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哪是什么一县的衙门,破烂的院墙,只剩下一堆堆土坡,还不如篱笆的作用大。
大门已经腐朽,文案佐史开门时小心翼翼的,生怕用力太大,把大门给捏碎了。
公堂墙壁开裂,房顶仿佛开满了天窗,阳光照进堂内形成一道道光柱,完全没有了遮风挡雨的作用。
“你们住在这里?”皇甫郦问道,看着文案佐史点了点头,堂堂朝廷官吏,领着月奉十一斛、八斛的斗食、佐史,住这样的地方,心中五味陈杂:“诸位辛苦了!以后追随曹县寺,一切都会发生改变的!”
三位佐史内心不抱希望,应付着几句好听的话。
县衙不能入住。整个县城都需要重新规划改建,曹军大军连城都不入,就在城外砍树建栅栏墙,扎下大营,防御力比县城都要强得多。
胡赤儿被葬在浈阳城外,曹性在浈阳城庙堂内,独为他一人建了一个英灵祠,并将伏击的几十号人脑袋都砍了下来,当做祭品摆在了供桌上。
前来拜见的浈阳各乡、亭的吏员、豪强,被这些残缺不全的头颅,吓得头皮发麻。
祭奠胡赤儿期间,一脸暴虐的曹性一看就不好惹,浈阳的谁也不敢触碰他的霉头,三万大军借着威慑,很快接管了浈阳全县的要地。 。开始大兴土木。
船队再次返航,几天后就运来了五万屯兵,之后又走了一趟,除了留下一万青壮屯兵,继续耕种曹家在江夏郡,购买荒地之后开垦出来的田地,建立的曹家庄园,余等全部迁往了浈阳。
北方的屯兵将调十万南下,填充江夏郡屯田的缺口。
这些江夏的曹家庄园中,常年招募破落户、流民、难民等为组建新的屯兵,并招募青壮者为曹军正军。
同样的征兵处在长江沿岸、徐州、青州、冀州、幽州海岸,都有设立。
九头蛇八旗军建立了起来,相应的旗田制度也实施了。
曹军正军军田制度同样开始兑现。。凡成为正兵者,授军田三十亩,辅兵授军田五亩,屯兵中不管男女老幼,每人授军田一亩,同时提供十税三的官方租田两亩。
正兵之上,选功勋高者授公士爵,改军田为爵田,起步就授爵田百亩,再立功勋,爵田再加。
公士就是一种比八旗子弟还高一等的贵族标志,但没有像八旗子弟一样的三条铁律。
不用履行每户出一兵,而且有什么官府扶持的商贸项目,也会优先选择与这些公士合作,并且可以与任何人通婚,所生的孩子都能入族谱。
不管是公士爵田、正兵、辅兵、屯兵军田,凡从军十年以后,都归私人所有。
这点八旗军是享受不到的,八旗旗田要用来世代相传,只可租赁,不可交易。
所有私人田地、爵、军、旗田,只收一成正税,所有曹军辖区都不收正税以外的田税。
曹军正军已经扩充到了十一万人,其中陆军八万,海师三万,这就是三百三十万亩地军田。
加上近四十五万屯兵,又要一百三十五万亩屯田。
九头蛇八旗不多,只有七百余人,旗田也分配落实了下去。
而这近五百万亩的军田、屯田,曹性的安排,就有两百万亩出在这浈阳县内。
浈阳还处于穷乡僻壤,农田不多,且都有主,山林、荒地却多的很。
在十余万大军的震慑下,又有着官方的名义,当地豪强不敢霸占无主的山林、荒地。
一下子来了十余万屯兵,年后还有十万屯兵要过来,首先居住的地方要解决,军田、屯田也要利用冬季的来临,抓紧时间在春耕之前开垦出来。
大队大队的屯兵以营、曲为单位。选取湘江、灵渠、珠江支流为主,普通道路、水路为辅的两旁地势平缓的山林、荒地。
先开出一圈宽敞的隔火带,再将其中价值高的树木开采出来,之后将剩下价值低的树木、丛林,利用冬天干枯之际,一把火烧了。
等到烧成平地以后,先在选取好的位置搭建竹屋、木屋,建立篱笆,成立一个村庄。
再由屯兵上前,挖出一个个坑,把草木灰和未焚烧干净的残留物,堆积在坑内,沟内放置芦苇秆柱,以利通气,然后泼洒稀马粪、人尿粪混合液和百分之五的石灰与水。 。再封上一层泥土,根据曹性提供的方法,做成这个时代所没有的堆积肥。
有了平地,有了堆积肥,粮食的产量将大增,再将曹军常年购买、饲养、繁殖积累的起来的耕牛、耕马拉了出来,用来开垦田地。
来年的春天,这片土地上会种上大片的豆类作物,再过一年会种上各类粗粮,在经过三年的耕种施肥以后,这里会变成一亩亩水稻田。
每个村庄由五十屯兵组成,为一里,设里正、屯兵都伯,每五到十五个村庄,五百户左右,将圈出更大的一块荒地进行烧荒,在这烧平的土地上建立一个亭,设亭长、屯兵屯长、小吏若干。
每五到十五亭。。五千户左右,建一乡,设三老、屯兵军候、小吏若干。
浈阳县内,日夜大火不断,开垦出足够屯田所用的土地。
价值低的树木也是一种资源,在土地满足军田、屯田要求数额之后,大火停了下来。
开荒的方式变成了先砍伐所有的树木,加工成木材、木炭、柴火,再烧只剩下灌木、荆棘的荒地。
有了充裕的木材,各新兴的乡亭成立大量的砖窑厂、陶瓷瓦罐窑厂、木炭窑厂,在湘江、灵渠、珠江支流岸上,建立船坞,生产平地的渔船、走舸、蒙冲、斗舰。
浈阳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各类上了年份的优质木材很多,但浈阳辖区内的湘江、珠江支流都是属于上游。
自从秦征服百越、汉武帝荡平南越的战争结束以后,这段本就细小,接近发源地的河域,失去了军事价值,河床长年缺乏清理,已经不能通行大船,一些地方连蒙冲都不能通过。
。