章 夺取阳安关!第四十九章 红雨剑主!第三百零二章 司马亮的屈服第七十二章 吃掉萤火第三百七十四章 三省九部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