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哪里了?”
终究是上了年纪,坐在马车上的董卓本来还想着朝廷的事情,可是随着马车上下的颠簸,董卓竟然在车上睡着了。当他醒过来时也是忍不住向马车窗外望去,只是此时天还有亮,董卓也是没认出这是哪里,所以向随身跟随的老仆问道。
这段时间董卓也是有些身心交瘁,一方面是董卓一直在和搜刮来的美女们战斗,竟然又添了几个幼子,这几个幼子,可比他们十三岁的侄女董白都要小。
另外一方面就是董卓为自己的身后事谋划,大权在握的董卓也是知道自己做了那么多的恶事,得罪的人太多。自己活着的时候这些人没办法对自己做什么,但是自己死了以后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却是怎么也不好说。
想想自己九十岁的老母,刚过耳顺之年的弟弟董旻,还有孙女董白和一干幼子,董卓不得不采取一点儿措施。
于是董卓在自己的封地郿县都修筑了坞堡,不但在里面储存了大量搜刮来的财物,还存了能吃三十年的粮食,把郿县坞堡当成了自己最后的避难所。
当这座坞堡建成之后,外有关东之后作乱,内有世家大臣作梗的董卓也是躲了进去过了几天舒心日子。
要不是这段时间皇帝刘协从久恙中康复,宣布将在未央殿召集群臣举办庆祝会,董卓还是不会从坞堡中跑出来。
董卓虽然也是用了不少违制的器物,但总体来说对刘协还算比较尊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董卓才是代表东汉政府仅存权威的人物。所以这次的宴会,资深宅男董卓还是出门了。
“到北掖门了!”坐在马车外面的老仆也是向董卓回答道,只是在这个平静的回答后间隔了一小会儿,这个老仆却是又怪叫一声:“你们是什么人?!”
紧接着董卓乘坐的马车也是一阵颤动,前行的趋势瞬间便停了下来,似乎有什么东西别住了车轮。
在听到老仆的话之后,董卓也是一个机灵从座位上弹了起来,警惕性非常高的他倒是配得上灵活的胖子这个称号,在稳住急停带来的晃动之后,马上便从马车中钻了出来,却只是看到一幕让他肝胆俱裂的场景。
一队二十来人的士兵,却是手持长矛冲到了他的马车跟前,其中有人用长矛别马车的车轮,还有人直接用长矛捅杀拉车的马,已经连着捅死了两只。
就在董卓钻出来的同时,马上就有一人轮着长戟朝着董卓刺来,董卓看着有些眼熟,但一时间没想起来这人是谁。
哪怕是董卓身手敏捷,但这人动作非常快,还是刺中了董卓。不过董卓平日里做贼心虚,上朝时朝服内穿铠甲,所以未伤及要害,不过这下子的力道还是把董卓从马车上面给捅了下来。
“保护相国!”董卓身边的一名护卫也是大喊道。
这人也是久随董卓的护卫,武艺惊人,只是在喊完这一嗓子之后,他却是马上被一个身高接近两米的巨汉给砸翻在地,一下子便没了呼吸。
刚才这个巨汉用自己手里的长矛别住了董卓的马车,这才腾出手来用一支大铁戟开始大开杀戒,董卓手下的护卫们竟然没有他三合之敌。
董卓也是一个久经沙场之人,这个巨汉的厉害他自然知道,董卓要是能够年轻四十岁,也是号称力大无穷的董卓或许能和此人一战,但现在的董卓也就只有被秒杀的份。
“我儿奉先何在?”一瞬之间,董卓脑子里面便迅速做出了判断,眼前这个武艺高强力大无穷的巨汉,只有自己的好儿子吕布能打得过,其他的护卫根本不是对手。而这次的赴宴,董卓也是故意带着吕布负责他的安全,现在也只能指望吕布了。
只是被董卓视为救命稻草的吕布,脸上却是露出了一个嘲讽的微笑,迅速从自己的马背上跳了下来,不紧不慢得走到董卓跟前,却是不慌不忙从自己怀中掏出一份诏书来,大声喊道:“有诏讨贼臣!”
这份宣布董卓罪状的诏书是由王允和士孙瑞所写,在行动前由士孙瑞偷偷交给了吕布。
щшш.Tтkā n.¢ Ο
一瞬之间,董卓如遭雷击,这才发现吕布背叛了自己,捎带着总算想起来之前那个把自己从马车上用长戟给砸下马车的人是谁,是吕布手下一个叫做李黑的心腹。
也就在这个时候,远处又是传来一阵喊杀声,几十名武士冲着这边冲了过来。董卓带着最后的一丝希望朝着那边望去,却是发现其中一个领头的,有些像两年前摆过自己一道的秦谊秦文合。
听着这帮子武士口中“诛杀董贼”的口号,董卓的心逐渐沉了下去,身边忠于自己的护卫也是基本上都倒下了,他知道自己今天是在劫难逃。
“我看你以后还怎么用手戟掷我!”而到了这一刻,之前面带微笑的吕布也是终于露出了一丝凶相,抡起手里的长矛朝着董卓逼了上去。
大概两年前董卓利用吕布干掉丁原时,董卓曾经想过丁原人生的最后一刻会是个什么表情,现在董卓知道了。
董卓一瞬间非常后悔,自己怎么就养了这么一只白眼狼呢,明知必死的董卓终于鼓起了自己作为一个枭雄该有的尊严,指着吕布破口大骂道:“你这只死狗竟然敢做这种事!”
话音未落,一支锋利的长矛便刺穿了董卓的胸膛,哪怕他朝服里面穿了一层精良的护甲,也不能阻止飞将军这充满了仇恨的一击。
董卓很想在死前诅咒一下吕布,只是他张了一下嘴却没有说出任何话,随即被吕布一脚踢开,变成了一堆没有任何生命的尸体。
——我是汉末第一孝子的分界线——
“谊素使典韦、李黑等伪作宫门卫士,持长戟。卓到宫门,韦等以长戟挟叉卓车,或叉其马。卓惊呼布,布素施铠于衣中,持矛,即应声刺卓。”——《季汉书·秦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